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毛澤東領導治理淮河

石慶海

2022年04月15日08:27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毛澤東領導治理淮河

  毛澤東是新中國治淮事業的開創者。他高瞻遠矚的決定,為幾百年不治的淮河帶來了新生的希望﹔他接連不斷的批示,促使治淮在短時間內上升為國家決策﹔他振奮人心的號召和慎重冷靜的思考,保証了淮河治理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不解救人民,還叫什麼共產黨!”

  自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奪淮后,在7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淮河河道泥沙淤墊,為禍一方。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提出了甚為詳盡的治導方案,但南京政府設立導淮委員會后經略數年,仍成果寥寥。1931年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災,皖北20余縣蛻變為乞丐之地,唱著花鼓乞討的災民遍布全國。1938年,國民黨更“以水代兵”,扒開花園口,將淮河流域推向深淵。

  新中國成立初,淮河已成為最大的一條害河,也是公認最難治的一條河流。時任政務院副總理黃炎培說:“治淮是一件天大的大事,也是一件天大的難事。”淮河雖然難治,但對大力提倡愚公精神、領導黨戰勝無數艱難險阻的毛澤東來說,治淮的困難是無所畏懼的,要做的就是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1950年夏,淮河流域又發生大水,河南、皖北兩地災情異常嚴重。7月20日,毛澤東看到華東防汛總指揮部緊急電報后,心情沉重,立即批示並轉送政務院總理周恩來:“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准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請邀集有關人員討論(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導淮兩問題。”周恩來收到毛澤東根治批示后焦心如焚,立即安排政務院調撥3000萬斤糧食救急,同時開始籌備根治淮河的方案計劃。

  然而,災情仍持續升級,不足半月,皖北告急的電文再次送到毛澤東的案頭:由於水勢凶猛,來不及逃走,或攀登樹上、失足墜水(有在樹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統計四百八十九人。這封電報深深地刺痛了毛澤東,他在電文“不少是全村沉沒”“被毒蛇咬死者”“今后水災威脅仍極嚴重”等多處做下標記,潸然淚下,對身邊秘書田家英說:“不解救人民,還叫什麼共產黨!”8月5日,毛澤東作出第二次批示:“請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導淮計劃,送我一閱。此計劃八月份務須作好,由政務院通過,秋初即開始動工。”救民心切之情躍然紙上。

  “請督促早日勘測,早日做好計劃,早日開工”

  1950年8月25日開始,水利部召開治淮會議,商議治淮方針和1951年應辦工程。根據毛澤東的根治要求,會議很快確立了“蓄泄兼籌”的治淮基本方針。上游河南以攔蓄洪水、發展水利為長遠目標﹔中游皖北蓄泄並重,利用湖泊臨時攔蓄干支流洪水,整治河槽承泄湖泊攔蓄之外的全部洪水﹔下游蘇北則開辟入海水道,以利宣泄。

  不過,由於淮河的河情特殊,豫皖蘇三省在會議期間對治淮方案產生了不同看法。淮河“兩頭高、中間低”,一遇大雨,就會形成“河南排,蘇北堵,皖北淹”的局面。位於上游、中游的河南和皖北希望將淮水大量引向下游,而位於下游的蘇北則指望中上游兩省盡量蓄水滯洪。同時,要根治淮河,豫南、蘇北計劃好的土地改革都會受到影響。因此,蘇北當時便提出工作中心難以一下子“轉彎”到治淮上去。毛澤東獲悉這一情況后,於8月31日第三次作出批示:“導淮必蘇、皖、豫三省同時動手,三省黨委的工作計劃,均須以此為中心,並早日告訴他們。”周恩來向參會干部傳達了毛澤東三省聯動、以導淮為中心的指示,並耐心地做各方的協調工作,三省干部的思想終在會議上取得一致。

  9月21日,為推進治淮工作,毛澤東第四次作出批示:“現已九月底,治淮開工期不宜久延,請督促早日勘測,早日做好計劃,早日開工。”半個多月后,政務院頒布《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11月底,三省治淮工作全面鋪開。

  打贏治淮工程的“人民戰爭”

  毛澤東根治淮河的決定和政務院的治淮方針滿足了淮河流域人民朝思暮想的期盼,得到了人民的熱烈響應,新中國治淮事業邁入正確的軌道。

  廣大農民群眾踴躍參加治淮,“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的場面到處可見。農民成為治淮的主力軍,承擔了勞動量最大的冬修、春修工程的土方任務。工地上紅旗飄揚,勞動號子震天,到處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許多民工赤手空拳從家裡來到工地,到工程完成以后,剩余了食糧,學習了文化,滿載著愉快的心情散工回家。除了農民外,還有無數的水利專家、行政干部、技術干部、技術工人、大學生、醫務工作者、文藝工作者以及解放軍官兵從全國各地匯集到治淮戰線上,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黨和人民同心同向,奮戰在千裡淮堤上。

  在毛澤東的親自關心下,中央克服物資供應極為緊張的困難,將10億斤糧食投入到與抗美援朝戰爭幾乎同時進行的第一期治淮工程。1951年5月,治淮工地捷報頻傳,毛澤東十分喜悅,欣然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並吩咐將題詞做成四面錦旗,派中央治淮慰問團送到淮委和豫皖蘇三省治淮指揮機關。題詞深切地表達了毛澤東對人民的殷殷期望,經《人民日報》發表后,在全國激起經久不息的反響,成為那個火紅年代家喻戶曉的口號之一,極大地鼓舞了處在如火如荼治淮戰場上的一線勞動者,也激勵著一代代治淮人矢志不渝地開拓前進。

  毛澤東在為治淮工作者鼓舞干勁的同時,也對治淮這一“天大的難事”有著冷靜的思考。一期工程完工后,不少人認為治淮沒有想象中的難度,“兩年完成不在話下”。1951年7月底,第二次治淮會議在北京召開,討論規模更大的二期工程事宜。會議期間,水利部領導人向三省治淮干部轉達了毛澤東對他們的指示,強調治淮必須根治徹底,做長期的打算。在毛澤東這一治淮思想的指導下,各地治淮干部逐漸樹立起長期治水的理念,我們黨更將初期相對單一、臨時的以工代賑政策調整為細致周到、穩妥的民生政策。在后方,組織互助或有償代耕,幫助治淮民工家庭解決生產問題﹔在前方,不斷調查民工的消費定額情況,適時調整工價,規定民工收入除足夠維持民工工地的一切消耗及養活一個普通的農業人口外,還能負擔出工期間后方互助生產的支出,從而徹底打消了民工們的后顧之憂。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