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毛相林:鑿通脫貧致富的“天路”

2020年11月17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毛相林在地裡勞作。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重慶市巫山縣的下庄村,曾經極度偏僻、交通不便,被“鎖”在“天坑”之中。1997年起,時任下庄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帶領村民問天要路,以血肉之軀,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裡的出山路。

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帶領村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歷經13年時間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並於2016年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多年以來,毛相林帶領村民奮進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鋪出一條建設美好生活的道路。

守初心,鑿出“脫貧路”

老下庄村坐落在巫山縣竹賢鄉的大山深處,四周高山絕壁合圍、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是名副其實的“天坑村”,從“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隻有一條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到縣城要走3天。

1995年12月,毛相林接任老下庄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下庄的閉塞和貧困成了壓在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當時全縣村級干道建設規劃是由易到難,下庄的路太艱險,未列入規劃,縣上何時規劃修路也不確定。但下庄人要想改變貧困,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通從“井底”到“井口”的公路。

看到過去封閉落后的鄰村如今通了公路,家家電燈亮、戶戶電視響,毛相林下定決心要帶領村民修路,走出貧困。在全村黨員干部會上,毛相林對大家說:“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

1997年冬,毛相林帶領村民在“魚兒溪”畔正式動工修路。村民們個個腰系長繩,趴在籮筐裡,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在懸崖峭壁上放炮,炸開一處處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穩步向前推進。

自修路以來,毛相林身上的擔子最重,白天要翻山越嶺到各個工地巡查安全,晚上還要在工地上總結安排工作。為了早日修通絕壁路,毛相林最長在工地駐扎了3個月沒回家。

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雙膠鞋,手上和腳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到2004年,整整用了7年時間,毛相林帶領村民克服了一個個困難,終於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裡長的“天路”,修通了人們盼望已久與外面世界溝通的連接路、出行路,讓村民們看到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用真心,蹚出“致富路”

出山的路通了,青壯年走出了下庄。看著留在村裡的老人、小孩,還有成片撂荒的土地,40多歲的毛相林留了下來。“我要在這片土地上開拓一條致富路。”

2005年,老下庄村和兩合村合並成一村,毛相林當選為新下庄村村主任。“作為群眾選出來的村干部,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是我的本分。”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毛相林堅定地說。

毛相林學歷不高,但他知道,要脫貧致富,除了先修路還得發展產業。聽說漆樹值錢,他就帶領幾個青壯年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羊羔大木漆,在村裡培育出2萬余株漆樹,沒想到當年夏天樹全部熱死了。

后來他又在村裡養山羊、種桑樹養蠶,但都失敗了……

為此,毛相林主動在村民大會上做了檢討,他也明白了“要懂科學,不能蠻干”。雖然屢戰屢敗,但毛相林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下庄村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他請來縣裡農業專家對下庄的氣候、土壤環境進行全面的考察分析,確定了發展柑橘、桃樹、西瓜三大產業。為打消村民顧慮,他積極爭取縣農委補助,組織村民代表到曲尺鄉實地考察柑橘產業,還率先種植10畝柑橘,並讓開車跑運輸的兒子到鄰近的奉節縣自費學習技術,無償為村民提供技術支持。幾年下來,全村種下650畝柑橘,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產業+農戶”的模式,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500多畝已挂果,每年給村民增加收入200萬元左右。

2019年村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年收入的40多倍。毛相林帶領村民歷時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游,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蹚出了一條“致富路”。

強信心,走好“未來路”

毛相林常說:“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下庄精神丟不得,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下庄人的步伐不會止於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步於脫貧路,還要走好鄉村振興的路,走上小康路!”

為激勵下一代繼續奮斗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讓下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2018年年底,毛相林積極主動向縣、鄉兩級申請,想在下庄村建立一個下庄人事跡陳列室。

2020年4月,在縣、鄉兩級大力支持下,下庄人事跡陳列室在下庄村文化廣場建成,廣場上還屹立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譜”,上面刻著108位當年以生命挑戰懸崖的村民姓名,彰顯了下庄人用生命和汗水鑄就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庄精神”,承載了毛相林這一代下庄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2004年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學、132人外出上中學,29人考上了大學。毛相林希望這些有知識、有見地、有文化的年輕人能回到下庄,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下庄的面貌。

每年過年外出務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戶上門為他們講述這些年來下庄的變化,描繪下庄美好的未來,請他們回來,為下庄的鄉村振興盡心出力。41歲的楊亨均回來成立了秀蔥農業專業合作社,管理下庄的桃園,探索出新的創收門路﹔29歲的毛連長帶著女朋友一起回來,做網絡直播帶貨﹔大學生彭淦回來了,走上講台成了下庄村小的一名老師﹔毛相林的兒子毛連軍也回來了,參與到旅游環線建設中。

毛相林說,等他從村主任崗位上退下來,他就做下庄人事跡陳列室的義務講解員,為大家講述下庄人脫貧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庄精神傳承下去,讓來到下庄的人們懂得珍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富足的美麗鄉村。

【短評】

時代的精神時代的路

20多年前去下庄,走了整整兩天。第一天大清早從重慶城區出發,傍晚到巫山縣城﹔第二天大清早從巫山縣城出發,坐面的到鎮上,在鎮裡等順風車到最接近下庄的一條“車路”的路口,沿著一條接一條的田埂和山徑轉幾個小時,傍晚時分到了下庄的“庄口”。站在山崖邊往下看,下庄的房屋隱隱可見。再看去下庄必經的“挂壁路”,還沒進去就開始擔心自己怎麼出得來。

下庄人鑿山開路的故事,那時已在全市引發巨大反響,但那條下庄人拿生命拼出來的碎石路,一下雨就會被洪水和落石砸毀。在下庄的3天,看到毛相林和下庄人仍舊信心十足,干勁十足,只是信誓旦旦之間不免流露出一些悲壯。離開下庄時,被沖毀的通村公路還沒有搶通,但毛相林和下庄人堅持要從那條通村公路上送客人。

那次用麻繩捆得嚴嚴實實,被幾個人沿著陡峭的崖壁“提”出下庄的經歷,20多年來不時在腦海中重現,但下庄和下庄的路與當年相比已有天壤之別。脫貧攻堅精准施策的持續發力,催生了毛相林和下庄人當年“想都不敢想”的巨變。

仍然大山環峙地處偏僻的下庄,以一個山區小村庄的獨特氣質,映射出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和發展道路。

(本報記者 張國聖 李宏)

(責編:王欲然、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