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坚: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者 |
|
|
2009年09月08日13:44 来源:《中国民族报》 |
 1932年,马坚(图中圈出者)与穆斯林朋友在埃及金字塔前。 |
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中有一句“宗教是毒害人民的鸦片”,就将其奉为金科玉律,而把宗教研究简单地等同为宗教批判,否则的话,就用不着深入地研究宗教了!
我们既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又是中国的国民;我们应该认清穆斯林所应尽的义务,也应该认清中国国民所应尽的义务。 ——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马坚
马坚先生是云南省个旧市沙甸人,1906年生于一个普通穆斯林农民家庭,我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教育家、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和东方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病逝于北京。
大胆改革经堂教育模式
马坚早年曾就读于昆明明德中学,后到西北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学习伊斯兰典籍。上高小时,马坚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清真寺学习阿拉伯语文、伊斯兰教经典。在学习中,他意识到仅仅学习宗教知识是不够的,他希望能受到更高的文化教育,所以要求转学到昆明的回教高等经书并授学校。这所学校由云南回教促进会振学社创办。“经书并授”,就是以讲授《古兰经》、圣训及经注、教法、圣训学等伊斯兰宗教知识和阿拉伯语为主,同时也讲授古汉语、白话文等课程。
1926年3月,年仅20岁的马坚回到家乡沙甸,任鱼峰小学校务主任。为使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学习摆脱陈旧的经堂教育模式,逐步走上科学的轨道,经过与校董磋商,马坚将原来的初等小学改为初等和高等两级小学,85名学生按年级上课,采用新课本,此外还增加了算术、作文、体育、唱歌、图画等课程,同时兼授阿拉伯语,使鱼峰小学成为了“中阿并授”的完全小学。这在当时成了一件引起大家关注的新鲜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当时正在上海从事伊斯兰文化教育的马坚侨装成商人回到沙甸。在紧张的译经工作中,他每周抽时间到私立养正学校教授阿拉伯语、阿拉伯文选、伊斯兰经典。马坚认为,“中国回教的寺院教育,只注重宗教教育,而不注重普通教育。宗教学校的学生,只学阿拉伯文而不学国文(即中文)。这种寺院教育有种种的缺点。”在教学实践中,他大胆改革经堂教育模式,率先在国内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授阿拉伯语和宗教学,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的。
翻译伊斯兰典籍,提高我国穆斯林的文化素质
马坚曾翻译出版过大量宗教著作,其中最重要和最具影响的是《古兰经》全译本。马坚毕生从事《古兰经》的翻译工作和研究工作,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他的宿愿,传播伊斯兰教义,直接作用首先是帮助中国穆斯林克服语言障碍,领悟古兰真意,消除教派隔阂。早在1934年他在开罗出版的《中国伊斯兰教概观》一书中,就曾对中国穆斯林中某些偏离教义的现象和教派纷争导致“老死不相往来”乃至“近乎引起流血冲突”的问题作过具体的分析。此后,他又在1949年出版的《古兰经》汉译本(上册)译者序中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说“一般回民不能深切地了解《古兰经》,也就不能本着《古兰经》的教训精诚团结,互助合作,发扬文化,为人民服务”。因此,他把翻译《古兰经》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1939年,他从埃及学成归国后,潜心《古兰经》翻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出版了经文前8卷译注本(即前面提到的上册)。但在此后的20年间,因忙于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发展以及“文革”的影响,整个译稿的修改和加注工作未能持续进行,直到晚年他才得以完成全书的翻译工作。
马坚的《古兰经》译本译文忠实准确,文字简洁流畅,风格古朴清新,受到广大穆斯林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正如我国当代回族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所说:“在忠实、明白、流利三者并举的要求下,我相信,这个译本是超过以前所有的译本的”。马坚译的《古兰经》于1981年在国内出版后,发行量达10万册以上。此后,该译本又于1987年经沙特阿拉伯王国朝觐义产部督导,随《古兰经》阿拉伯文原文一起出版,发行到世界各地,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影响最大的《古兰经》汉译本。
除《古兰经》外,马坚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翻译和出版大量宗教学术著作。如《回教真相》、《回教哲学》、《回教教育史》、《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和《教典诠释》等。马坚的这些译作和论述为提高我国穆斯林的文化素质,引导他们自强自立作出了贡献,也为让他们能与中华各民族成员共同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社会做了一定的舆论准备。
开辟我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新时代
数百年来,我国曾出现过一些伊斯兰学校,但大多数都设在清真寺里,难以满足培养高层次阿语人才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马坚青年时代便立下宏愿:在中国发展阿拉伯语教育,推广阿拉伯语。他曾对友人表示,这是他一生要做的两件大事之一(其一是翻译《古兰经》)。1946年,马坚实现这一宏愿、完成这一大业的时机来到了。那一年,北京大学聘任他为教授,他欣然应聘,参与组建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并在该系建立了阿拉伯语专业。按照阿拉伯语本身的规律,马坚结合汉语的特点,借鉴现代阿拉伯语教学体系、语法体系,并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上世纪50年代以后,马坚所领导的阿拉伯语专业在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和教育部门的具体支持下,按照全新的教学大纲进行阿语新教材和《阿拉伯语汉语词典》的编写工作,同时从全国各地招收各族儿女,开展生机勃勃的教学活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的阿拉伯语言文化人才。在纪念马坚先生诞辰90周年时,北京大学纪念专刊作出这样的评价:“他奠定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基础,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新时代,使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学校”。
代表穆斯林参与国是,为安定团结大局作贡献
1949年9月,马坚作为宗教界和少数民族的代表,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以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的身份出席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性一幕。
其后,马坚积极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为增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给政协会议的一个提案中这样写道:“我们历代的祖先,为了要求这些自由平等的权利,流血奋斗,牺牲了无数的生命和财产,直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获得成功,他们的愿望才得以实现。我们生当盛世,应该欢欣鼓舞,在毛泽东主席的旗帜下,与各民族团结互助,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上世纪50年代初,马坚曾经有的放矢地撰写了《穆罕默德的宝剑》和《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两篇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上进行了颇有说服力的论述,澄清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模糊认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
马坚并不是一个政治家,但他的丰富学识和实际影响以及他在历史上的爱国表现,受到各族群众的拥护。高尚的品格与情操、杰出的科研和教学成就,使得马坚成了北京大学半个世纪以来的知名教授之一,更成为我国现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穆斯林学者。(林灿良 马志学) |
 | 马坚(左)与季羡林。资料图片 |
|
|
(责任编辑:常雪梅) |
 |
我要发表留言 |
 |
|
 |
48小时排行榜 |
48小时评论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