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甘肅涇川縣——

搬出山溝天地寬(沿著高速看中國)

本報記者  董洪亮  王錦濤

2021年06月01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福銀高速甘肅涇川縣出口駛出,不用半小時,就到了王村鎮二十裡鋪村。

  雨初霽,太陽照進客廳,66歲的魏恩宏剛在手機上訂完機票。“給孫子訂的,去旅游。”

  “過去住在窮山溝,哪裡敢想坐飛機,拖拉機都沒得坐。”魏恩宏說的山溝是老村子,山大背陰,住土窯洞,從早到晚黑乎乎,“靠天吃飯,日子過得緊巴巴。”8年前,他們整村搬遷,住進了亮堂的磚瓦房。“搬出山溝天地寬。”魏恩宏說,家家配套養殖圈舍,戶戶都有蔬菜大棚,村裡有了致富路。

  “我的圈舍和大棚都流轉了。”魏恩宏說,共計4畝地,一畝800元。搬出來后,孩子們在外務工,他在家門口上班,“一天100元,月月收入2000多元。”今年春節,他算了一筆賬,除去開支,家裡淨落8萬元。“算不得村裡上游水平。”魏恩宏連連擺手,不少人家年收入早過了10萬元,家裡都有兩輛小轎車,“我們家才一輛,還是幾年前買的。”

  王村鎮地處涇河兩岸,山川墚峁間分布著18個行政村。距二十裡鋪村不遠的朱家澗村,也曾深陷貧困。

  “抬頭是山,低頭是山,山連著山。”村民朱仁錄說,朱家澗村就被“夾”在山旮旯裡。“全村百十戶,分散在大屲山、小屲山等8個地方。”朱仁錄說,最遠的人家相距10多裡地。住的土坯房,吃的雜糧饃,吃水憑肩挑,趕集全靠走,“就是走得快,也得倆鐘頭。”

  “一畝菜,十畝田,辛辛苦苦整一年,到頭手裡沒有錢。”坐在水電暖、天然氣一應俱全的樓房裡,要不是朱仁錄保存的一張老照片,很難想象過去的艱苦。“人在山的這邊住,地在山的那頭種。”朱仁錄指著照片說,種地不易,收獲更難,人拉著幾百斤的架子車,爬山過溝,烈日當頭,豆大的汗珠能連成線,“把人累得兮兮(夠夠)的。”朱仁錄頓了頓說,“好在趕上了脫貧攻堅,這才下山上樓,剜了窮根。”

  移民新村對面,當地流轉土地建成13座日光溫室、235座鋼架大棚。“種甜瓜、辣椒、西紅柿等。”朱仁錄說,天津的專家在村裡蹲點半年,手把手教大家栽培新技術。“技術真是生產力呀!”朱仁錄說,效益看得見,去年他家的蔬菜棚,收入5萬多元。此外村上還建成了朱家澗村興澗養殖專業合作社,為83戶建檔立卡戶寄養“平涼紅牛”基礎母牛142頭,每年都分紅。

  在朱家澗村安置小區斜對面,建起了一座知青記憶園,旅游旺季,人氣爆棚。村民張巧娥擀得一手好面,搬出來后,她在這裡的一家餐飲店上班,一個月3000多元的收入。“以前在山裡沒黑沒明地干活,還沒有現在半年的收入好。”張巧娥說,收入高了,生活好了,每晚還要和村裡的姐妹,一起跳廣場舞。

  “看病也方便。”朱仁錄接過話,小區門口就有新建的村衛生所,從家裡到鎮衛生院,步行也就10分鐘,“關鍵是啥?合作醫療能報銷。”朱仁錄說,他的想法是,種好菜,賣到省外去,“高速方便得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1日 02 版)
(責編:梁秋坪、任佳暉)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