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人民網專訪雲南省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

讓易地扶貧搬遷由最大難點變成最大亮點

孫海峰 徐元鋒 楊鴻光 祝鴻偉 朱紅霞 董童 李發興 程浩 符皓

2020年09月07日08: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和雲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昭通市創新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群眾工作為主線,抓住精准、統籌、務實三個關鍵,實現思想、工作和情感三個認同”的“133”脫貧攻堅工作思路。截至2019年末,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末的185.07萬人下降至15.99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4%。

2020年,昭通依然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級市,目前,全市剩余的15.99萬未脫貧人口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104個未出列貧困村及鎮雄縣均達到出列和摘帽標准。

為深入宣傳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全方位反映黨和人民的奮斗實踐,深刻揭示中國道路的光明前景,人民網於7月3日在北京啟動“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近日,採訪團走進雲南,分赴德宏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州、曲靖市、昭通市等地進行調研採訪。期間,中共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接受了人民網的獨家專訪。

楊亞林在專訪中介紹,“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是昭通貧窮落后欠發達的根本原因所在。為了破解這個難題,昭通選擇了一條風險最高、難度最大、過程最艱辛的脫貧之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規模分別為4萬多人和3.6萬多人的靖安和卯家灣兩大新區,成為全國第一第二的大型跨縣區安置區,昭通的易地扶貧搬遷由最大的難點變成了最大的亮點。

楊亞林表示,再硬的骨頭也嚼得碎!昭通正堅持一手抓未脫貧存量的達標退出,一手抓已脫貧對象的鞏固提升,正在鎮雄聚焦“四個重點”,在全市面上抓好“四項任務”,堅決打贏高質量的收官之戰。

以下為專訪內容:

 

昭通5萬畝集中連片洋芋喜獲豐收,楊亞林向大家介紹高原馬鈴薯種薯之都建設情況。(昭通市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昭通作為雲南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致貧因素復雜、脫貧難度大。2017年3月,任昭通市委書記后,您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楊亞林:2017年3月,我到昭通任市委書記。面對著全國之最的脫貧攻堅任務,昭通應該怎麼辦,從哪裡下手,解決好什麼問題?說實在的,我思考了很多。

一個地方要發展,關鍵是要深刻地把握市情、找准定位,在明確方向的基礎上找准著力點、突破口。到任后,我就和大家一起調研,不斷思考昭通最大的市情是什麼,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根子上的問題又是什麼。我認為昭通最大的特點就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這是昭通最大的市情,也是昭通之所以貧窮落后欠發達的根本原因所在。

人民網:“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市情,給昭通的發展帶來了哪些矛盾?

楊亞林:“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主要派生出兩個突出的矛盾:

第一個是人與自然的矛盾。昭通市總人口629萬人,每平方公裡有273人,是全省的兩倍以上 。赤水河流域1980平方公裡,生活著106萬人,每平方公裡有530人,是全省的四倍。大山大水大峽谷,人隻能到河溝邊那一小點空地生存﹔昭通農民人均耕地不足九分,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石漠化、半石漠化的坡地、高寒冷涼地,常年雲遮霧罩,雲霧蒙蒙。老百姓很難立足於當地來實現發展,甚至還有很多地方連生存的基本條件都不具備。

第二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空間狹小,資源匱乏,在形成人與自然矛盾的同時也就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爭奪資源的矛盾。

人民網:您如何來破解這些矛盾和問題,重點抓了哪些工作?

楊亞林: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和雲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昭通11個縣市區中有國家級貧困縣10個(深度貧困縣7個)、1235個貧困村(深度貧困村691個)、185.07萬貧困人口。近年來,我們把打贏脫貧攻堅硬仗作為昭通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歷史挑戰,也是我們最大的發展機遇。我們突出抓好4方面的工作:

一是堅持“雙統領”“雙保障”“雙推進”,探索實踐“133”工作思路。我們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黨的建設統領推動各項工作落實“雙統領”,強化鐵的紀律和硬的作風“雙保障”,努力實現黨的建設和脫貧攻堅“雙推進”。我們立足昭通實際,創新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群眾工作為主線,抓住精准、統籌、務實三個關鍵,實現思想、工作和情感三個認同”的“133”脫貧攻堅工作思路,緊扣人的改變,全力走實群眾路線。

