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黨和國家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他強調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他一生的奮斗歷程,充分展現了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無比堅定的崇高品格、對人民無比熱愛的偉大情懷、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不斷開拓創新的政治勇氣、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坦蕩無私的博大胸襟”。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行之有效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組織路線,是黨的優良傳統和獨特政治優勢。鄧小平同志在其畢生的革命實踐活動中,不僅自覺堅持了黨的群眾路線,而且對群眾路線的內容和意義及如何貫徹等問題都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論述,對黨的群眾路線的發展與發揚作出了歷史貢獻。
圍繞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強調“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黨的優勢“主要在於群眾的擁護”,在於如何“使黨成為群眾的黨”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特殊的艱難環境中領導革命的寶貴經驗總結,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群眾路線的勝利。早在1941年4月,時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的鄧小平同志,就在《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中專門談到黨群關系並指出:“確切地說,黨的優勢不僅在於政權中的適當數量,主要在於群眾的擁護。”“我們要在民主政治斗爭中,保証黨對政權的領導,我們更要在民主政治斗爭中,使黨成為群眾的黨!”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成為執政黨,究竟還要不要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黨內曾有同志存在模糊認識。對此,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八大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時明確指出,必須切實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並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的主要內容:一方面,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黨對於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黨必須密切聯系和依靠群眾,每個黨員必須養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同群眾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風,不能站在群眾之上。另一方面,黨的領導能否保持正確,決定於它能否採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即“正確地反映群眾的意見,然后正確地領導群眾”。
正是認識到黨執政后貫徹群眾路線的極端重要性和當時存在的突出問題,鄧小平同志在報告中第一次向全黨鮮明地提出了“兩個大大增加”的問題,即“由於我們黨現在已經是在全國執政的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於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這就明確回答了為什麼黨在執政后,還要更加注意、始終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特別重大的意義”。
歷史經驗反復証明,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興衰成敗。什麼時候黨群關系密切,我們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麼時候黨群關系受到損害,我們的事業就遭受挫折。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們黨同廣大群眾的聯系,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是幾十年的斗爭歷史形成的。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夠改變的。不斷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不斷成熟、更有戰斗力的重要原因和標志。
圍繞黨的群眾觀和根本宗旨問題,強調“黨的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鄧小平同志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從黨的群眾觀點出發,對黨的根本宗旨作了精辟論述,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含意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隻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准繩。”
根據上述原則,鄧小平同志認為必須處理好兩個關系,做到兩個牢固樹立:一是處理好領導與服務的關系,牢固樹立領導就是服務的觀點。他指出,執政黨權力的本身,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權利和義務的有機統一,沒有任何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因此,共產黨員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手中的權力,既不能隻做官不做事,遇事明哲保身,不敢負責﹔又不能官氣十足,霸氣太盛,濫用權力,顛倒黨和人民之間的關系。正確的態度,應該不是做官而是做事,踏踏實實當好人民的勤務員,以普通勞動者的面貌出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粉碎“四人幫”后,他講了一段十分感人的話,反映了這種心態:“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二是處理好“公仆”與主人的關系,牢固樹立當好人民公仆的意識。他說人民是主人,共產黨則是為人民服務的“公仆”,這個大道理似乎都明白,但實際工作中卻往往忽略或忘記了“共產黨的權力是人民給的”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為此,他在各種場合一再要求黨員干部,要樹立權力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正確處理奉獻與索取的關系﹔強調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必須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斗,自覺地更多地犧牲個人利益,保護群眾的利益。他說我們的同志如果對個人的、家庭的利益關心得太多了,就沒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關心群眾了。因此,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多辦實事。
除了處理好上述兩個關系,黨為人民群眾謀利益首要的是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要做到這一點,鄧小平同志認為必須走群眾路線,在黨內黨外堅持民主政治,實行民主式領導作風。早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就指出:“民主政治的好處,正在於它能夠及時反映各階級各方面的意見,使我們能夠正確地細心地去考慮問題決定問題﹔它能夠使我們從群眾的表現中去檢驗我黨的政策是否正確,是否為群眾所了解所擁護”。改革開放以后,他又提出一定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以此為標准來檢驗黨的領導和作風。1992年,他在著名的南方談話中依然指出:“人民,是看實踐。人民一看,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改革開放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萬古長青!”
