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侯祥麟:石油領域的戰略科學家

石磊

2022年04月20日08:29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侯祥麟:石油領域的戰略科學家

  侯祥麟(1912.04.04-2008.12.08),廣東省汕頭市人。石油化工專家。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學士學位﹔1948年獲美國卡乃基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團隊成功研制原子彈工業分離鈾-235裝置急需的油品和導彈所需的特種潤滑油、脂﹔指導研究解決了國產噴氣燃料對噴氣發動機鎳鉻合金火焰筒的燒蝕問題﹔在他的帶領下,成功研究出催化重整、催化裂化、尿素脫蠟、焦化和相關催化劑、添加劑等5項重大新技術﹔組建石油科研機構﹔多次參與國家和部門科技發展規劃的制訂、協調和實施。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遭遇過西方國家的禁運,面臨國內油品缺口嚴峻考驗。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寫信給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裡,信中說:航空油料仍完全依賴進口,煤油的技術問題還未解決,汽油隻能生產部分型號,潤滑油也有不少問題。這些情況使人擔心,一旦進口中斷,飛機就可能被迫停飛,某些戰斗車輛就可能被迫停駛。侯祥麟帶領研究團隊勇挑重任,最終攻克了這一戰略資源的“卡脖子”問題,為我國戰略資源自主可控立下汗馬功勞。他不僅精通技術,帶領大兵團作戰攻克技術難關,還高瞻遠矚謀劃資源可持續發展,更在國際舞台拓展中國石油技術的影響力,是公認的石油領域的戰略科學家。

  我出去的目的就是為了回國

  1912年,侯祥麟在廣東汕頭出生,1925年冬,13歲的他聽從父親的安排去上海求學。1931年,侯祥麟考取了燕京大學化學系。受到馬克思主義著作《資本論》和《反杜林論》以及進步報刊的影響,侯祥麟很早就認識到隻有堅持馬列主義的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肩負起抗日救國的使命。1938年4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4年12月,在黨組織支持下,侯祥麟留學美國。1945至1948年,就讀於美國卡乃基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並獲博士學位。

  在美留學期間,他始終不忘求學的初心——學習先進技術為祖國服務。與此同時,他也並沒有隻顧埋頭念書,還注重深入實踐了解美國社會。短暫的適應之后,他就選擇與美國同學同住,方便去了解美國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況。他在美國的校園生活很活躍,還學會了東歐和美國各地區的好多民間舞。當問起為什麼會對跳舞如此感興趣,他的解釋不禁讓人肅然起敬——原來侯祥麟接受黨組織的任務,發起“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他擔任協會的常務干事,要在留美期間動員在美留學生回國工作,支持新中國的建設。對美國的深入了解和他善於社交的工作技巧,使得他有效地動員和組織留學生回國,圓滿完成了黨組織交辦的任務。

  畢業后侯祥麟雖然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副研究員的職位,但這並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1950年,在歷時一個多月的航程后,他回到了百廢待興的祖國。后來有人問起他為什麼當時選擇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時,他堅定地說:為祖國的建設那是我的信念,必須做的事……我出去的目的就是為了回國。

  油是戰略物資,牽涉到政治,牽涉到經濟

  20世紀60年代初,航空煤油進口銳減,全國性“油荒”蔓延。當時許多汽車頂著大煤氣包在路上跑,比這更嚴峻的是,油料缺乏正直接威脅著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我國飛機所用的航空煤油一直靠進口,軍用和民航飛機所用煤油的國產化迫在眉睫。

  形勢緊迫,侯祥麟組織起6個研究室的力量,與國內有關科研單位合作,親自帶領科研人員不分黑夜白晝的攻關,哪怕除夕夜也是在實驗室裡度過。經過了不計其數的失敗,侯祥麟他們不斷分析、總結、再嘗試、再探索,“苦心人天不負”,他們終於找到了航空煤油燒蝕問題的原因,侯祥麟又一鼓作氣帶領大家一起研制出了用於解決這一問題的添加劑配方,終於攻下了生產航空煤油這個技術難題。

