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學習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2025年02月11日17:51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判斷准確,戰略謀劃科學,就能贏得戰略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思維,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氣度,也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樹立的思維方式。”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和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之際,重溫和學習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對於全黨在把握戰略全局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從戰略全局思考問題

鄧小平同志善於從國內大局和國際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在關鍵時刻作出戰略決策。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洞察國內外發展大勢,作出一系列事關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事關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決策。

鄧小平同志審時度勢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開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但怎樣才能突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整盤棋下活,是亟須解決的戰略問題。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發展國民經濟,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方針、政策和措施。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命題,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系統闡述“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

鄧小平同志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大幕,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在沒有任何本本可遵循,也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的條件下,從中國實際出發,引導黨和人民在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殺出一條血路來”,走上改革開放的康庄大道。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要取得成功,決定於兩個條件。一個是國內條件,就是堅持現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會為中國今后幾十年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基礎。還有一個是國際條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環境。”他大力支持和推動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改革,最早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推進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開辟了一條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更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道路。他倡議和推動沿海經濟特區的興辦和開放沿海城市,逐步形成由“點”到“線”再到“面”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鄧小平同志就我國如何實現現代化作出戰略謀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健康發展指明方向。他指出,“走什麼樣的路子,採取什麼樣的步驟來實現現代化,這要繼續擺脫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縛,真正摸准、摸清我們的國情和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據以正確決定我們的長遠規劃的原則”。鄧小平同志據此對我國現代化建設進行戰略謀劃。在推進現代化的根本方略上,他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強調“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隻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在推進現代化的目標任務上,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強調“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在推進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上,他提出“三步走”戰略。在現代化的評判標准上,他提出“三個有利於”,強調“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堅持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相統一

鄧小平同志結合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不斷回答實踐和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使馬克思主義獲得了新的時代內涵,也使中國進一步融入時代潮流。社會主義中國隻有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才能展現出相較於資本主義的優越性,才能實現根本的長治久安。要發展就必須對外開放。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在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的同時,鄧小平同志堅決維護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他告誡人們:“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格局,他冷靜沉著,把握住根本立足點——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他對各式各樣的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都有清醒認識,強調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堅守四項基本原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方針政策就要落空,四個現代化建設就要落空﹔強調“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他堅定地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秉承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把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希望寄托在中國自身力量強大的基礎上,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從全人類的高度認識世界

鄧小平同志高度關注世界和平與發展問題,提出“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他關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命運,強調中國搞的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中國和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的命運是共同的。中國永遠不會稱霸,永遠不會欺負別人,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中國同美蘇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在外部重壓之下,中國共產黨更加強調戰爭和革命的可能性,逐漸形成“世界戰爭迫在眉睫”的判斷以及“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戰略思想。1977年鄧小平同志復出后,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新的思考。他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指出:“我們有可能爭取多一點時間不打仗。因為我們有毛澤東同志的關於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和外交路線,可以搞好國際的反霸斗爭。另一方面,蘇聯的全球戰略部署還沒有准備好。美國在東南亞失敗后,全球戰略目前是防守的,打世界大戰也沒有准備好。所以,可以爭取延緩戰爭的爆發。”1980年1月,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講話中指出,80年代“可以說是非常動蕩、充滿危機的年代。當然,我們有信心,如果反霸權主義斗爭搞得好,可以延緩戰爭的爆發,爭取更長一點時間的和平。這是可能的,我們也正是這樣努力的。不僅世界人民,我們自己也確確實實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所以,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本國來說,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

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同志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這一科學論斷使黨對時代主題的認識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成為調整國際戰略和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

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共存競爭的背景下,鄧小平同志成功構建起社會主義中國的基本對策和發展戰略。他初步解決了如何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當代資本主義關系的問題,打破了長期困擾和限制人們思維與行動的障礙。這一突破對維護人類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步邁向富裕安康,也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鄧小平同志“一生的奮斗歷程,充分展現了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無比堅定的崇高品格、對人民無比熱愛的偉大情懷、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不斷開拓創新的政治勇氣、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坦蕩無私的博大胸襟”。我們要學習鄧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學習他善於抓住關鍵、綱舉目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時代前沿觀察思考問題,把黨和人民事業放到歷史長河和全球視野中來謀劃,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解決突出問題中實現戰略突破,在把握戰略全局中推進各項工作。

“對鄧小平同志最好的紀念,就是把他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戰略思維,樹立系統、全局的思維方式,努力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緊緊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繼往開來,奮發進取。

來源:《歷史評論》2024年第5期

作者:閆茂旭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