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讓好山好水釋放綜合效益(現場評論)

呂曉勛

2021年11月02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持續做好生態涵養必定會有“生態回報”,不遺余力實現綠色發展必定會有“綠色饋贈”

昆明宜良通過規模化養殖高經濟價值土著魚,保護了土著魚種質資源﹔洱海流域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創造了可觀的生態財富﹔西雙版納精心保護野生亞洲象,帶動了當地生態觀光旅游……在不久前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雲南各地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的生動實踐,得到了海內外不少媒體的關注。

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聯合國相關研究表明,如果每年向自然保護區投入450億美元用於改善生態系統,由此帶來的綜合收益將達5萬億美元。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是有效增強生態系統韌性、更好應對環境風險挑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頗為欣喜:一是過了7、8月份盛產期,山裡野生菌物種數量依然可觀﹔二是消失了36年的竹蓀類物種“香鬼筆”,在雲南的哀牢山上被重新發現。這意味著,雲南當地生態環境質量在不斷提高,大自然的饋贈也毫不吝嗇。應該說,持續做好生態涵養必定會有“生態回報”,不遺余力實現綠色發展必定會有“綠色饋贈”。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但好生態不會自動轉化為經濟優勢。在廣大農村地區,關鍵在於因地制宜,做好生態產品的開發利用。“農民院士”朱有勇帶領團隊,利用雲南熱區冬季少雨無霜、光照強、晝夜溫差大等特點,錯季發展馬鈴薯產業,既能滿足市場上2—5月份的鮮薯供給,又幫助農民每畝地增收上千元。朱有勇認為,雲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適合農村發展契合實際的農業產業,營造各具特色的人居環境。實踐証明,因地制宜選擇好產業,綠水青山能夠發揮出經濟社會效益,助推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也隻有善於從保護自然中尋找機遇,合理利用資源稟賦,推動生態資源高質高效轉化,才能打開好山好水的價值實現途徑。

亞馬孫地區代表講述當地可持續森林管理方案,分享控制非法砍伐等做法﹔非洲代表擔憂土壤退化和生境損失的嚴重后果,呼吁要有可預見、可操作的實施方案﹔歐盟代表提議,所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必須在全球、區域和地方等層面同時進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聲音,都在強調一個觀點: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我們是受益者,也應成為行動者。無論是國家層面加強合作、謀劃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個人層面身體力行、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人人用心、人人有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就一定能守護好地球家園,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02日 05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