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1年10月21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新時代成渝地區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近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公開發布,標志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踏上了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一、深刻認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意義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力。成渝地區自古就具有重要經濟影響,享有“天府之國”等美譽。經過多年發展,雙城經濟圈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佔全國比重持續提升,2020年底常住人口接近9800萬人、相當於西部地區其他城市群人口總和,已經成為西部地區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區域。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進一步吸引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集聚,促進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自身產業升級,持續激發拓展內需潛力,形成高質量發展新的重要支撐和強勁動力。

有利於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國家南向西向的開放門戶,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聯結點。該區域具有較為完善的開放通道、平台和機制,擁有中西部地區最大的航空樞紐,中歐班列開行量長期穩居全國前列。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助推內陸地區成為開放前沿,帶動內陸和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優化國家開放格局,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有利於吸收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於長江上游,是長江主要水源涵養地,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至關重要﹔周邊地區生態相對脆弱,生態保護壓力較大。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減少生態脆弱地區承載人口的壓力,增強空間治理和保護能力,使西部地區形成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的新格局,進一步筑牢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屏障。

二、准確把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原則要求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形成改革開放新動力,加快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加快構建與沿海地區協作互動新局面,加快拓展參與國際合作新空間,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牢固樹立“川渝一盤棋”發展觀念。這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成功關鍵。川渝兩地地緣相近、人文相親,近年來合作意願持續增強,呈現出相向發展、聯動發展的良好態勢。要堅持系統觀念,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加強交通、產業、科技、環保、民生等政策協同對接,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合力打造高水平區域協作發展樣板。

注重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這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有效路徑。重慶主城、成都的經濟總量佔到整個區域的5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發展引擎。與此同時,其他城市發展動力有待增強,農村地區及雙城經濟圈周邊的庫區山區發展水平較低,區域內發展不平衡。要強化重慶和成都的帶動作用,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系,以大帶小、加快發展中小城市,以點帶面、推動區域均衡發展,以城帶鄉、有效促進鄉村振興,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群格局。

全面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求。這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基本前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首先是做好長江生態保護,長江大保護首要是位於上游的成渝地區。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為重點強化長江上游生態大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提高用地、用水、用能效率,構建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建設運營模式,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有機統一。

持續優化改革開放創新體制機制。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成渝地區改革基礎較好,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創新資源較為豐富,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在改革開放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改革先導和突破,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聯手打造高標准市場體系和一流營商環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應用與產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發展活力。

始終堅守增進民生福祉根本目的。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成渝地區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穩步提高,民生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站穩人民立場,注重共享包容,著力改善民生,增加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社會事業一體化發展,構建多元包容的社會治理格局,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奮力開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新局面

藍圖已繪就,戰鼓正催征。國家發展改革委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會同有關方面深入貫徹落實《規劃綱要》各項部署,勠力同心、久久為功,有力有序有效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准確把握戰略定位。著眼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努力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重點是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高地,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國際消費目的地。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重點是推動創新環境優化,促進創新資源集成,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重點是積極推進關鍵領域改革,擴大全方位高水平開放,成為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典范。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重點是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促進社會事業共建共享,打造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和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建設包容和諧、美麗宜居、充滿魅力的高品質城市群。

緊緊錨定發展目標。《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雙城引領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大幅提升,現代經濟體系初步形成,改革開放成果更加豐碩,生態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區域特色進一步彰顯,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到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要圍繞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目標,緊抓發展機遇,明確實施路徑,不斷取得階段性標志性成果。實施過程中,還要重點關注並確保完成城鎮化率、鐵路網總規模、科技研發投入強度、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等量化指標。

全面推進重點任務。穩步推進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九方面重點任務,加快建設川藏鐵路、成渝中線高鐵等標志性工程,聯合實施科技創新、生態環保、水利能源等一批重大項目,健全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合作機制,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取得新突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依托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規劃綱要》實施的統籌指導。各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體制創新、政策制定、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重慶、四川兩地要切實擔起主體責任,研究落實重點舉措,確保全面完成《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1日 10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