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中,深藏着一个典型的布朗族山寨——芒景村翁基古村落。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木茂盛,林下古茶和天然林错落相伴相生,满目郁葱。
布朗族青年倪罗就生活在这里。2020年1月,他迎来了双胞胎儿子的出生。伴随着这件喜事,他的民宿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十多年前,我们这儿路不通、电不通,这么好的茶叶卖不出去,大家靠种甘蔗和玉米生活。日子挺难的!”2011年,倪罗做起了自己的民宿生意,在他看来,修路通电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他生意火起来的主要原因。
“这些年,随着进村的公路修通,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这里风景好茶叶好,能留住不少游客呢。”2018年,倪罗重新翻修了自己的民宿客栈,现在靠民宿和茶叶生意,年收入超过了20万。
“生活富起来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跟以前相比,不仅要接受教育,更要接受好的教育。”倪罗说,自己的愿望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去城里闯闯。
“是农行帮我实现了我的‘养羊梦’!”甘肃省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祥泰合作社负责人马建英激动地说。
东乡气候干旱少雨,之前以种地为生的马建英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一直喜欢养羊。以前村里不通道路,家里也没有自来水,养人都难,更别提养羊了。”马建英说。
东乡历来有养殖的传统,马建英对于养羊有种特殊的喜爱。但是以前村里的交通和用水都不方便,手头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一直束缚着马建英“大干一场”的“雄心”。
2015年,马建英到中国农业银行东乡县支行申请小额贷款,农行工作人员调查后上报审批,5万元的养殖贷款很快打到了马建英的账户上。“当时我用这些钱盖了一间圈舍,并且购进了近100只羊羔,当年养殖效益很好,不但按时还清了贷款本息,还赚了一笔。”马建英说。
第二年,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马建英又从县农行申请了10万元贷款,进一步扩大合作社规模。由于拥有良好的信用,县农行快速审批了10万元农户养殖贷款。2018年,为解决马建英等养殖户担保难问题,县农行积极联系省农担贷公司给马建英等7户养殖户提供担保,给马建英及其儿子各贷了20万元农户贷款,受困于资金的他终于有机会大干一场了。凭借着这些贷款的支持,马建英的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目前他养的羊存栏近400只,年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此外,他还带动了15户困难群众增收。
5年的时间里,马建英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布楞沟村的自来水通了,村里的道路也硬化了,我还买了一辆面包车,生活出行都方便了。”
云南瑞丽勐秀乡户瓦村是个以景颇族为主的边境少数民族行政村。2019年,这里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小伙子勒干则是村里最早脱贫致富的那一批。
勒干有个好朋友,也是云南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叫段必清。2009年大学毕业后,“村官”段必清被分配到户瓦村。他用筹集到的资金向村民租赁了15亩荒山,建起了养鸡场。2014年初,他成立了“瑞丽市户瓦山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合作社+公司+科技+农户”的养鸡生产模式。
勒干就加入了这个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拥有50亩育雏基地、70亩林下养殖示范基地、5亩标准化屠宰冷库基地,年生产鸡蛋超过70万枚,户均增收9000余元。
“以前种甘蔗收入不高,现在我养殖了200多只鸡,家里收入也翻了十几倍。”不太会表达的勒干始终带着憨厚的微笑,在他看来,正是加入了朋友的扶贫产业,让他的生活有了质的提升。
如今,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云南“直过区”的落实深入,越来越多像勒干这样的青年正在出现,而他们正彰显着“直过民族”的新气象与希望。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才由原始社会等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民族”受历史原因、自然地理、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仍然相对落后闭塞。
长期以来,生活在“直过区”的人们,以刀耕火种、采集渔猎为生,缺乏对现代种养殖技术的熟练掌握,教育意识和学习能力也存在欠缺。
因此,扎培的出现,对他所在的整个拉祜族村寨而言,仿佛一道希望之光。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曼班三队工作组组长罗志华的带领下,上过小学、有汉语基础的扎培开始学习组织召开群众大会,通过广播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传达给村里的老百姓。在扫盲教学中,扎培还可以用汉语和拉祜语给村民上课。
农闲时,驻村扶贫工作队带着扎培外出打工,年收入增加了七八千,扎培也在逐步融入村外世界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感悟,“要多学习知识和技能,多去外面看看,把自己的文化水平再提升起来。”
扎培分享说,他的愿望是成为一个像罗志华组长那样的致富带头人,带着乡亲们盖房子、买汽车,把日子过得更好。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的五指山,因势利导找到了自己的“吃法”。
