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0日08:55 來源:學習時報
2001年11月10日,世貿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時,會議主席使用過的木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基礎,是任何區域貿易安排都無法替代的。一個開放、公正、透明的多邊貿易體制,符合世界各國共同利益。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陳列著一柄小木槌,通體紅褐色,長32.2厘米,寬10.5厘米,厚6.3厘米。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它或許並不引人注目,但卻見証和親歷了我國對外開放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WTO),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被稱為“經濟聯合國”,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該組織的前身是1947年10月簽訂的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中國是關稅和貿易總協定23個創始締約國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台灣當局於1950年非法“退出”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又於1965年申請成為關稅和貿易總協定觀察員。隨著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在政治問題上遵循聯合國的決定,因此,台灣當局的觀察員地位被終止,大陸也逐步恢復與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聯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國內改革的推進,實行對外開放作為重大戰略被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鄧小平指出,“我們實行開放政策……要根據新的情況來確定新的政策”“要善於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他還強調,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上世紀80年代,我國通過列席會議、成為觀察員、開展非正式磋商等形式加深和轉變對關稅和貿易總協定性質的了解。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政府於1986年7月作出申請恢復我國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決定,成立專門機構統籌“復關”工作。1987年3月,關稅和貿易總協定中國工作組成立。隨后,各成員方啟動對我國的咨詢和審議。
對於一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際多邊組織來說,搞“市場經濟”是執行其規則和協議的重要前提。因此,“復關”首先要完成對我國貿易體制的審議,即我國的經貿體制是否適應關稅和貿易總協定。事實上,從新中國成立建立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到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雖然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朝著市場化方向發展,但在理論和實踐上一直回避“市場經濟”。這也讓談判一度陷入僵局,進展不大,直到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首次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可以搞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在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上,“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一重要論述不僅回答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也使得“復關”談判取得巨大突破。特別是黨的十四大“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大推動了我國“復關”談判進程。
1992年10月,關稅和貿易總協定中國工作組第十一次會議在日內瓦召開,正式結束對我國對外貿易體制的審議,繼而轉入市場准入的實質性談判階段。1994年4月,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第八輪全球多邊談判達成建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一年后正式取代關稅和貿易總協定。我國“復關”談判也隨之轉為“入世”談判。
當時,關稅和貿易總協定與世貿組織共有130多個成員,其中,有37個成員提出與我國進行雙邊市場准入談判,主要涉及降低關稅、取消進口限制、開放服務貿易等內容。談判過程中,我們的主要對手是美國,不僅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在世貿組織中佔主導地位,而且美國還能夠支配其他西方國家在很多問題上的立場和它保持相同或相似,在他們同我們談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時,從來不是就經濟談經濟,而是始終與政治問題挂鉤。因此,中美雙邊談判成為我國“復關”“入世”最艱難的博弈,這期間可謂跌宕起伏、山重水復。針對美國對我國採取“既接觸又遏制”的兩手策略,我們也堅持以兩手對兩手,以斗爭促合作。1993年11月,江澤民在同美國總統克林頓會晤時,闡明中國處理“復關”問題的三項原則:第一,關貿總協定是一個國際性組織,如果沒有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參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國要參加,毫無疑問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參加。第三,中國加入這個組織,其權利和義務一定要平衡。我國政府在談判過程中始終堅持這些指導原則。針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談判中提出的高要價,從政治上、戰略上考慮,黨中央又相繼提出了“態度積極、方法靈活、善於磋商、不可天真”和“態度積極、堅持原則、我們不急、水到渠成”等工作方針。
經過反復較量和艱苦談判,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方簽署《中美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清除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最大障礙,有力推動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雙邊談判。2000年5月,我國與歐盟達成雙邊協議。2001年9月,我國與墨西哥結束雙邊談判,至此,我國完成了與世貿組織成員的雙邊市場准入談判。不久,世貿組織中國工作組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多邊文件,提交部長級會議審議和批准,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鋪平了道路。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貿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一槌定音,通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同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第143名成員。
實踐証明,加入世貿組織,使中國經濟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參與制定規則和競爭的有利位置,從而打開了對外開放的新天地,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不斷擴大開放,激活了中國發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經濟的一池春水。2001年至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快速攀升,從11.1萬億元增至101.6萬億元,佔世界比重從4%增至17.4%。中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為促進世界經濟貿易發展、增加全球民眾福祉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代的中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面向未來,我國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始終支持多邊主義、踐行多邊主義,以開放、合作、共贏精神同世界各國共謀發展,攜手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供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