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多措並舉確保勞有所得,農民工——

收入有保障  心裡更敞亮(有溫度的舉措  暖民心的行動③)

本報記者  董洪亮  王錦濤

2022年05月05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年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極採取各種措施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提升技能培訓質量,讓農民工在外打拼、在家就業都更有底氣,通過更有溫度的舉措讓勞有所得更有支撐。

2013年2月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考察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農民工的辛勤勞動和奉獻,要更多關心、關愛農民工,特別是不能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維護好農民工合法權益。

臨夏回族自治州牢記總書記囑托,用更有溫度的舉措讓勞有所得更有支撐。近年來,臨夏州堅持內挖外聯,加大組織輸轉、訂單輸轉力度,最大程度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針對滯留家中的勞動力,分年齡段、分工種建立起勞動力資源庫,廣泛吸納農民工就業。通過多種渠道,讓勞動者生活更幸福,心裡更踏實。

幫著維權  心裡溫暖

“如今日子更有保障了,簽了勞動合同,按月領工資,還有工傷保險。”石家窯村村民王進福在外打拼多年,曾經歷過討薪的痛苦。“之前我在東鄉縣一家建筑工地貼瓷磚,干了幾個月,最后包工頭失聯了。”王進福說,見不到面,打電話也不接,眼瞅著就要“啞巴吃黃連”。

王進福將自己的遭遇反映到東鄉縣勞動保障監察大隊。“根據反映的情況,我們對包工頭進行電話勸誡,宣講各類法律法規,下發限期整改指令書,包工頭主動支付了拖欠的8萬元工資。”東鄉縣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副隊長羅曉峰說,認真受理、接待農民工討薪案件,為的是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拿到了錢,心裡暖暖的!”王進福說,“政府給咱撐腰,執法部門不到半個月就幫我們解決了難題!”

據介紹,這幾年來,討薪有了正規而有效的渠道,農民工的保障越來越好。

“務工收入是東鄉縣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東鄉縣縣長馬良佐說,每一個打工者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生計和希望,決不能讓農民“有苦說不出,有理無處訴”。據統計,東鄉縣從2021年1月至今,共為3400人追回工資近4000萬元。

不光工資有著落,生活也越來越有保障。“隻要人勤快,政府幫著介紹工作,工資高、環境好,還有不錯的福利,心裡美得很。”馬色麥家住達板鎮紅庄村,她就職的臨夏回香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宿舍有暖氣,每層樓都裝有淨水系統。“洗澡也方便得很。”馬色麥說,一日三餐不僅全免費,而且種類多,各種炒菜不重樣。

“我們還配套有健身房和圖書室。”臨夏回香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曉亞說,到了周末,公司還會組織電影放映等活動。“如今,農民工對職業舒適度、愉悅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隻有順勢而為,才能留住人。”劉曉亞說,公司不僅百分百簽勞動合同,而且還給每名農民工都購買了保險。公司想方設法提高農民工福利,農民工心裡感受到踏實和溫暖,這樣人員流失現象越來越少,熟練工越來越多,效率越來越高,效益自然越來越好。

勞動合同和社會保障給農民工提供了堅實保障,截至3月底,臨夏州在崗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6.31%。“既有即時處置,又有治本之策,多管齊下,重拳出擊,就是要讓農民工放心安心。”馬良佐說,政府繼續加強工會建設,不斷完善工資協商模式,增強農民工話語權。“人力是最寶貴的財富,人心是最強勁的發展動力,如今的東鄉縣,勞者必有所得。”

免費學藝  就業有底

和、搗、揉、摶、摔、拉,白練飛舞,“二細”出鍋。面對這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食客輕咽口水,大快朵頤。

00后的馬維祥,如今是月薪3500元的拉面師傅,而在幾個月前,他還是打零工的小伙計。“之前洗碗、收盤子啥都干過,但是因為沒手藝,工資一直比較低。”