二是精准把控每一個環節和細節,圍繞“扶持誰”,扣好精准識別“第一粒扣子”﹔圍繞“怎麼扶”,扣好精准施策“第二粒扣子”﹔圍繞“怎麼退”,扣好精准退出“第三粒扣子”﹔圍繞“退出后怎麼辦”,扣好鞏固提升“第四粒扣子”,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和脫貧成果鞏固20條要求,對已退出的169.08萬人繼續保持政策穩定性和工作連續性,鞏固強化脫貧成果,堅決防止出現返貧。

三是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做好“四篇文章”。

突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文章。2017年以來,我們圍繞“能搬則搬、應搬盡搬、整村搬遷”原則,探索創新“進城、入鎮、進廠、上樓”安置模式,按照建設配套搬家、產業就業支撐、管理服務保障“三步走”思路,真正“讓人搬到人該呆的地方,讓樹長在樹該長的地方”,努力實現正本清源、科學發展,同步實現城鄉人口分布格局重構、產業發展結構重組、山區自然生態環境重塑“三位一體”整體推進。

突出做好產業培育文章。我們堅持以新理念新機制新技術引領新發展,按照良種良法、高度組織化和集約化模式、黨支部+合作社“三個全覆蓋”的要求,全力推進“村村有亮點、組組有看點、戶戶有支撐”網格化管理,蘋果、竹子、馬鈴薯、特色養殖、天麻、花椒“6個百億元”高原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突出做好勞動力轉移就業文章。我們堅持把勞動力穩定轉移就業作為事關脫貧攻堅勝敗、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關鍵一招,扎實推動勞動力有計劃、有層次、有保障地轉移就業。目前,全市305.2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47.92萬人,轉移就業率81.23%﹔104.55萬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90.17萬人,轉移就業率86.25%﹔13.74萬易遷勞動力轉移就業12.4萬人,轉移就業率90.23%﹔貧困戶和易遷戶“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

突出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文章。5年來,我們累計新建和改造農村住房55.89萬戶,拆除危舊房43.72萬間,農村群眾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堅持水利工程建設與構建長效管護機制並重,215.4萬人飲水安全得到鞏固提升,自來水普及率達92.2%,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實現全面達標。加快補齊農村交通設施短板,累計硬化農村公路1.86萬公裡,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01萬公裡,實現了所有行政村和社區通硬化路、通客運、網購物流全覆蓋。全面推進“改薄”工程和教育基礎設施建設,11個縣市區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發展,19.25萬名“兩后生”通過就讀職業教育學校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充分就業﹔創新“兩查四對”控輟保學機制和“四步走”工作法,確保全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無因貧輟學失學。全市鄉鎮衛生院和村社區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

同時,我們聚焦攻堅沖刺,全力打好“五大戰役”。2019年以來,針對全市脫貧攻堅存在的短板弱項,我們堅決有力打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殲滅戰、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攻堅戰、產業培育高質量發展突擊戰、勞動力穩定有序就業提升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人海戰“五大戰役”,推動實現短板弱項全面補齊、全面規范、全面提升、全面達標。

人民網: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難度最大、政策性最強、扶貧效果最突出的一批,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於深度貧困的昭通來說,為什麼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

楊亞林:昭通97%的國土是山區半山區,很大一部分貧困群眾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冷涼地區,居住極其分散、偏遠,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差、建設成本高,生態敏感脆弱,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唯有搬遷才有脫貧出路。

我們搬遷的目的是要找到一個新的發展空間,終結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開啟一種嶄新的現代城鎮生活方式。往哪裡搬?昭通沒有那麼多的土地可以安置,我們也不搞村頭搬村尾、山頭搬山腳,隻能是進城入鎮。

我們雖然選擇了一條風險最高、難度最大、過程最艱辛的脫貧之路,但成效最明顯。截至目前,全市36.24萬搬遷群眾全部搬入新居,安置規模分別為4萬多人和3.6萬多人的靖安和卯家灣兩大新區,成為全國第一第二的大型跨縣區安置區。中心城區和縣城安置佔比達92%,貧困山區群眾一步實現從深山到城鎮的“直過式跨越”,昭通的易地扶貧搬遷由最大的難點變成了最大的亮點。

人民網:我們了解到,起初有些群眾心裡有很多的顧慮,不願意搬出大山。昭通是如何引導群眾,打消群眾的顧慮,實現“要我搬”變為“我要搬”?