傾聽群眾呼聲,保護群眾利益,有一個態度問題。經驗証明,“誰關心人民的問題,誰能幫助人民想辦法去和敵人斗爭,保護人民利益,誰就是群眾愛戴的領袖”。黨之所以有力量,就因為始終扎根於人民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鄧小平同志說,革命和建設問題解決得好不好,黨能否領導得好,關鍵在於黨能否依靠群眾。在新的歷史時期,艱巨復雜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擺在我們的面前,很多舊問題需要繼續解決,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黨隻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
圍繞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貫徹群眾路線的問題,強調任何工作都要堅持經常,面向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
路線正確並不等於解決了一切問題,還要看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是否帶頭執行,雷厲風行地、切實有效地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
(一)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重要的是做好經常工作”,“使群眾從自己的經驗中相信我們主張的正確”。鄧小平同志提出,黨員、干部不僅要模范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和政策,而且要在群眾中通過經常細致的工作,去進行認真地、熱情地宣傳和發動,使群眾從切身體會中認識黨的政策的優點而自覺地主動參與。1943年1月,他在中共太行分局高級干部會上作總結時指出:“無論對敵斗爭或解決階級關系問題,都必須著眼於當地群眾的發動,使每一個要求都成為群眾自己的要求。”“同時,必須注意群眾的教育,特別是使群眾從自己的經驗中相信我們主張的正確。任何脫離群眾,不問群眾態度如何的干法,必然要失敗的。”
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要教育黨員、干部切實關心群眾生活,踏踏實實地做好經常工作,從細枝末節上、點滴小事上處處體現黨的群眾觀點。1961年10月,他在接見青年團工作會議代表時明確指出,群眾路線要採取各種形式,其中包括熱鬧的形式。但是我們的群眾路線,不是滿足於那個熱熱鬧鬧,主要的是要做經常的、細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做深入的工作。這些話平凡中閃耀著哲理,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同年12月,他在一次講話中再次強調重要的是做好經常工作,並不無自豪地說:“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長期的很好的傳統。我們的工作向來是很深入的,過去在農村也好,全國勝利之后也好,各種工作是做到家的。不是吹牛皮,一些外國黨也真正相信我們的群眾路線。”他還舉例說三年解放戰爭打勝了,不是別的,正是靠長期的群眾工作集中了一切力量才實現的。如渡黃河,群眾把門板貢獻出來,光冀魯豫的門板還不夠,連濟南的門板都下來了。“共產黨長期聯系群眾辦好事,和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解放戰爭是人民戰爭,依靠人民才能做到這一點”。正是從切身體會出發,他特別要求干部要善於從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去發現問題,尋求機會解決問題。“現在黨的工作、群眾工作要著重把經常工作建立起來”,使人民得到實惠,得到看得見的物質利益。
(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建設工作應該面對群眾”,“不要脫離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黨執政后,如何在推動社會發展中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一個根本問題。1957年4月,鄧小平同志在西安干部會上講到今后的主要任務是搞建設等問題時指出,今后全黨在建設方面的指導思想,一是面對國家的現實,在建設當中考慮經濟、實用、美觀﹔二是面對群眾的需要,“不要脫離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他批評當時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說:“我們考慮問題常常忽略了群眾的需要。現在有各種觀點,追求這個化那個化,連共產主義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眾觀……我們的建設工作應該面對群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之,我們搞建設,不要脫離實際,不要脫離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這些話反映了他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論品質和從人民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的工作作風。
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同志不是生搬硬套地講一大堆道理,而是針對新的情況,提出切合實際的指導意見,字字句句閃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1975年8月,他在國防工業重點企業會議上講到整頓問題時,第三個題目就是“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他說,這個問題不是說一句話就可以解決的,要做許多踏踏實實的工作。比如鋼鐵工人勞動那樣重,而蔬菜少、肉類缺,基本條件都保証不了,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具體地去研究解決。他甚至談到山區的三線工廠養雞、養兔、養鴨、養豬等副食品基地建設問題,強調“我們黨和國家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現在應該提出這個問題了”。1980年10月,他在同中央有關負責同志談話時說:“年度計劃、五年計劃、十年規劃,中心和著重點不要多考慮指標,而要把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放在優先的地位。”他一再要求努力幫助群眾解決能夠解決的困難,暫時無法解決的,要耐心地向群眾作出解釋,等待機會再解決。不能放空炮,許諾了又不做,這樣最容易傷害群眾,失去群眾的支持。