  1959年,為配合中國原子彈、導彈和新型噴氣飛機的研制任務,侯祥麟又承擔了制造特殊潤滑油的緊迫任務。當時科研工作處於資料匱乏和技術力量薄弱的困境,還要隨時面臨中毒和爆炸的威脅,但即便這樣,侯祥麟仍咬緊牙關,毫不鬆懈地帶領大家反復研究實驗。他們終於在1964年生產出了合格的全氟潤滑油,確保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個能生產全氟碳油的國家之一。后來,也是在他的帶領下,科研人員又研制成功了新型地地導彈和遠程導彈所需的各類潤滑油。為解決國內煉油技術落后提出的“五朵金花”(20世紀60年代,人們借用電影《五朵金花》這個名稱,把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及有關催化劑、添加劑5項煉油工藝攻關新技術,合稱為“五朵金花”)煉油技術也在他的帶領下研發成功。從那時開始,我國的煉油技術水平大大提升,煉油工藝技術實現了重大飛躍,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煉油技術的進步,使當時我國的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等四大類產品產量達到617萬噸,自給率達到100%。

  多年以后當有記者採訪侯祥麟,問他為什麼不多買一點油來解決中國缺油的問題時,他語重心長地說:不是說有錢就能買得到油,因為這個不完全是市場經濟,油是一個戰略物資,所以這裡頭牽涉到政治,牽涉到經濟。侯祥麟就是憑著一股子韌勁,帶領研究團隊解決了當時煉油技術的“卡脖子”問題。

  我現在考慮2050年以前,石油怎麼解決供需的問題

  1978年,66歲的侯祥麟被任命為石油工業部副部長,他開始關注全國石油戰略的調整和發展,調整國家石油戰略,應對國際能源危機。經過多年的科研攻關和實踐的積累,他提出了“把大型的煉油廠和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工廠實行統一指揮、統一銷售、統一外貿,同時加強原油深度加工”的思路。在國務院領導的支持下,侯祥麟到上海高橋地區8家企業調查研究,他建議在這一地區組建跨部門、跨行業的聯合企業。1981年,國務院批准原來分屬各部和地方的8家企業聯合,組建上海高橋石化公司,在中國開創了資源整合、機構改革的先河。這一舉措開啟了系統整合的思路,不僅使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也給企業和職工帶來了經濟效益。后來,侯祥麟還與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幾經醞釀,提出建議,將原屬中央幾個部和地方的以石油為原料的煉油、化工、紡織三大領域的企業聯合為一個經濟實體,1983年,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應運而生。幾年后,中國石化工業成為我國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支柱產業之一。

  晚年的侯祥麟還組織負責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工作。他以高度的責任心投入工作,深入思考研究思路和重點,做好統籌。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並未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仍保持一貫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深入每一個專題,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面對面地提出指導意見並反復推敲研究數據。2004年6月25日上午,國務院領導聽取“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咨詢項目的匯報,彼時侯祥麟的夫人生命垂危,但他仍准時出席了會議,並作了重點發言。他組織負責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咨詢項目也成為我國支撐“十一五”發展規劃和我國實現小康社會發展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

  這位當時已經年逾90高齡的科學家,在與課題組討論時說:咱們課題組隻研究到2020年,而我國油氣資源供應最困難的時候應該是2020年到2040年之間,我們要考慮到2050年該怎麼辦?在場的年輕人無不感到震驚。

  盡管作出了卓越貢獻,侯祥麟卻很“平淡”地回顧自己的一生:我深感國家的命運就是我們個人的命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為今天的中國感到驕傲﹔作為一名有著60多年黨齡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對我的政治信仰始終不悔﹔作為新中國的科學家,我對科學的力量從不懷疑,我為自己一生所從事的科學工作感到欣慰。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