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是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思想保証。改革開放后,我國既受到此前遺留下來的“左”的思想觀念的影響,又面臨著商品經濟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沖擊,以及世界范圍內多種思潮的激蕩和挑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艱巨且繁重。在這種形勢背景下,鄧小平鮮明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他對為什麼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如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刻思考,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期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導、指明了前進方向。
01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刻考量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概念,強調其內涵“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並全面闡述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刻考量。
(一)著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發展要求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沒有這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1978年 12月,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9年 10月,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強調:“同心同德地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全國人民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是決定祖國命運的千秋大業”,“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981年 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鄧小平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努力提高教育科學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1982年 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進一步指出,要將“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今后一個長時期”必須緊抓的一項重要工作。鄧小平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上升到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高度加以謀劃,正確處理文化工作同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工作的關系,強調精神文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牢固支撐。越是加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就越需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強大思想動力和智力支持。如果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就難以健康、持久,其他各方面建設也會難以保証正確的方向。
(二)關切人民群眾的思想動態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深刻分析人民群眾的思想動態變化指出:“十年內亂的消極后果和歷史遺留的種種因素,新形勢下出現的新的復雜問題,在人們的思想上引起各種反映,包括一部分模糊和錯誤的認識。”他清醒意識到,實行改革開放,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確實能夠激發全社會的思想活力和創新潛能,不過“實行開放政策必然會帶來一些壞的東西,影響我們的人民。要說有風險,這是最大的風險”。比如,商品經濟的發展衍生出一些負面效應,使拜金享樂思想肆意滋長、公德理念扭曲異化、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一些人因片面追求物質利益而忽視奉獻意識、互助精神,“一切向錢看”的歪風造成精神文化產品過度商業化的傾向。又如,一些不良思潮混淆是非界限、腐蝕人的靈魂意志,鼓吹對集體主義的質疑、對革命歷史的解構,以及對抽象人性論、人道主義的推崇,使人在工具理性、趨利心態中迷失自我,甚至敗壞道德操守和光榮傳統。鄧小平認為,這些偏頗的價值觀念給人民群眾帶來嚴重消極影響,“如果我們不及時注意和採取堅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濫,就會影響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嚴重”。因此,他強調,要動員一切力量,“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同各種妨害四個現代化的思想習慣進行長期的、有效的斗爭”,批判謀私逐利等狹隘心理、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觀念,注重培育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舍己為公的精神風貌,“恢復和發揚我們黨和人民的革命傳統,培養和樹立優良的道德風尚,為建設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應對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沖擊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助推下,世界范圍內多種價值觀念加速交融碰撞,疊加波詭雲譎的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媒介傳播環境,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帶來全新的挑戰。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機依托其資本優勢、科技霸權,利用文化交流、生活滲透等各種方式,抓緊輸出其意識形態,同我們爭奪話語權,侵蝕我國社會主義的價值共識和思想根基。針對一些人不經辨別地盲目推崇西方意識形態的現象,鄧小平深刻指出,這些表現屬於思想戰線上的精神污染,“實質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散布對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和對於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一句話,就是要脫離社會主義的軌道,脫離黨的領導,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對此,鄧小平明確批評說:“現在有些同志對於西方各種哲學的、經濟學的、社會政治的和文學藝術的思潮,不分析、不鑒別、不批判,而是一窩蜂地盲目推崇。”他強調:“我們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屬於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絕不能盲目地無計劃無選擇地引進,對腐朽性的西方意識形態要堅決進行抵制和斗爭。
02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明確提出:“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成為兼具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化知識、紀律意識的社會主義新人。根據鄧小平這一思想,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一)有理想:鑄牢共產主義理想和馬克思主義信仰
理想信念事關馬克思主義政黨、社會主義國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運。鄧小平回溯中國革命歷史,指出我們黨之所以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關鍵一條是“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我們干的是社會主義事業,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麼能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其中我們最強調的,是有理想。”因此,必須注重教育全體人民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馬克思主義信仰,繼承和發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等優良精神傳統,以共產主義理想和馬克思主義信仰昭示奮斗目標、催生前進動力、提升思想境界,不斷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推向前進。其中,“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奮學習、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助人為樂、艱苦奮斗、英勇對敵的革命風尚,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忠於社會主義祖國、忠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忠於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優秀人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有很高的政治責任心和集體主義精神,有堅定的革命思想和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嚴守紀律,專心致志地為人民積極工作的勞動者”。
(二)有道德: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在 1978年 4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就明確提出:“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我們黨的教育事業歷來有這樣的優良傳統。”1980年 1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講話指出:“我們一定要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提高民族自尊心。”1989年 9月,鄧小平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五十年代,廣大黨員和人民講理想,講紀律,講為人民服務,愛黨,愛國家,愛社會主義,這樣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嗎?”“我們要恢復和發揚這個傳統。”在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的指導下,我們黨提出,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民群眾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在全社會認真提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道德。同時,鼓勵支持一切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於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於履行公民權利與義務、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團結和引導億萬人民積極向上,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其中,要注重抓好關鍵少數,“黨和政府愈是實行各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負責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視、愈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