楊亞林:從下決心開啟大規模易地搬遷開始,有些群眾,甚至包括我們的一些干部,都有很多的顧慮。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裡的貧困群眾,既迫於對偏遠、貧瘠、封閉自然環境的無奈,又羈絆於“在慣的山坡不嫌陡”的固有生活模式,但更多更大的顧慮並不是來自於對高寒冷涼山區的故土難離,而是搬了以后怎麼融入新環境、開啟新生活的問題。為此,我們重點做了5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走深走實群眾路線,確保宣傳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群眾工作為主線的“133”工作思路,把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貫穿到易地扶貧搬遷全過程。特別是圍繞打消群眾顧慮、解決搬不搬的問題,全市上下組織開展了深入廣泛的思想大討論,用“搬不動山就搬人”的新時代愚公精神,激勵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突破大山重圍、打破小農思想,搬出大山謀發展,邁入城鎮尋跨越。

第二,探索搬遷安置模式,確保發展到位。我們立足昭通客觀條件和空間潛力,綜合考慮城鎮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發展潛力、就業吸納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堅持全市“一盤棋”布局,打破縣、鄉、村行政區劃,按照“進城、入鎮、進廠、上樓”的思路,著力探索中心城區安置、縣城安置、保障房安置、中心集鎮安置四種模式,因地制宜規劃建設集中安置區23個,全部採取“進城入鎮”方式安置。

第三,強化公共設施建設,確保配套到位。搬遷以后的就學就醫等問題,是搬遷群眾關心的重點之一。我們在搬家前提前半年就對搬遷對象逐村逐組逐戶開展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清、就業清、產業清、配套清、家底清“五清”專項行動和動態管理,提前啟動搬家程序,多次組織群眾代表、基層干部代表實地參觀考察安置區,讓干部和搬遷群眾進入搬家狀態,超前考慮和妥善解決搬家時可能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我們的定位不僅僅是建一個安置點,而是要建一個新區。我們在全面摸清58898名幼兒園至高中階段學生就學情況的基礎上,配套建設幼兒園24所、小學1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普通高中1所。同時,配套建設醫療服務機構33個、派出所3個和警務室21個、便民服務中心34個、“一水兩污”項目48個。

第四,做強做實產業就業,確保支撐到位。在遷入地,各安置區周邊規劃建設了8萬畝產業基地、9100個蔬菜和食用菌大棚、105萬平方米“扶貧車間”和配套商業設施,引進電子元件、設備終端、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滿足易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全面摸清搬遷勞動力的基本狀況、求職需求,一一對應,建立工作台賬和就業意願清單,做好定向培訓和就業創業服務,13.74萬易遷勞動力轉移就業12.4萬人,轉移就業率90.23%﹔剩下的1.34萬勞動力,通過扶貧車間、蔬菜大棚和食用菌大棚、產業基地和公益崗位就地就業。在遷出地,聚焦盤活群眾137.81萬畝“三塊地”,通過集中統一流轉土地與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提高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實現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斬斷搬遷群眾與遷出地的直接聯系。

第五,堅持以黨建強引領,確保服務到位。在各安置區組建了5個臨時黨工委(管委會)、111個黨支部、44個社區,以構建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機制為保障,全心全意幫助搬遷群眾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社區、開啟新生活,努力做到易地搬遷推進到哪裡、黨的基層組織就跟進到哪裡、便民服務就延伸到哪裡。

人民網: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把握好哪些關系?

楊亞林:第一,要把握好改變人和改變環境的關系。脫貧攻堅脫的是人,而不是物。“兩不愁三保障”要達標,但也絕不是簡單地數字達標,重要的是改變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精神面貌,這才是脫貧攻堅最根本的核心存在。在這個過程中要防止物和人脫節,形成兩張皮。

第二,要把握好現行標准和長遠發展的關系。現行標准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但又不能局限於現行標准。比如說易地扶貧搬遷是著力解決群眾的住房問題,如果村頭搬村尾、山頭搬山腰、這山搬那山,住房是達標了,但大山的環境還是沒有改變,貧困的根還是沒有拔掉。

第三,就是要把握好精准和統籌的關系。精准扶貧是要精准識別出那些最需要幫扶的人,給他們精准的政策和幫扶措施,讓他們一步搬進城裡來,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我們要精准施策,但也注意統籌。我們一定要把自下而上的精准和自上而下的統籌結合起來,把精准和統籌這個關系辯証地理解清楚結合好,這才是做好脫貧攻堅一個關鍵環節。

人民網:昭通的馬鈴薯和蘋果,在外的名聲越來越響,實現了“此土豆非彼土豆,此蘋果非彼蘋果”的轉變,成為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有何經驗?

