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干部論壇

深入學習和貫徹新發展格局理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 馬建堂

2020年11月02日14:11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深入學習和貫徹新發展格局理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如何科學認識和深刻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重要論述,形成了關於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理論(以下簡稱新發展格局理論)。這一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我國新發展階段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謀劃和開展經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深刻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意義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統籌發展與安全,使高質量發展的安全之基筑得更牢﹔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使國民經濟循環更加暢通高效。

新階段下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現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生態環保任重道遠,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等。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從各個環節、各個部門、各個領域全面暢通國內大循環,必須立足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新環境下實現更為安全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准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能用國內市場之盈補海外市場之缺,就能用國內的穩定性確定性對沖國際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就能在變局中牢牢把握住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順應和引領全球化歷史潮流,就能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實現更為安全的發展。

新條件下重塑競爭優勢的重大舉措。進入新發展階段后,我國要素稟賦條件等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要素成本低、環境容量大、外需貢獻多等傳統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同時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1億人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顯現。暢通國內大循環,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形成競爭新優勢的基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才能不斷鞏固和增強競爭新優勢。

准確理解新發展格局理論的科學內涵

新發展格局理論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循環和社會再生產理論的最新成果。

發展了新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發展的理論,形成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主要內容的新發展理念。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統籌發展與安全,強調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新發展格局理論在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基礎上,強調了“更為安全”的發展目標要求,這是對新發展理念的新貢獻。

拓展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新發展格局理論,把新發展理念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有機結合起來,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把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作為關鍵,筑牢保障國家安全的經濟技術基礎。新發展格局理論就是要求全黨認清形勢,未雨綢繆,統籌好發展與安全這兩件大事,做好應對任何情況下和任何形式的矛盾風險挑戰的准備。

立足於國內市場優勢和潛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經過全國人民的不懈奮斗,我國目前擁有規模龐大、供求多元、創新活躍、拉動力強的內需市場。這使我國有條件也完全有能力形成兼具活力和韌性的國內大循環。新發展格局理論正是以這一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基點,科學統籌供給與需求、發展與安全、國內與國際,以強大內需、巨大市場和完整產業鏈為保障,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推進更深層次的改革。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新發展格局理論強調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使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也就是說,要發揮顯著制度優勢,通過深層次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打通國民經濟循環中的淤點堵點,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擴大更高水平的開放。我國經濟已高度融入世界,並不存在封閉的國內大循環。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對外開放,而是如何拓寬對外開放范圍和領域,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新發展格局理論高度重視對外開放,強調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實現互利共贏。也就是說,通過更高水平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以開放促發展、促合作、促共贏。

激發更有質量的創新。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因此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新發展格局理論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和國內大循環的關鍵作用。也就是說,通過科技創新牢牢把握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實現動能更加強勁、發展更為安全的國內大循環,實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相互促進。

在全面貫徹新發展格局理論中育先機開新局

理論源於實踐,又用來指導實踐。謀劃和推動“十四五”及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貫穿我國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下轉7版)

要高度重視降成本,繼續減稅降費、減租降息,幫助企業解決面臨的各方面難題。要加大對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和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加快補齊公共服務體系的短板。要鼓勵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提升產業鏈水平。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以推動實體經濟、金融業、房地產業等部門報酬結構再平衡為重點,引導各類資源和生產要素更多流向實體經濟。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暢通國內市場主導的國民經濟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關鍵是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內部和相互之間的障礙。要減少和消除制度、技術、成本等方面的制約,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進一步發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體系,大幅減少各種交易環節和交易成本﹔以強化市場科學監管為重點,塑造干淨透明、活力高效的消費環境,不斷滿足消費升級對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堅持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完備產業體系的配套優勢,創造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機會,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要弘揚科學家精神,提高基礎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從源頭上化解各種“卡脖子”技術瓶頸。要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

堅持更大力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使各項改革朝著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發力。要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依法平等保護國有、民營、外資等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自主經營權。要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要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體系。

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適應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對接國際高標准市場規則體系,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要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和高質量發展。要加快國內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建設,促進形成對外開放新高地,健全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國際經貿規則和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

堅持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有賴於一個穩定、可預期的宏觀環境。要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健全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戰略導向,各類改革政策協調和協同的頂層設計。要發揮好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作用,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對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的支持作用。要完善政府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要堅持底線思維,高度重視經濟、科技、社會等領域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即使出現重大風險也能扛得住、過得去。

(責編:李依環、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