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新中国将帅让衔美名扬 |
|
刘 岩 |
|
 |
1955年9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衔授勋典礼。此次授衔,全军有10名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被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1000名高级军官被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64万名中、初级军官被授予校、尉官军衔。
获得各级军衔的人们,特别是荣获将帅军衔的高级将领们,当时是如何看待这一来之不易的荣誉的呢?除了极个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衔时”者以外,绝大多数人想的不是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荣华富贵、安乐享受,而是在那硝烟迷漫的艰苦征战中,身边倒下的无数战友和阶级兄弟,有多少人没有看到革命的胜利,没有听到新中国诞生的喜讯,没有享受一天和平幸福的生活,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开国少将王直说:“说实话,授衔时我与许多同志一样,并不激动。因‘一将功成万骨枯’,人民共和国是千千万万个人民英雄流血牺牲换来的,他们牺牲了,荣誉却归在我们名下,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激动呢?”少将罗应怀说:“我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在数十年的艰苦征战中,我的身边倒下了无数的战友和兄弟。‘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我们成功的背后,在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我的老家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走出了200多位将军,但烈士就有14万人……功劳应该属于他们,荣誉应该属于他们。”
王直、罗应怀将军引用“一将功成万骨枯”诗句,意在说明自己是革命战争的“幸存者”,个人荣获的军衔,是千千万万革命者流血牺牲换来的。同王直、罗应怀两位将军一样,在评衔、授衔的关键时刻,众多的革命“幸存者”高风亮节,正确对待评衔和授衔的荣誉,涌现出很多让衔事例。现整理数例于此,以飨读者。
元帅让衔:既然革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无所谓
罗荣桓推辞元帅衔
按照规定,授予元帅、大将军衔人员的名单由党中央确定。时任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掌管全军军衔评定工作的罗荣桓,得知党中央准备提名的元帅名单中有他时,立即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信,说明自己是大革命以后才参加革命的,比其他几位拟授元帅军衔的同志入伍晚,对革命贡献不大,恳切地请求不要授给他这样高的军衔。毛泽东和党中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毛泽东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他是秋收起义以后上了井冈山的老同志,几十年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他协助林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提到罗荣桓“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笔者马上就想到发生在抗战初期的一件鲜为人知的“让官”故事:
1938年3月2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在山西被国民党哨兵误伤,时任该师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于当日14时给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和中央军委、毛泽东发电报,报告林彪负伤情况,并提出“部队指挥请即决定代理人”。毛泽东于当日24时复电“罗荣桓并告朱彭”,指示“林职务暂时由你兼代”。可是在六个小时前,朱德、彭德怀于18时发电,经周恩来、叶剑英转报蒋介石和阎锡山、卫立煌,建议一一五师“师长职以该师三四三旅旅长陈光暂代”。当天国民党方面尚未作出委任的决定,便收到毛泽东24时的电报。这时,一一五师师长到底由谁代理,成了八路军总部难以处理的一个问题。罗荣桓即刻表示,朱德、彭德怀的建议电在先,同意师长职务由陈光代理,使难题很快得到解决。
罗荣桓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命令公布之后,他没有将这看成是个人的荣誉,他对总政治部的一些同志说:“我是总政治部的主任,给我授元帅衔,这主要是党中央和人民给予我们军队政治工作者的崇高荣誉。”
徐向前说当不当元帅无所谓
1955年,授衔前高级将领中第一个提出让衔的是徐向前。他给毛泽东专门写信表明自己的态度,他的理由是“既然革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无所谓”。但是,徐向前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内最大“山头”的总指挥,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他评元帅衔。
第一次穿上元帅礼服、佩戴上元帅军衔的那天夜里,徐向前久久不能入睡。荣誉地位,使他感到不安;悠悠漫长的历史回顾,使他心如潮涌:
童年的五台县永安村……
太原府的国民师范……
蒋介石在黄埔找他谈话……
参加广州起义……
拿着地下党写的小纸条去找毛泽东……
鄂豫皖的艰苦斗争……
妻子程训宣被张国焘“肃反”错杀……
万里长征三次过草地……
血战河西走廊……
只身回延安聆听毛泽东“有鸡就有蛋”的热情教诲……
想着想着,徐向前的眼圈湿润了。他不止一次地对“徐向前元帅传记组”的同志们说过:“许多同志牺牲了,如果他们还活着,元帅、将军应该是他们……”
彭德怀不喜欢别人叫他元帅并压低侄子的军衔
彭德怀在同干部闲谈中多次说:“我这个人并不需要这个牌牌,我也够不上什么元帅,如果要评的话,也很难说评个什么‘将’是合适的。但这不是个人问题,倘若不评一些元帅,那就会使一些人难得依次评下去。”1959年6月,他在同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部长巴卢库谈话时说:“我这个人并不需要这个牌牌,这是战争的结果,是学人家的,我不喜欢肩上这两块牌牌。”
