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片稻田全部種植的是黃龍貢米,預計9月初收割。”7月1日,黃龍鄉鋪芽山村,層層梯田綠意盎然,作為“黃龍貢米”的種植拓展區,該村目前種有水稻近千畝。“黃龍貢米市場廣闊銷量好,每斤最高能賣到35元!”鋪芽山村村委會文書余浩禎自豪地說。
位於(廣安市)岳池縣北部山區種養循環發展片區的黃龍鄉,距縣城36公裡,面積30.01平方公裡,最高海拔900米,素有岳池“小西藏”之稱。近年來,該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做好“米茶藥”三篇文章,將荒山陡坡變成致富“金山”,蹚出了一條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據介紹,黃龍鄉經過精心選育,將黃龍貢米發展成為四川四大名米之一,並於2011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証。
多年來,黃龍鄉採取“國企引領、集中示范、大戶帶動、群眾受益”模式,已規模化種植黃龍貢米5000畝。同時,在廣安市農科院的指導下,成功培育出畝產突破1000斤的新品“貢米王”,進一步提升了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7月的鋪芽山村,漫山遍野盛放著橘紅色的花朵,成片的射干藥材根肥葉壯,百畝藥材種植基地美不勝收。作為黃龍鄉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中藥材產業是該鄉立足本土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的又一成果。
鋪芽山村位於黃龍鄉森林地帶,有著豐富的山林地資源。2022年,該村引進業主,利用山林地與楊家溝村共同發展中藥材產業500余畝。“除了射干外,我們還種植了白術、金絲皇菊、麥冬等藥材,村民就近務工,每月可增收1800元左右。”余浩禎說,目前,他們已銷售中藥材超過10萬斤,銷售額達130萬元,曾經荒蕪的山坡地,如今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福地”。
“這片茶園面積約400畝,種植的是‘龍井43’。”6月30日,在黃龍鄉柏樹壩村茶園基地,滿園青翠生機勃勃,村民們正在進行枝葉修剪、虫害防治等管護工作。“經過幾年的精心培植,如今茶樹已進入盛產期,今年計劃試採‘秋茶’。”柏樹壩村黨支部書記唐洪清說。
自2018年該村引進業主發展茶葉產業以來,茶園陸續打造出了茗洋雲璟、黃龍芽皇等品牌,深受廣大茶友喜愛。為持續發展好生態茶產業,近年來,黃龍鄉新建起了廠房、凍庫,並置辦了8台炒茶設備,目前該茶園年銷售額200余萬元。
“米、茶、藥”三大產業協同發展,盤活了黃龍鄉的青山資源。全鄉流轉土地1200畝用於產業發展,村民年獲田土租金近33萬元。通過“務工+土地流轉”模式,直接吸納本地就業200余人,季節性用工超400人次。鄉裡還開展種植技術培訓,覆蓋農戶200余人次,培育“技術能手”20名,形成“家門口就業、全鏈條致富”的良性循環。
為了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群眾,黃龍鄉將150萬元產業扶持金投入相關企業和合作社,村集體每年按比例獲得分紅收益5.6萬元,其中40%直接分給群眾。“土地不撂荒了,家門口有活干,有工資有分紅,日子更有奔頭!”務工村民周建榮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同時,黃龍鄉積極擁抱“互聯網+”,借助短視頻平台培育帶貨能手,發展“線上+線下”助農模式。“過去扛著東西出山難,現在動動手指頭就能賣出去!”余浩禎感慨電商帶來的變化,讓山裡的土特產搭上了“電商快車”,銷往千家萬戶。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組織好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用好‘新農具’補齊農業發展短板。”黃龍鄉人大主席鄧勇表示,未來,該鄉將深化文旅融合,深挖本土資源,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將“綠色密碼”深深鐫刻在青山沃土之中,奮力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的黃龍答卷。(岳池融媒 王芳)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