(三)有文化:提升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素質
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由於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一度出現了“知識越多越反動”“寧要沒有文化的勞動者”等謬論。1978年 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講話指出:“我們常說,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裡講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勞動者隻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可見,鄧小平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旗幟鮮明地反對輕視科學文化的錯誤觀點。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教育是基礎。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為此,教育戰線要“提高教育質量,提高科學文化的教學水平,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除了加強教育工作,鄧小平強調,還要在全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重視知識,重視從事腦力勞動的人,要承認這些人是勞動者” ,承認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屬於勞動人民,激發他們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與此同時,鄧小平指出,倡導提升科學文化素質並不意味著否定講政治,我們要培養的依然是“又紅又專”,擁有無產階級世界觀,能夠做到“愛我們社會主義祖國,自覺自願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勞動者隊伍。
(四)有紀律:培育遵規守紀意識
黨之所以能領導人民在革命與建設中取得偉大成就,離不開紀律建設的積極作用。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革命,就是靠紀律,而且是自覺的紀律。”改革開放后,思想文化領域愈加開放多元,但有人假借“人道”“異化”等抽象的思想議題來稀釋紀律意識,有人鼓吹化公為私的畸形利益觀、金錢欲,盲目推崇個人中心主義與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對此,鄧小平指出,“許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謂自由,但什麼叫自由他們並不懂。要使他們懂得自由和紀律的關系”,防止資產階級自由化破壞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秩序。鄧小平強調:“合理的紀律同社會主義民主不但不是互相對立的,而且是互相保証的”,“在黨政機關、軍隊、企業、學校和全體人民中,都必須加強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規章制度,增進全社會的組織性、紀律性。對破壞秩序、違反紀律的人必須進行相應懲處。如,他強調,“對搞資產階級自由化並且觸犯了刑律的人,不嚴肅處理是不行的”,以避免紀律廢弛虛化、不正之風擴散蔓延。
03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全局性、戰略性的系統工程,關聯領域廣泛、牽涉要素眾多,需要科學理論的統籌指導。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論述系統而又嚴整,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明確了重要原則,貢獻了科學智慧。
(一)堅持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
鄧小平要求圍繞黨的基本路線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明確指出:“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沒有黨的領導,艱苦創業的精神就提倡不起來”。在 1979年3月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強調,促進社會風氣根本好轉也要堅持黨的領導。他總結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歷史經驗教訓指出,“我們建國以后的十多年中,由於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社會風氣是健康的。在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絕大多數懷抱崇高理想,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捍衛人民利益,維護社會秩序,處處表現良好的獻身精神和守紀律精神”,但此后“林彪、‘四人幫’把我們的黨和政府搞亂了”,“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受到了嚴重的損害”。隻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抵制各類“左”的、右的錯誤思潮,才能維護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因此,鄧小平提出了“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的重大任務。要完成這一重大任務,鄧小平指出,“首先必須搞好黨風,特別是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同志以身作則”,以好的黨風促進社會風氣進步,同時還要注重“改善黨的領導制度”,以保障做好各項思想政治工作。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性質
改革開放初期,一些人借解放思想之機,打著貫徹“雙百”方針的幌子,散播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用他們的不健康思想、不健康作品、不健康表演,來污染人們的靈魂”,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對此,鄧小平明確指出,正是靠著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在革命實踐中鍛造的不朽精神的支撐,我們才一步步發展起來,“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他指出:“自由化是一種什麼東西?實際上就是要把我們中國現行的政策引導到走資本主義道路”,“自由化本身就是資產階級的,沒有什麼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自由化,自由化本身就是對我們現行政策、現行制度的對抗,或者叫反對,或者叫修改”。思想戰線上的戰士“作為靈魂工程師,應當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旗幟”,必須始終牢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要“使馬克思主義的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宣傳,特別是在一切重大理論性、原則性問題上的正確觀點,在思想界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三)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一貫倡導“照辯証法辦事”,認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必須相協調,必須堅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他指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隻有如此,“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鄧小平看來,發達的物質文明與先進的精神文明聯系緊密、相互成就。從根本上說,精神文明“是從物質文明來的”,“物質是基礎,人民的物質生活好起來,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會有大變化”,“隻要我們的生產力發展,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堅持兩手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可以搞上去”。但是,精神文明不是機械決定於物質文明,而是具備一定的獨立性。鄧小平以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說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不需要多麼好的物質條件,也不需要多麼高的教育程度”。同時,精神文明的發展能夠對物質文明的發展起到能動的反作用。“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鄧小平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重要原則,有利於二者在實踐中達到相輔相成、互促共進的理想狀態,避免片面發展某一方面造成偏頗失衡,彰顯了深刻的辯証邏輯和統籌兼顧的系統思維。
(四)堅持賡續光榮革命傳統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就注重用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指導工作、用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全黨和人民。新中國成立后,短時間內就將吸毒、嫖娼等腐朽現象清掃殆盡,形成了自尊自強、昂揚向上的社會精神風貌。鄧小平強調,革命和建設年代形成的“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要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延續下去,“我們一定要宣傳、恢復和發揚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難的精神”。鄧小平強調,全黨必須行動起來,大力倡導繼承和弘揚歷史上形成的光榮革命傳統,“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這些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進步的人們所向往,也為世界上許多精神空虛、思想苦悶的人們所羨慕”。
在鄧小平的指導和推動下,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序推進,在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營造清朗健康、積極向上的文明風尚,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促進全國人民堅定理想信念、團結一致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共同奮斗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重溫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學習弘揚其中的思想精髓,對於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展現新氣象新作為,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作者:舒高磊,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