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中国版《铁流》 萧克将军与他的《浴血罗霄》 |
|
亮剑 |
|
 |
在党、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者中,萧克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南昌起义亲历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和萧克100岁寿辰之际,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拜读了萧克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备感亲切。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有幸近距离地接触到萧克及其家人,从中也了解到《浴血罗霄》这部小说在经过风风雨雨后,终于出版的曲折经历。其中故事,令人感叹。
小说的构思与创作
1937年5月,萧克出席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苏区党代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提出抗战的方针。会后,在返回部队的途中,萧克等一行数人,放眼黄土高原,纵论天下时局,追思灾难深重的民族历史,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规模宏大激烈、情况复杂尖锐的土地革命战争,一曲曲壮歌在他们耳旁回响,一幕幕活剧在他们眼前浮现。
当时,萧克率部队由甘肃镇原进军陕西三原地区,弄到了一本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小说《铁流》,他一气读完。《铁流》讲的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工农武装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逐步锻炼成长为有纪律的队伍。特别是书中塑造的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使萧克激动不已。此后不久,在与作家马加谈论《铁流》时,萧克认为这是“一部无产阶级斗争的史诗”。萧克深深感到,要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需要有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
为了讴歌红军英雄,为了激励后代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在《铁流》的启发和影响下,萧克便产生了写一部中国的《铁流》那样的小说的创作冲动。他觉得,我们所经历的战争,远比《铁流》中所描绘的要复杂得多、精彩得多。他决心用自己的笔,来记下我军早年的辉煌业绩。这样,在甘肃镇原的一个小村里,在昏暗的烛光下,萧克便开始构思他的长篇小说。
但是写什么呢?他觉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土地革命规模宏大,时间长,情况也很复杂。于是萧克就选择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作为背景,以一支红军部队突破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任务为线索,故事情节以他的亲历亲闻、直接体验为基础,书中的人物以与他朝夕相伴、呼吸相通的红军指战员为原型,以求把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生活活灵活现地反映出来。
在那个年代,战争极其残酷,环境十分艰苦,萧克作为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公务繁重,客观情况不允许他有大块的时间去搞创作。于是,他就不断地在腹中编排故事情节,在七七事变前开始动笔。没有草稿纸,萧克就用办公纸、书信纸;时间有限,他就利用夜间和其他可以利用的间隙写。萧克完全明白,进行革命战争是我军的神圣任务,所以,他平常极少参加其他娱乐活动,挤出不多的时间来用于写作。到卢沟桥枪声响起,他就已经试写了几章。不久,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他便搁笔了。
打仗打了多少年,书就写了多少年
此后,他在战争中时写时停,仍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可以说打仗打了多少年,书也就写了多少年。萧克相对集中地进行创作,是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当时他率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抗日,在战争环境里,工作紧张繁忙,除军队建设、反“扫荡”外,还要参加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所以,他用于写作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夜晚,后来在白天躲飞机时也是他写作的最佳时间。
