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2日08:2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戰略決斷歷來為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家所重視。毛澤東的戰略決斷,既遵循戰略決斷的一般規律,更具有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鮮明特質和歷史內涵。面對驚世駭俗的艱難危局、險象環生的緊迫關頭,毛澤東的偉大戰略決斷,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歷史劇,鑄成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冊的豐碑。
總攬全局的決斷眼光
毛澤東的戰略決斷宏闊高遠,始終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諸多因素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判斷、作出決斷。總攬全局,必須把握政治因素,研判政治方向。在黨的歷史上,決定命運的戰略決斷,首要的就是關於政治方向和政治道路的決斷。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通觀大勢、立足國情,全面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深刻分析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並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毛澤東在探索這條道路之初就牢牢把握政治因素:秋收起義前,主張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在起義失利、士氣低落時,經“三灣改編”將黨支部建在連上﹔在古田會議上創造性地提出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一系列方針原則,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中國革命提供了堅強保証。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全局形勢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必須前瞻預見、科學預判。毛澤東善於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估量時局、預見發展,因勢利導促成事物由量變轉為質變。抗日戰爭時,存在著“亡國論”和“速勝論”等錯誤觀點,毛澤東科學分析中日力量對比等因素,得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科學結論。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隨著國內主要矛盾即將出現的新變化,要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戰略轉變,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從而為建立新中國做好了充分准備。
負重千鈞的決斷擔當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如果說,戰略謀劃主要靠戰略智慧,戰略決斷則既靠戰略智慧更靠政治擔當。毛澤東始終把黨和人民利益作為決斷的最高准則。比如,1935年3月在長征途中召開的苟壩會議,決策紅軍是否進攻打鼓新場。毛澤東敢於負責、堅持真理,隻有他自己一票堅持不打,主張到四川繞一圈繼續調動敵人,全場都反對。毛澤東仍不動搖,夜不能寐,深夜提著馬燈說服軍事負責人周恩來緩下命令,第二天一早開會終於說服大家。中央撤銷了進攻打鼓新場的計劃,使黨和紅軍又一次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走上了繼續調動敵人、力爭主動的偉大征程。抗戰勝利后,國內外都需要和平,反對內戰。毛澤東面對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談判電邀,為保衛人民利益,以民族大義為重,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決定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臨行前,毛澤東指出:“我黨的歷史上還沒有隨便繳槍的事,所以絕不怕﹔如果要軟禁,那更不怕。”在重慶談判中,我們黨採取以談對談、以打對打的革命兩手,同蔣介石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謀求和平的真誠願望,使蔣介石的政治騙局宣告破產。詩人柳亞子稱贊毛澤東此舉“彌天大勇誠能格”。
靈活機動的決斷創新
戰略決斷是戰略博弈的重要環節,唯有創新才能制勝。毛澤東強調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賦予了戰略決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以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把決斷實踐的創新活力提高到嶄新境界。毛澤東說,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靈活,是聰明的指揮員,基於客觀情況,“審時度勢”(這個勢,包括敵勢、我勢、地勢等項)而採取及時的和恰當的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即是所謂“運用之妙”。毛澤東是靈活機動、出奇制勝的戰略大師。四渡赤水出奇兵是毛澤東的“最得意之筆”。在紅軍處於絕境、生死攸關之時,毛澤東以巨大的創造魄力、罕見的開拓銳氣,不拘一格、巧出妙棋,指揮紅軍邁開鐵腳板,忽東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於敵人重兵之間,一渡赤水擺脫尾敵,改變被動局面﹔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取得遵義大捷﹔三渡赤水佯動川南,打亂敵軍布防﹔四渡赤水甩掉敵軍,跳出追剿合圍。四渡赤水絕對不是事先設計好的,每一行動都是因地因時因敵因勢,堅定靈活、機斷行事,使敵人扑朔迷離,疲於奔命,使紅軍化險為夷、絕境重生,中央紅軍巧妙地跳出了幾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圈子,重新獲得了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成為運動戰的典范。
敢打必勝的決斷意志
我們黨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於斗爭、勇於勝利的風骨和品質。毛澤東強調:“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在井岡山時期,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白色勢力四面包圍,自然環境極其險惡,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下斗爭的決心,有耐戰的勇氣”。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由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黨內一些人不敢同國民黨決裂。毛澤東指出:“我們寧可把事情估計得壞一些,不但要准備打三年到五年,還要准備打十年到十五年,最壞就得打得我們連一個縣城也沒有。”這展現了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毛澤東歷來不怕鬼不信邪。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講道:“世界上可能出現瘋子,亂搞一氣,這種可能必須估計到。”“世界戰爭的危險和對中國的威脅主要來自美國的好戰分子。”“我們有兩條:第一,我們不要戰爭﹔第二,如果有人來侵略我們,我們就予以堅決回擊。”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面對帝國主義的核訛詐,毛澤東指出:“原子彈,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中國靠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研制出“兩彈一星”,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全面權衡的決斷選擇
戰略決斷所要達成的戰略目的,本質上都是為了維護和實現戰略利益。然而,在戰略活動特別是戰略對抗中,利與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毛澤東是全面權衡利弊得失、正確決斷選擇的偉大戰略家,注重從大處著眼,權衡主次得失。毛澤東強調打仗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抗美援朝,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當時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急切需要和平建設,出兵朝鮮困難重重,中美兩國國力極不對稱、相差巨大。在1950年國慶節后十幾天內,中央反復開會研究。面對多數人列舉的種種困難,以及蘇聯在出動空軍問題上一再退縮,毛澤東經過多天晝夜思考、反復權衡,以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的膽識與氣魄,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斷。毛澤東堅定地說,“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反之,“不參戰損害極大”。在黨中央和毛澤東抗美援朝偉大決策的指引下,志願軍不畏世界頭號強敵,敢打必勝、英勇犧牲,創造了威武雄壯的戰爭偉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
(摘編自《毛澤東研究》2022年第1期 畢京京/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