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
2022年04月15日08:28 來源:學習時報
在東北,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長期堅持在白山黑水之間,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成為全國抗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這一時期,日本侵略者對東北抗日聯軍展開持續殘酷的軍事“討伐”。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東北抗日聯軍不屈不撓地堅持斗爭。1938年10月,冷雲等東北抗聯8名女戰士陷入敵人包圍后,投入冰冷的烏斯渾河,英勇殉國。
——《中國共產黨簡史》第86頁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以東北抗日聯軍為代表的抗日武裝力量率領東北軍民在茫茫林海雪原與日本侵略者艱苦作戰多年,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冷雲帶領東北抗聯7名女戰士,為了掩護大部隊突圍,被日軍包圍,寧死不屈毅然投江,書寫了“八女投江”蕩氣回腸的英雄詩篇。
“一身兼有男子漢和閨秀兩種美德”。冷雲1915年出生在佳木斯一個家境殷實的農民家庭,乳名鄭香芝。1931年,她考入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受老師董仙橋等人影響,開始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走上了革命道路。
九一八事變后不到半年時間,東三省淪陷,山河飄絮,風雨飄搖。國破家亡之際,冷雲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上街游行示威,在同學中進行愛國主義宣傳,並在班裡成立了第一個女同學黨小組,她以過人的膽識和勤奮的態度被譽為“女師三杰”之一,同學們說她“一身兼有男子漢和閨秀兩種美德”。1934年,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冷雲成為一名小學教師。她性格開朗活潑,多才多藝,在學校講授語文、算數、圖畫、體育等課程,很受學生喜歡。她也常常給學生講述民族英雄抵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故事,用各種方式抵制日本殖民統治對學生的奴化教育。她一邊教學,一邊以教師的身份作掩護,秘密從事黨的工作,為黨組織開展工作搜集情報。
冷雲的父母早早為她定下了婚約。男方叫孫漢奇,后來當上了偽滿警察。婚后她屢次試圖策反孫漢奇,希望他走上抗日道路,但都沒有成功。孫漢奇不僅懷疑妻子的身份,暗中進行查訪,同時還調查其他進步教師。1937年,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秘書處需要知識分子,黨組織決定讓冷雲前往。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也為了保護黨組織,冷雲經黨組織同意,和同樣是革命青年教師的吉乃臣制造了“私奔”假象,背負著家人的誤解一起離開家鄉,加入東北抗日聯軍。
“冷雲虛水石”。參軍后,她將名字改成冷雲,取自“冷雲虛水石,水天一色中”的詩句,以寄托她一心報國的革命信仰和堅定信念。冷雲與吉乃臣因革命信仰和志趣相投,漸漸走到一起,正式結為夫妻,吉乃臣改名為周維仁。
加入抗聯后,冷雲成為文化教員。部隊生活艱苦,多數時間戰斗在深山老林中。她積極組織戰士們學習文化知識,用燒焦的樹枝當筆,用白樺樹皮當黑板,自己編印課本和宣傳材料,教戰士們識字學文。除了組織文化學習,空閑的時候她就一針一線給戰士們縫制軍服軍被。后來冷雲被黨組織派去婦女團擔任指導員,那時她已懷有身孕,但她每天仍堅持隨軍在山林奔走,不辭辛勞。
1938年初夏,冷雲生下女兒,而丈夫周維仁卻已在戰斗中犧牲。冷雲化悲痛為力量,刻苦學習軍事,時刻准備著與敵人血戰到底。
“寧死也不做俘虜”。隨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938年夏天,日軍對東北實行“大掃蕩”,東北抗聯陷入了極其困難的境地。為了擺脫困境,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部決定,第四、第五軍開始西征以開辟新的活動區,冷雲率婦女團幾十人隨第五軍第一師出發。在出發前,她把僅兩個月大的女兒送給一對朝鮮族夫婦撫養,毅然踏上西征之路。冷雲帶領的婦女團與男戰士們並肩行軍戰斗,在隊伍中發揮宣傳、服務等作用,成為西征部隊的一支重要力量。
西征部隊在途中遭日軍圍堵,傷亡慘重,被迫返回到原來的根據地,第一師隻剩100多人,躲入原始密林后戰士們顆粒未進,全靠採野果、吃山蘑維生。冷雲硬撐著虛弱的身體,帶領著婦女團僅剩的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7人,跟隨部隊夜以繼日穿山越嶺,在冰天雪地與敵軍周旋。
1938年10月的一天,東北已是寒意逼人,冷雲等人隨部隊行軍到達牡丹江支流的烏斯渾河邊,這條河的名字在滿語中是“凶狠的河流”之意,此時正值秋后漲水,波濤洶涌,部隊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經過幾日的奔襲,戰士們飢寒交迫,決定在岸邊休息一夜,待天明過河。部隊在河畔露營后,因寒氣太重就燃起幾堆篝火,在火堆旁相依取暖,卻未料到篝火暴露了目標,被奸細發現。后半夜,日軍1000多人包圍過來,拂曉時戰士們發現被敵人包圍,決定向外突圍。冷雲組織7名女戰士隱蔽行動,沒有被日軍發現。此時日軍正在迅速包圍大部隊,為了吸引日軍火力,冷雲帶領婦女團主動出擊,從背后猛烈向敵開火,為大部隊突圍減輕壓力、爭取時間。大部隊脫離險境后,為了救出被日軍包圍的8名女戰士,三次派人回救都被敵人密集火力阻擋。冷雲和女戰士們知道突圍已不可能,她們齊聲喊——“快往外沖啊!保住手中槍,抗戰到底!”大部隊才揮淚撤離。敵人聞聲知道突襲他們的是幾個女兵,立即下令停止進攻,喊話要活捉她們。冷雲帶領7人浴血奮戰,一直堅持到彈盡援絕,號召同伴“寧死也不做俘虜”,最后砸毀手中槍支,相互攙扶著從容投入寒冷刺骨的烏斯渾河,很快被滾滾河水吞沒。他們之中年齡最小的王惠民隻有13歲,冷雲也隻有23歲,8名女英雄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白山黑水間。
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的光榮事跡后,萬分悲痛,在日記中寫道“烏斯渾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紀念這8位女英雄,冷雲曾經執教的樺川縣南門裡小學更名為冷雲小學。牡丹江市也建立起一座“八女投江紀念碑”,記錄著“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跡,讓她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傳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