楊亞林:這幾年,我們之所以很多方面在短時間內形成根本性的突破、實現質的轉變,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我們抓組織化,易地搬遷的高度組織化,產業培育的高度組織化,勞動力外出就業的高度組織化,或者說整個脫貧攻堅過程的高度組織化。

高質量發展不是簡單地多種幾棵蘋果樹,多種幾畝土豆,這樣種出來的東西絕不是產品,更不是發展。我們是要在實現此和彼的轉換基礎上,實現高度組織化的基礎上,進行規范化、集約化發展。

我們立足於昭通的實際,選准定位是根本,到底干什麼,能干什麼,應該干什麼。定位好以后,我們就按照現代的理念、機制、技術、方法來實現傳統產業在新時代的鳳凰涅槃。千家萬戶小農經濟、小作坊,怎麼能實現規范化、集約化?最大的前提就是組織化,所有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品牌化根本的核心都是組織化。蘋果、馬鈴薯、竹筍等幾個產業就是很好的印証。

過去種土豆,一噸賣1000多塊錢就不得了,現在我們5萬畝集中連片土豆平均單產3噸到3.5噸,平均價格2元以上一公斤,最高的現在網絡上能賣40多塊一公斤。一畝土豆從過去的千把塊到現在的平均六七千、七八千,甚至變成了幾萬。我們算了一筆賬,昭通大概300萬畝土豆,一畝增收3000元,農民就增收90億,這基本就是純增收。今年我們有幾千噸的訂貨量出口到越南、老撾、緬甸等,我們的土豆變成洋芋,再變成世界的馬鈴薯,就不“土”了。

目前,在實現“此蘋果非彼蘋果”的同時,以高度組織化、規范化為前提,全市蘋果種植面積近80萬畝,今年將是一個大豐收之年,蘋果產業將呈現量價齊增的良好局面。同時,規劃建設的600萬畝竹基地已建成450萬畝,300萬畝馬鈴薯正逐步實現“昭通大洋芋、世界馬鈴薯、扶貧大產業”的蛻變。就在8月18日,世界馬鈴薯大會正式授予昭通“世界馬鈴薯高原種薯之都”的稱號。特別是昭通海升現代農業公司規范化種植的10萬畝蘋果示范園,成為全國最大單體連片矮砧密植蘋果種植基地,“紅蛇”“華碩”等優良品種每畝收益最高突破10萬元,蘋果樹真正成為了“致富樹”“搖錢樹”。在北部的8個縣區,高標准、規范化種植的筍用竹產業,再過3—5年將是一片茫茫竹海,在給群眾帶來較高經濟收益的同時,更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的指示要求,找到了一條立足昭通實際,既是生態又是經濟,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的產業發展之路。

人民網:現在昭通還剩鎮雄縣沒有摘帽,接下來如何打贏這場硬仗?

楊亞林:2020年,昭通依然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級市,鎮雄依然是全國未脫貧人口最多的縣,脫貧攻堅依然是全市全年工作的主題主線。

面對“兩個全國之最”的歷史重任,我們堅持一手抓未脫貧存量的達標退出,一手抓已脫貧對象的鞏固提升,我們正在鎮雄聚焦補短板強弱項、人居環境整治、問題全面清零、不斷提高群眾認同感“四個重點”,在全市面上抓好就業、產業、黨建、愛國衛生運動“四項任務”,堅決打贏高質量的收官之戰。

總體來看,截至2019年末,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末的185.07萬人下降至15.99萬人,貧困村由1235個減至104個,10個貧困縣區摘帽9個,貧困發生率從34.8%下降至3.4%。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剩余的15.99萬未脫貧人口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104個未出列貧困村及鎮雄縣均達到出列和摘帽標准﹔截至8月10日,涉及全市9個縣區、980個村、30.145萬戶127.85萬貧困人口的第一批實地普查圓滿完成。昭通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變成歷史,數百萬群眾將闊步邁入小康社會,昭通將徹底丟掉貧窮落后的帽子。

通過萬眾一心、攻堅拔寨,我們努力闖出了一條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倒逼產業形態、基礎設施、城鄉建設、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創新突破的“昭通路徑”,奮力跑出了爭先進位、趕超跨越的“昭通速度”。更寶貴的是,我們鍛造了一支敢於擔當、甘於奉獻、勇於攻堅、無堅不摧的“烏蒙鐵軍”,再硬的骨頭也嚼得碎!尤其是在攻城拔寨、奮勇沖刺的過程中,對內提振干部群眾的精氣神,對外重塑昭通的良好形象,進一步增強了昭通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重新凝聚起了趕超跨越、奮勇爭先的強大合力,干群關系更緊密了,群眾路線走得更實了,這是最大的財富,也是最大的成就。

(責編:趙晶、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