那时,日寇设在北平的航空学校以平西作为演习目标,常常来侦察轰炸。有段时间防空袭就成了根据地军民的一件大事。一到防空袭时,他就搬上个小凳子,在村外的山坡边上一坐,便开始写作了。这时无论飞机怎样飞来飞去,都影响不了他的思路。写多了,熟练些了,有时一写就到了午夜。当时萧克还年轻,他认为自己少休息一点也没有什么。
据萧克的夫人蹇先佛讲,有一天晚上,萧克正写得投入,她来找他,萧克竟全然不知,还真让蹇先佛有点误会。那时他们住地相距有十几里山路,交通又不便,十天半月见一次面还得翻山越岭。蹇先佛跑了十几里的山路,才赶到了萧克的住地,一进门便急切地说:“孩子生病了!”当时,干部的子女一般都寄养在老乡家。萧克和蹇先佛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寄养在湖南老家,被日寇的细菌武器杀害了。第二个孩子叫萧星华,刚满周岁,也被寄养在离平西几百里远的晋察冀军区驻地阜平县的一个老百姓家里。蹇先佛得知孩子生病了,心急火燎地跑来告诉萧克,但他当时正专心致志地写作,根本没有注意到蹇先佛的到来。蹇先佛又大声地喊了一句,萧克仍然旁若无人地写作。蹇先佛没想到他竟然会这样,生气扭头便走。黑夜沉沉,山路阴森森,风吹得呼呼作响。在那战争年代,一个女同志摸黑走山路,怪可怕的。但她满肚子火气,更由于有战争和行军艰苦磨练的经验,蹇先佛不知害怕,一个人摸黑走回自己的住地,并发誓以后再也不理萧克了。几天后,萧克来到夫人蹇先佛的住地,她还仍不理他。当蹇先佛谈到那天晚上发生的一切,他才知道了这件事。看到萧克脸上惊讶的样子,蹇先佛哭笑不得。
就这样,从1937年5月在甘肃镇原动笔开始写,到1939 年10月,前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萧克终于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宛平县马栏村完成了初稿,脱手时20多万字。1942年,邓拓建议萧克再多写点,把熟悉的东西都写进去,于是他又增加到40多万字,并拟名为《罗霄军》。
书稿的遭遇
《罗霄军》的初稿写出来了,萧克就再也没有时间修改了。完成的40余万字小说草稿,再加上几次的修改,已经是厚厚的一摞。在当时紧张而惨烈的战争环境里,要把它保管好也很是不易。对这部在毛边纸、粉莲纸上面刚刚成型的作品,萧克非常重视,把它交给了夫人蹇先佛保管。蹇先佛拿到《罗霄军》的书稿后,在行军的路上就多了一桩心事。孩子和作品,对蹇先佛来说,哪样都不敢落下。
蹇先佛回忆说,在之后的随军中,她身背着孩子,右肩还斜背着装得鼓鼓的军用挂包,累得她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她毫无怨言,因为孩子是萧克的至爱,因为挂包里装着萧克的《罗霄军》手稿。当敌人空袭时,孩子可以让别人背着抱着,唯独那个挂包她却要亲自背着。她深知这部长达40多万字的小说初稿,凝聚着丈夫两年多的心血。她也完全清楚这部小说是萧克任八路军一二○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时,在两年多的战争中,利用敌机轰炸的空隙,趁人们深更半夜熟睡之际和饭后茶余的点滴时间而逐步写成的。作为革命伴侣,她有责任来保护好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怎样辛苦劳累,她都亲自把手稿带在身边。宿营睡觉,她总是将书稿包的背带压在枕头下,或挂在手臂上。她背着这个手稿包,经历了南征北战,行程数十万里。
后来还有过一段手稿失而复得的小插曲。解放战争爆发后,蹇先佛和一批干部从延安去承德。她带着几岁的孩子,也带着这包小说手稿。那时,没有火车、汽车,天天紧张行军。一天,到达河北滦平县,又饿又累,便在附近的一个部队驻地休息。他们吃完饭,就铺床睡下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却发现装手稿的挂包不见了。手稿丢了,蹇先佛心急如焚,但她很快冷静下来,决定找到手稿再走。
当地驻军上上下下都帮助找这个挂包,整整找了一天,没有找到踪影。大家分析,挂包可能丢不了,因为有人以为挂包里装着什么贵重物品,等看到挂包里全是草稿纸后,也许会甩出来的。果然不出所料,在那天晚上,蹇先佛他们都躺下休息了,突然听到外面不远处有人敲空汽油桶的声音。蹇先佛便和老警卫员张福友一起,跑出来一看,发现丢掉的挂包放在空汽油桶上,但人已经无影无踪了。《罗霄军》的手稿失而复得。后来,为了更好地保管好这个装有《罗霄军》手稿的挂包,蹇先佛又缝上了一根背带,改为了双肩挂,将它牢牢地背在肩上。
对《罗霄军》虽作过几次修改,但萧克总感到还太粗糙,一直希望再花点时间把它改好。然而,随着革命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他的工作使他不能为此事再花费时间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接着就是全国解放战争,他从华北转到华中,又转到华南。全国刚解放,他受军委委派主持军队和军事院校的训练和管理工作。那时的萧克,不仅有繁重的事业,而且他自己本身也要提高,参加现代化的军事学习和研究。加之抗美援朝,形势紧张,以及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使得他对初稿的修改断断续续,时改时停。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一部历经21 年劳作的书稿,竟让他先后两次遭到批判。
第一次是1958年的所谓“反教条主义”运动期间。令人生奇的是,这本书初印成铅字是“供批判用”,书稿成了“大毒草”。尽管萧克声称这只是初稿,而批判者却认为:“要的就是初稿,初稿可以反映你的灵魂。”