1955年,身为国防部部长的彭德怀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视察,他的侄子彭启超正好在这所学院学习。在一次汇报会上,彭德怀得知学院准备给侄子授予上尉军衔时,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听完汇报,他对院长说:“请你们再考虑一下,我的意见授予他中尉军衔。”院长解释说:“这是群众评议,党委审定的,彭启超1945年参加革命,评上尉并没有特殊照顾他。”彭德怀板着面孔,认真地说:“根据他的德、才,我看还是授予中尉军衔合适。”学院党委最后采纳了彭德怀的意见。为此,彭启超很不高兴,彭德怀耐心地向他做工作,说:“在级别待遇面前,干部子弟要带个好头!”终于打通了侄子的思想。
叶剑英恳求“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
1954年12月31日,总干部部给彭德怀并军委写报告,建议1955年1月15日召开全军军衔奖励工作会议,布置军衔制度的实施问题。1955年1月12日,总干部部经军委同意,发布《评定军衔的工作计划》,提出“中将以上军衔,由中央及军委于1955年一二月间先行确定”。根据这一计划安排,中央军委于1月14日、15日,由彭德怀、罗荣桓主持召开了讨论军衔问题的座谈会,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人选的名单进行了研究。会议经两天的认真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元帅军衔授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12位成员,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授予军委主席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授予11位军委委员,即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月16日,彭德怀、罗荣桓署名将上述意见报告了毛泽东。叶剑英因病未出席这次会议,1月20日,当他看到彭德怀、罗荣桓的上述报告时,挥笔在报告上加注了自己的意见:“我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
贺龙说服副官戴低衔
1955年,王金水从南京总高级步校毕业,又回到贺龙身边工作。不久就碰上部队评衔。王金水原来就是正营级,毕业时学校建议将他调整为准团级,授少校军衔。对此,他心里是很满意的。快到评衔的时候,贺龙找王金水谈话,诚恳而又直率地对他说:“你还年轻,军衔、级别都不宜定高了;定高了容易骄傲,骄傲就会脱离群众。一旦脱离群众,衣服穿不烂,群众就会把你的衣服指烂。我看按正营授大尉就行了,你有什么意见没有?”
王金水吞吞吐吐地回答:“随便怎样都行。”但心里却在嘀咕:“哼!和别人比军龄,比表现,我也差不多。元帅身边的副官往高处定一级还差不离,怎么相反地还要往低压呢!”
贺龙看他有些勉强,就耐心地开导他说:“小鬼,我们搞革命是为了人民的彻底解放,时时想着人民的生活怎么样,不要光想着自己哟!记住,工作要高标准,待遇要低标准。谁要跟着贺龙工作,谁就别想搞特殊。”在贺龙的言传身教下,王金水终于想通了:和革命先烈比,和工人、农民比,自己有什么理由要求更高的待遇呢!
大将让衔:共产党人的一面明镜
许光达上呈《降衔申请》
许光达1925年参加革命,经过黄埔军校学习,去苏联留学五年,是我们党自己培养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1955年他坚决推辞大将军衔的《降衔申请》,言辞恳切,感人至深,广为传播,堪称楷模。
在庆祝建军28周年的宴会上,许光达得知了自己被毛泽东提名,准备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同时,周恩来在接见苏军代表团的活动以后,也向他通报了中央的这一决定。许光达得知这个消息后,一连几天心不安,神不宁。他坦率地对妻子邹靖华说,我不应该被授予大将军衔。几经思考,1955年9月10日,他郑重地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上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现将许光达的《降衔申请》转录于此:
军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
授我以大将衔的消息,我已获悉。这些天,此事小槌似的不停地敲击心鼓。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高兴之余,惶愧难安。我扪心自问:
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此次,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功绩授衔。回顾自身历史,1925年参加革命,战绩平平。1932年至1937年,在苏联疗伤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而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蒋匪军数次血腥的大“围剿”,三个方面军被迫作战略转移。战友们在敌军层层包围下,艰苦奋战,吃树皮草根,献出鲜血、生命,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房间喝牛奶、吃面包。自苏联返国后,有几年是在后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
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和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著:湘鄂赣竖旗,南泥湾垦荒;南下北返,威震敌胆;进军新疆战果辉煌……
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许光达
1955年9月10日
许光达的信中提到他曾向贺龙“面请降衔”,当时贺龙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他的“降衔”意见,许光达随后即向军委主席毛泽东和其他副主席呈报了以上那份书面申请。
毛泽东看了许光达的《降衔申请》后,曾在一次会议上感慨地对朱德、彭德怀、贺龙等军委领导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的明镜啊!”毛泽东还在一次军委扩大会上真挚地赞扬许光达说:“同志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级别降低的人,他就是许光达同志!这是一面镜子!一面共产党员毫不为己、不谋私利的镜子!他将始终成为我党、我军上下的一面很好的镜子!500年前,明朝一个大将叫做徐达,他是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500年后,我们人民 军队中也有一位大将,他就是许光达,他是以他的高风亮节而名震天下的!”
【1】 【2】 |
 | 相关专题 |  |
|
|
 | 相关新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