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0日14: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南站社區,自治區“金繡球”居家靈活就業基地負責人——生於1993年的侗家女孩覃桂珍,帶領100名搬出大山的侗家婦女在此進行侗族刺繡大賽。
“我還要做四五件這樣的衣服,你看看還缺哪些布料?”6月10日上午10時許,26歲的清花繡坊負責人覃桂珍來到位於南站社區的旭怡侗衣店,一邊試穿新制作的侗族服飾,一邊問該店負責人潘梅英。
“衣袖的布料少了一些,還要再拿點過來。” 潘梅英回答說。早在2016年,覃桂珍便已開始跟潘梅英合作制作侗族服飾,由覃桂珍提供繡片等原材料和衣服款式設計,潘梅英按要求加工成衣服並收取加工費。覃桂珍說,潘梅英是侗族刺繡繡娘,同時也是貧困戶,她經常找潘梅英合作,希望能幫對方增加些收入,兩人合作得很愉快。目前,勤勞的潘梅英已經成功脫貧。事實上,覃桂珍幫助過的侗族貧困繡娘遠不止潘梅英一人。
侗族刺繡是國家和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集紡織、印染、剪紙、刺繡於一體的傳統工藝,為三江縣許多侗族婦女所熟練掌握。覃桂珍出身侗繡世家,奶奶和外婆都是侗繡民間藝人,母親是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她本人則是縣級非遺傳承人。她所經營的清花繡坊是一個集刺繡產品自主設計、研發、制作、銷售於一體的工作坊,有2個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1個市級民間藝人,4個縣級非遺傳承人,是自治區級居家靈活就業基地,也是全國巾幗文明崗。清花繡坊在傳承發展侗族刺繡傳統手藝,帶動貧困婦女居家就業脫貧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
近年來,清花繡坊積極引導當地侗寨婦女發展侗族刺繡、織錦等“指尖經濟”,多渠道拓寬非遺產品銷路,讓侗族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實現顧家、傳藝、脫貧“三不誤”。如今,該繡坊在三江縣同樂鄉、洋溪鄉、林溪鎮3個鄉鎮6個貧困村帶動了300多人為其生產侗繡,由繡坊負責對繡片進行回收、加工、售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貧困戶收入,助力精准脫貧。而貧困繡娘覃梅香,單次訂單收入最高達6700元。
相關專題 |
· 脫貧攻堅路上的巾幗力量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