(三)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注意工作方法,“離開群眾經驗和群眾意見的調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領導”。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領導方法,要求共產黨人辦任何事情都得走群眾路線,堅持群眾觀點,在此過程中,主觀主義的認識方法和工作作風是其大敵。1956年黨的八大上,鄧小平同志曾專門分析說:“如果不從認識方法上解決黨的主張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問題,那末,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仍然不能真正地解決。”實踐証明,許多人並非在主觀上沒有為人民服務的願望,但他們卻把工作做壞了,使群眾受到重大損失。這是因為他們自以為是先進分子,是領導者,比群眾懂得多,因而遇事不向群眾學習,不同群眾商量,結果他們出的主意,經常在群眾中行不通。所以說,必須反對主觀主義的認識方法和工作作風,離開群眾經驗和群眾意見的調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領導。在反對主觀主義的同時,他還提出也不要做群眾的尾巴,要始終自覺地站在時代前列。因為群眾的意見不一定都成熟或正確,在集中群眾意見時,不要僅僅把意見簡單地堆積,而是要整理、分析、歸納、概括。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犯分析不當或概括不全等方面錯誤,但隻要先做群眾的學生,不斷研究群眾的實踐,就會少犯錯誤,犯了也容易改正,不會使其發展到危害全局的地步。
一切工作都要走群眾路線,無論做什麼都要相信和依靠群眾,重視群眾的經驗,最根本的是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鄧小平同志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尊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總是滿腔熱情地鼓勵和支持群眾實踐中涌現出來的新事物新做法。他曾強調,不要把我們自己的作用看得過高。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因此,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必須提倡敢想敢說的精神。既要堅定地相信和依靠群眾,又要善於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是貫穿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
(四)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堅決反對和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這“是一個長期的斗爭”。對於官僚主義作風在黨內的存在和危害,鄧小平同志早在《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中,就曾從根據地政權建設的角度作了深刻分析。他批評說,“把優勢建筑在權力上是靠不住的”,“結果黨員‘因黨而驕’,在政權中工作的黨員自高自大,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看不起非黨員,自己可以不守法,不遵守政權的紀律和秩序”。當時,他雖未使用“官僚主義”一詞,但核心是講它的產生根源和危害,認識深刻。新中國成立后,他多次強調全黨要更加重視反對官僚主義,認為執政黨的地位不僅易於使共產黨員產生官僚主義,而且其表現是形形色色、多種多樣的。如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群眾,看不起黨外人士,似乎當了共產黨員,就比非黨群眾高出一頭﹔喜歡以領導者自居,站在群眾頭上發號施令﹔高高在上,不接近群眾,不重視調查研究,主觀主義地考慮和決定工作﹔不關心群眾痛痒,對於群眾要求迫切解決的問題抱著一種無動於衷的冷淡態度等。凡此種種,都是“很惡劣的反人民的作風,這是舊時代統治階級作風在我們隊伍中的反映”。
由於認識到貫徹群眾路線,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斗爭,鄧小平同志在重大關頭,總是突出強調黨的群眾路線。1977年7月,他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指出:“我認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對我們黨的現狀來說,我個人覺得,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同年8月,在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致閉幕詞時又特別指出:“我們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主席為我們黨樹立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真正相信和依靠群眾,細心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他再次指出: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要扎扎實實地解決問題,不能搞花架子,作表面文章。這些思想來自實踐,又上升到理論,對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內容的豐富完善起了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鄧小平同志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有關論述,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經驗的科學總結,其歷史貢獻不可磨滅,其現實意義也很深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鄧小平同志最好的紀念,就是把他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學習、研究他的群眾觀及其現實啟示,對於全黨在新時代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柳建輝,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