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10:28 來源:光明日報
時光流逝,精神永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正在展出,70年前戰火紛飛的歲月,在這裡都已定格為歷史畫面﹔70年前噴吐著火舌的槍支火炮,現在成為展廳裡的一件件珍貴藏品。步入展廳,那硝煙彌漫的歲月仿佛扑面而來。
彭德懷元帥在抗美援朝時期使用過的望遠鏡,志願軍二級英雄鄭起的軍號,俘虜63名敵軍的劉光子曾使用的沖鋒槍……充滿回憶的老物件、觸人心弦的歷史相片,引得前來觀展的人們不時駐足凝視。在第五次戰役的展板前,曾擔任志願軍19兵團譯電員的呂若平看著老照片回憶往昔,他告訴記者,這次展覽讓他仿佛置身於當年的戰場,頭頂敵機狂轟濫炸,轟鳴聲響徹天際,那時他隨身帶著密碼本,扛了一把槍,裡面有十發子彈,“九發給敵人,一發給自己,就算我死,也不能把密碼本交出去!”呂若平的話語依舊鏗鏘有力。
在展現國內掀起參軍參戰支前熱潮的歷史照片前,白發蒼蒼的老戰士危平停留了許久。“我就是為抗美援朝參軍的!”當年20歲的危平主動報名要上前線,在志願軍第一坦克師修理發報機。她激動地說:“我就是想把一腔熱血貢獻出來,戰友們也都和我有著一樣的想法。這種不畏強暴、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和革命精神,希望一代代年輕人能夠接力傳承下去。”
“藍色的箭頭是敵軍的進軍路線,紅色的箭頭是我軍前進的路線。”96歲的原志願軍26軍軍醫李綒指著第二次戰役示意圖,向記者講述當年的情景。作為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戰士,李綒和戰友們一路槍林彈雨,直至1953年勝利歸國。“當時我們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后於美國,但依靠黨中央的英明決策、人民的傾力支援,我們士氣高漲、英勇奮戰,最終取得了勝利。”
“通過這次展覽,我深刻感受到在志願軍面前,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也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海軍參謀部參謀張玥昉對展出的兩場戰斗印象深刻,“在砥平裡和龍源裡戰斗中,志願軍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給予了敵人重大打擊。如今,在強軍興軍征程中,也會遇到困難和阻礙,但與志願軍當年所遇到的艱難險阻相比,都不算什麼。我們一定會秉承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堅決完成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賦予的任務,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當年真的是太不容易了。”91歲的薛潤吾是當年志願軍后勤部隊的一員,承擔著保障前線的重要責任,她說來看展覽,就想找找當年與戰友們並肩作戰的地方。老人動情地說:“看著老照片仿佛回到了過去,實在是想他們啊。”
1951年4月,魏巍撰寫的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發表后,“最可愛的人”成為志願軍的光榮稱號。此次展覽專門設置了“最可愛的人”專題,在紅色玻璃幕牆上鐫刻了抗美援朝英烈模范的姓名。一名坐在輪椅上的老戰士努力辨認著那一排排英模的名字,“找到了!二級模范李小羊!”這位曾參加過小青山、上甘嶺戰役等的老戰士激動不已,他告訴記者,李小羊曾是他的部下,在戰役中英勇犧牲,但這些年他一直記挂著他,“參觀這個展覽,讓我感到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他,也沒有忘記那些像他一樣為了保家衛國而犧牲奉獻的英模們。”
“這一仗志願軍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憑借的就是我們的毅力、決心和必勝的信念!”曾是坦克兵的劉健老人感慨地說:“年輕人應該向當年的英雄學習,以英雄為榜樣,團結起來,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
“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看完展覽,中部戰區政治工作部某局副局長劉敏學感觸頗深,“作為新時代軍人,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到備戰打仗上,強化戰斗精神,為實現強軍目標貢獻力量。”(本報記者 章文 劉小兵 安勝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