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
分享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孫春蘭

2020年11月27日07: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和追求,維護人民健康是我們黨性質和宗旨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了“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將對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要深刻領會精神實質,准確把握基本要求,認真落實各項任務。

一、深刻認識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作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推動衛生健康事業取得新的發展成就,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受住了重大考驗。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對衛生健康事業提出了新要求。我們必須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深刻認識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任務。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從國際上看,衛生健康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都處於基礎性地位,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有三大核心指標,反映健康水平的人均期望壽命位列第一,擁有健康的國民意味著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大力發展衛生健康事業,既可以增強人民體質,也有利於解除群眾看病就醫的后顧之憂,積蓄經濟發展的長久勢能,擴大內需潛力,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撐。《建議》把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與國家整體戰略緊密銜接,這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新征程的重大決策,必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動力。

(二)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保障人民享有幸福安康生活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具體到衛生健康領域,主要是群眾對健康有了更高需求,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我國已經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完全有必要也有基礎加快發展衛生健康事業,擴大優質健康資源供給,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三)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維護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發展衛生健康事業不僅是醫療衛生問題,而且是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公共安全問題。近年來,全球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不斷涌現,相繼暴發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登革熱、埃博拉出血熱等重大傳染病疫情。及時防范應對,可最大限度降低對經濟社會造成的影響。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採取堅決果斷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我們要站在維護國家公共安全的高度,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治理水平,筑牢公共衛生安全屏障,保障國家長治久安。

二、准確把握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思路和原則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理念的重大創新、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必須全面、系統、准確地理解其核心要義和思路要求,確保各項工作沿著正確的軌道向前推進。

(一)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議》明確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凸顯了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我們要切實把保障人民健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發展理念體現健康優先,發展規劃突出健康目標,公共政策制定要評估對健康的影響,推動形成有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制度體系,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堅持大衛生大健康的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了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要求把預防為主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各地各部門要在資源配置和資金投入方面向公共衛生工作傾斜,更多用在疾病前期因素干預、重點人群健康促進和重點疾病防治上。要建立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行動的體制機制,強化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

(三)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立醫院在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毫不動搖地堅持公益性的導向。在這次抗擊疫情中,援鄂醫療隊2小時集結、24小時內到達﹔29小時建成首批3座方艙醫院,10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不惜一切代價救治每一個患者,生動展示了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建議》提出要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這是維護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的基礎。各地各部門要切實擔負起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領導、保障、管理和監督責任,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增加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群眾多元化衛生健康需求。

(四)堅持以改革創新激發衛生健康事業活力。黨的十九大以來,為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我們以降藥價為突破口,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取得積極進展。當前,醫改已進入深水區,要圍繞制約衛生健康領域的體制機制障礙,更加注重醫改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推進衛生與健康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健康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同時,要推進衛生健康領域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增強衛生健康治理體系整體效能。

(五)堅持補短板強弱項。當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中西部地區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滯后於東部地區,農村地區優質資源短缺,基層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也包括重治療、輕預防的問題,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發展滯后,監測預警、流調溯源、物資儲備等難以適應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需要。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加快補齊短板和弱項,把基本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得更加完善,進一步提高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三、加快落實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點任務

《建議》提出,今后5年,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並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健康中國的遠景目標。要圍繞上述目標,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一)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這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舉措。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提出實施15個專項行動,明確了倡導性、預期性、約束性三大類指標。要針對人民群眾主要健康問題和影響因素,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加強綜合干預。普及健康知識,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實施國民營養計劃,因地制宜開展“三減三健”行動(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突出抓好中小學健康促進,強化肥胖、視力不良等兒童重點疾病篩查干預。加快實施婦幼健康促進、職業健康保護、老年健康促進等專項行動。完善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服務保障機制。繼續實施國家擴大免疫規劃,加強艾滋病、結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點傳染病防控,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重點地方病危害。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加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實施新一輪全民健身計劃。

(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議》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們要按照要求,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採購使用改革,調動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積極性,推動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眾。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廣遠程醫療,優化醫療衛生資源布局,開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均衡布局,全面改善縣級醫院設施設備條件,發展社區醫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促進醫療機構上下聯動、分工協作。加強公立醫院建設和管理考核,開展預約診療和日間服務,優化和規范用藥結構,加強基本藥物配備使用,推進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引導公立醫院提高管理水平。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逐步將門診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范圍,完善籌資分擔和調整機制,鞏固提高統籌層次,深入推進支付方式改革,充分發揮醫保對醫藥服務的激勵約束作用。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發展,支持社會力量在醫療資源薄弱區域和康復、護理、精神衛生等短缺專科領域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滿足群眾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

(三)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議》對推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任務。要深入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經驗和教訓,改革和強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優化疾控機構職能設置,理順體制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改善疾控基礎條件,提高疾病預防處置能力。完善傳染病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系統,強化實驗室檢測網絡建設,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機制。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提高防治結合和健康管理能力。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建立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和監督監管相互制約的機制。加強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設,完善城鄉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強化感染、急診、重症、檢驗等專科建設,以及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和應急醫療隊建設,全面提升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與基層治理融合,創新社會動員方式,全面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進城市公共設施應對重大疫情防控“平戰”兩用改造試點,健全醫療物資儲備制度。進一步完善重大突發疫情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開展經常性的防控演練,健全應急狀態下的人民群眾動員機制和社會參與協調機制,以疫情防控的成效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四)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建議》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我們要抓住機遇,深化中醫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建設以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為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模式、管理制度和支付機制。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完善以院校教育、師承教育為主要模式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建立體現中醫藥特色的人才評價機制。加強中藥種植、加工、炮制、流通、使用的全鏈條質量監管,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中藥注冊審評証據體系。推進中醫藥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抓緊布局建設中醫藥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加快中藥新藥、器械設備的研制,力爭在重大理論創新、技術攻關等方面實現突破。推進中醫藥國際合作,推動中醫藥國際標准制定,建設一批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加快中醫藥“走出去”步伐。

(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十四五”時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到“十四五”末,我國預計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要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上門醫療衛生服務政策,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向社區、家庭延伸。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大力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強化老年失能、老年痴呆等預防干預。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養老服務。優化生育政策,推動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切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負擔。鼓勵各類主體舉辦老年大學,引導老年人以志願服務形式參與鄉村振興、社區治理、公益慈善等。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7日 06 版)

(責編:郝萍、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