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评论观点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刘本玉  
2007年08月14日16:4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以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加有利于人的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中,人类在图腾时代曾处于全力保护自己免受自然威胁的状态,人类顺从、崇拜自然。进入工业社会,人类凭借科技力量,支配自然、主宰自然,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并且使人类逐渐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之中。当今,人类已经进入到必须把自然纳入自己的有机系统并与之协调发展的时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主导、核心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才得以发生的,而且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过程、手段和目标都是人根据当时所能掌握的自然规律和实践经验所确定的。我们要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事实表明,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势必严重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一定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思想高度,深刻认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许多大城市的发展都存在着相近的“难以为继”的问题:土地、空间有限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短缺难以为继;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尽管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增长的可持续性正在减弱。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在发展中提出的新课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城市走文明发展的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许多地区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尽管实现了经济增长,但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矛盾和问题,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科技型、环保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高端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工艺技术,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统筹规划,重点扶持和实施起点高、见效快、生态效益明显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组合,积极构筑工业生态循环链和社会资源循环链,促进资源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是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仍相当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保护依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环保优先”,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强化污染治理、实施环保专项整治等有效措施,持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创建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环保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形成爱护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保护环境是全民的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加快推动环保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的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环保科普活动。各级各类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企业法人的环保培训,切实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海天出版社)
(责编:石希)

更多关于 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 的新闻
· 网络大赛DV作品 《心系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 网络大赛DV作品 《让世界充满爱》
· 网络大赛DV作品 《党的颂歌》
·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开放 为深圳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 辽宁:科技创新强力支撑全省经济发展
· 中部六省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述评(下)
· 网络大赛DV作品 《和谐,从学生开始》
· 海南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
· 兰州改造三大城市出入口 市民称“民生路和谐路”
· 网络大赛DV作品 《小饭桌的故事》

相关专题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