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事關農民增收致富。近年來,各行業體力型工人需求減少,技能型工人需求增多。“制造業的用工需求也在加速轉型,從大量招用生產線普工轉向了擇優招用熟練技工。”馬良佐說,時代在變化,過去的農民工,提上瓦刀端著刨子,就能把錢掙。現在產業升級、需求變化,要求農民工加快向技能型、知識型轉型。於是,東鄉縣編緊織密培訓體系,為農民工開拓成就夢想的道路。

中式烹飪的實操課堂熱火朝天,炒、爆、煎、炸、炝……翻鍋顛勺后,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被擺上了餐桌,一個個未來的廚師下大功夫、苦練技藝。“我們組織開展了汽車駕駛、中式烹飪、美容美發、電焊等12個工種的技能培訓。”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校長汪麗媛說,而且,學費、伙食費、住宿費等,全免!

“免費學手藝,過去哪有這好事,想都不敢想!”馬維祥說,春節回鄉得知消息后,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廚師班。通過培訓,馬維祥熟練掌握了拉面技術,也學會了蔥爆羊肉、大盤雞等多種菜品。“我的夢想是開家餐館,以后自己當老板。”馬維祥說,這下能憑手藝吃飯、靠技能致富了!黨和政府送的這個技能培訓“大禮包”,讓他心裡“熱乎得很”!

“技能是立身之本,一技傍身,找工作的底氣就足了。”馬良佐說,為了讓更多農民工增長技能、更好就業,為了讓一個個家庭的收入水平與幸福指數都得到提升,近年來,東鄉縣主動對接人力資源市場,了解企業和農民工需求,積極做好各類培訓,並落實農民工免費培訓政策,激發農民工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主動性,確保參與培訓的質量。

“進城有工作、上崗有技能”,通過培訓,東鄉縣農民工正在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技能人才數量快速增長。截至目前,東鄉縣完成勞動力培訓2.1萬人次,其中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培訓農民工4441人,人均工資漲幅近2000元。

外出務工  家鄉扶持

建筑工地歷練多年的馬雄,前年轉行當了外賣小哥。馬雄是臨夏州廣河縣城關鎮李家河村外出務工人員。“跑得勤快,一天能掙400元哩!”

隨著互聯網經濟、平台經濟的發展,在臨夏州,農民工不斷進入現代服務業,活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跑快遞、送外賣、開網約車、做家政服務……農民工的工作類型更趨多元化。“新工作不僅穩定,收入也比之前高。”馬雄說,“關鍵是很有安全感。”這份安全感,不僅來自勞動合同等社會保障,更源於家鄉政府的事事關心,“村上會不時了解我們的生活和難處,雖然身在異鄉,但就跟在家一樣,感覺心裡暖乎乎的。”

“我們查閱了相關數據,有的外賣平台的騎手,約1/4來自原來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臨夏州人社局局長馬義文說,這其中,就有不少來自臨夏州各個市縣的年輕人。

農村富余勞動力跨省轉移,農民工發展進入“提升技能、融入城市”的市民化新階段。

今年2月6日,一架包機從蘭州中川機場起飛,穩穩降落在廈門高崎機場。228名臨夏州務工人員拖著行李,下飛機后登上專車,在廈門開啟新的生活。“點對點”運輸、復工專列、返崗專車……去年以來,為保障農民工順利外出就業,臨夏州打出一套組合拳。今年一季度,共輸轉城鄉勞動力36萬多人,創勞務收入33.63億元。

“我們既要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務工就業,也要鼓勵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馬義文說,臨夏州給予創業補貼,並提供最高2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僅今年一季度,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15億元,帶動就業1700余人。

東鄉縣布楞溝村的馬大五德,在蘭州新區搞養殖掙了錢。2015年,他回到家鄉布楞溝村創業,牽頭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已吸納18戶村民入股,“去年出欄了2100隻羊,淨利潤18萬元左右,人均分紅5000多元。”馬大五德說,盡一份心、出一把力,大伙兒勁往一處使,夯實家鄉產業的根基,布楞溝的日子就能越來越紅火。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農民工也是發展的寶貴人才資源。”臨夏州相關負責同志說,“給農民工更多關心關愛,讓更多農民工找到更滿意的崗位,過上更美滿的生活,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是我們正在干、還要接著干的事!”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05日 13 版)

(責編:王欲然、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