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随着批判逐步升级,批判的调门一次比一次高,萧克戴的“帽子”越戴越大。萧克为此所戴的帽子有: “宣扬战争恐怖主义”、“诬蔑劳动人民”;“写不正常的感情”、“为错误路线歌功颂德”;“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更有甚者,指着书中反面人物的语言说:“你居然喊打倒共产党、蒋委员长万岁的口号。” 真是荒唐可笑至极,让人啼笑皆非。
一部未定稿的小说,遭受到如此厄运,萧克始料未及。后来,萧克曾诙谐地说:“‘文革’时期,造反派算我的老账,又油印数百份。这个‘供批判用’的小说在正式出版之前,就‘出版’了两次,读者不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左”的思想逐渐肃清,对萧克及他的小说《罗霄军》的不公正批判和不实之词也随之被推倒。
50年后,终于公开出版
1985年底,军事学院撤销,国防大学成立。时任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的萧克将军从第一线退下来后,热心的同志都劝他将《罗霄军》的初稿拿出来出版。在夫人蹇先佛、《诗刊》总编辑张志民以及在萧克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们的鼓励和催促下,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他才下定决心,再一次修改这部书稿。动笔前,他曾写了一副对联用以自勉:
雕虫半世纪,今再操刀,告老不惜老。 戎马六十年,乐得解甲,赋闲再难闲。
他把对联挂在工作室,开始执笔修改这部小说初稿。他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原稿。由于多年没看了,许多情节也都淡忘了,再改起来的确有些吃力。萧克就一章一章地记下内容提要,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写出小传,一点一点地记下自己的修改意见。最后,逐章逐段地进行修改、增删。战争年代利用业余时间写的东西,他总感到明显的不足,特别是人物之间的联系不大贯通。他又重新设计了一些新的情节,以加强人物之间的联系,适当地加强了心理描写。他还对书中关于战斗阵势、战斗进程及战斗场面的描写作了仔细推敲,力求真实。
为了体验当年的真情实感,萧克专门到南方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走了一趟。对于书中引证的历史资料,都注意力求准确。哪怕是一句古语,也尽力查找到出处,予以校订。就是当年小说遭批判时,有些善意、合理的批评意见,他也没有忘记,在修改中都适当地吸收了。经过一年多的认真修改,书稿终于付印了,定稿时书名改为《浴血罗霄》。这部久经磨难的小说,终于在1988年八一年建军节前夕如期出版,了却了萧克这桩50年的夙愿。
一本小说从动笔到出版,历经50 年。所以后来有人说,这是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的一部奇书――它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它从完成初稿到出版,经历了半个世纪,而在这半个世纪中,书未定稿,还没有正式出版,就被打印出来批判了两次,罪名之多,耸人听闻;它的作者,是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战将,是位在解放后一直从事军队和军事院校训练和管理工作的将军。
著名作家夏衍说,《浴血罗霄》是一部奇书:一奇,它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所写;二奇 ,是写了50年才出版。然而,它又是一部真实的书,这种真实非亲身经历很难写出。
萧克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出版后,胡耀邦读后曾以七言诗相赠:
寂寞沙场百战身,青史盛留李广名。 夜读将军罗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为此,萧克写了一首《酬耀邦同志》回赠:
花甲履新益自珍,清风两袖勖同仁。 为求实事勤咨访,不惮求知书贴身。 小著何堪登大雅,尊诗恳切励斯人。 平生耿介言行一,坦荡胸怀老天真。
在萧克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出版的座谈会上,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魏传统赋诗相贺:
(一)
将军学者胸如海,一部书成五十载; 几度难关风雨多,罗霄浴血知高矮!
(二)
欲学轿夫之字拐,必须前摆后无摆。 将军更是名诗人,我庆一挥放异彩。
萧老呕心沥血5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在1991年3月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应该说,《浴血罗霄》获得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不仅是对这部作品本身的肯定,也是对这部小说成书的奇特经历的褒扬。
(《湘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