在通什镇番赛村委会空恋村,脱贫户王运锋正在精心打理自家的忧遁草,正是这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草,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从2014年开始种植忧遁草,总共种了7.5亩。”王运锋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2015年收入5.3万元,2016年收入6.1万元,这个忧遁草让我盖起了两层楼房。”
五指山万家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显告诉记者,他们组织农户到忧遁草基地参观,给农户介绍种植和管理的整个过程,还和农民签订合同保证回收,随后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空恋村已经有83户贫困户种植忧遁草,种植面积达336亩,受益人口达560多人。每亩平均收入六至八千元,最高可达每亩一万多元。”杨国显笑着说。
“五指山忧遁草,脱贫解忧幸福草,采的人小康,喝的人健康。”日前,海南五指山忧遁草登上扶贫公益广告,这棵海南人民的“幸福草”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知晓。
“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简称满族靺鞨绣)被誉为“刺绣中的油画”,刺绣技法起源于史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满族靺鞨绣传习基地,琳琅满目的刺绣作品让人应接不暇,安宁恬静的雪乡、波光粼粼的镜泊湖、迎风傲立的雪松、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绣娘们灵巧的双手让一幅幅刺绣作品跃然于绣布之上。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说,从她6岁跟随姥姥学习满绣算起,这已经是她从事这行的第37个年头了。
为了更好地传承满族刺绣技艺,并带动更多人就业,2005年,孙艳玲在家乡创办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她分享说:“吸收贫困家庭成员免费学习满绣刺绣技艺,并免费提供工具及原材料,将绣好的合格成品予以回收,让他们足不出户赚钱。”
“一方面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把刺绣技艺传给更多的人,是我们非遗人最大的愿望。”孙艳玲说。
一条笔直的柏油路,沿着两边整齐的新房,通向村子尽头。顺着柏油路走进一座木质结构、干净整洁的小院,这里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村民吕有荣老人的家。
“柏油路修好了,村子也更美了。”吕有荣提到这些年来村子里的新变化,脸上的皱纹都跟着笑开了花。
老班彦村五社和六社居住在海拔2700米的大山深处。2016年,为解决山上129户村民的出行、吃水、就医等难题,青海省将两社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多亏党的政策好,这几年日子越过越舒坦。”吕有荣说,易地搬迁前,他们吃水都要走几里山路到山下去,搬迁后打开水龙头就出水。他还靠着好政策流转了几十亩地,自己搞起养殖。日子好了,收入不愁,孩子上学不愁,家里添置了不少新家具。变化说不完,老人和老伴打开了话匣子,脸上的笑意也没断过。
宽敞的院落干净整洁,涂着彝族纹饰的砖瓦房内,四室一厅,沙发、茶几、餐桌、电视等一应俱全,摆放井然有序。
吉好也求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自家的新房,“住进新房子,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以前房子就一间,也没窗户,全家人吃住都在一处。现在,人和牲畜分开居住,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娃儿们也有了自己的房间。”从门口看进去,孩子们的房间墙上,贴着“三好学生”奖状和孩子喜欢的海报,一张手绘的国旗图下面,“祖国,我爱你!”几个汉字笔画工整,书写整齐。
谈到这两年的新生活,吉好也求总是抑制不住嘴角上扬——新房建有单独的卫生间,安了太阳能热水器,冬天都可以舒舒服服地用充足的热水洗脸、洗澡,“新生活,像火塘的火一样旺!”
安居才能乐业。住得好了,吉好也求奋斗的心气也更高了。搬家后的一年多,也求家开起了小卖部,每月有了持续收入。在四川农信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帮助下,吉好也求还购买了西门塔尔肉牛、猪、鸡,2019年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
2020年秋,在灿烂的午后阳光下,吉好也求有了新的心愿,希望能多挣点钱,供孩子们读书,将来能上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环江县位于黔中高原南部边缘的斜坡地带,连绵的群山一度阻隔了当地群众的发展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贵南高铁是广西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建成后,乡亲们坐高铁1小时就能到南宁、贵阳。
“通过培训,我已经拿到了焊工证。等到高铁通车后,外出务工就方便多了!”下南乡景阳村村民莫仕长言语间充满期待。
中铁十八局贵南高铁广西段二标项目经理郑法柱介绍,项目部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首要工作就是修建施工便道,一方面满足施工需要,另一方面方便当地群众出行及物资流通。项目部在环江境内已新建改造施工道路约30条,把当地30多个乡镇村屯联系在一起,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黄荣彪表示:“我们将持续奋斗、努力拼搏,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让群众生活越过越红火,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