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脫貧攻堅高原行

西子湖畔對海西大漠的情誼

——浙江省援助海西州建設綜述

2020年09月03日10:23    來源:青海日報

原標題:西子湖畔對海西大漠的情誼

從風光旖旎的西子湖畔,到大漠孤煙的瀚海戈壁,浙江省與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隔千山萬水。

自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對口支援青海等涉藏工作重點省的重大戰略部署以來,浙江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口援青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對口支援海西州。自此,一條飽含真情厚意和生機活力的紐帶,在越過數千公裡空間中,將兩地緊密連接在一起。

10年來,在柴達木盆地的遼闊區域內,一批批浙江援青隊伍遠上高原,以“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降標准”的勇毅和篤行,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亮點、以智力援建為突破點,對海西州展開了全方位支援。一項項民生工程、一批批產業項目、一個個新型園區落地海西大地,在海西發展中凝聚起堅忍不拔的“浙江力量”,以援建傳導出黨的關懷、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

民生改善是援建要義

身處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海西州天峻縣,援建,讓這裡的牧民群眾住進了浙江援青園雪合勒小區。就在援建助力下,海西州的天峻、都蘭、烏蘭三縣牧區的眾多游牧民群眾,在實現定居后告別了曾經漫長的游牧生活。

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共落實89個改善海西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的民生項目,投入資金4.98億元,幫助海西州解決了長期困擾農牧區發展和生態環境等群眾生產生活中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一批涉及各族群眾安居、飲水、教育、醫療的民生問題,在逐項解決中不但切實改善了民生,而且助力海西州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十年,是一個漫長的援建過程,更是一個匯聚深情、彰顯力量的裡程。

在此期間,浙江省為海西州共計建起6678套游牧民安居住房,安置游牧民2.67萬人。使游牧民在定居后融入現代社會,在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同時,結束了長期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生產方式,過上了高品質生活。並逐步由“靠天養畜”向“建設養畜”方向轉變,促進了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農牧民群眾廣開增收渠道和提升生活質量,搭建了平台,創造了條件。

把浙江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豐富經驗和模式,嵌入海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需要,共同啟動“攜手奔小康行動”,以浙江的優勢資源幫助海西的受援地補短板、強弱項。通過全力推進浙江——海西“百企幫百村、百企聯百戶”村企結對專項行動,以及“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等方式,實現浙企與海西州119個貧困村“企村結對幫扶”全覆蓋。投入2500萬元援青資金,扶持5個市縣38個村發展村級產業,使農牧民4200余戶13900人切實受益。

而今,在海西州人民醫院,醫生可以通過遠程醫療會診,直接與浙江專家開展病理探討診斷,過去無法實現的多項高難度手術,已在這裡獨立完成。同時,遠程醫療培訓,醫院重點學科和綜合實力,都在浙江對口單位的幫助下取得快速提升。教育事業也在安排援青資金3.25億元的強力支撐下,推動了全州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浙江省共派4批39名教師在海西州長期支教,把浙江發展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資源“嫁接”到海西教育園地,以十年之功綻放桃李芬芳。

無疑,十年援青之路,給海西廣袤區域遍地播撒民生福祉的種子,如今已是一路繁花。

“錢塘湖”力助海西產業躍升

海西的產業優勢在資源,這裡有著豐厚的鹽湖資源、礦產資源、農牧資源和富集的光熱資源……然而,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海西,尚有相當的路程需要奮起追逐。

浙江援青幫助海西發展,依據海西的自身優勢,浙江省在援建中拿出自己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雄厚實力,幫助海西實現轉型升級、特色發展,無形中為海西的產業躍升拓展了空間、插上了飛翼。

伴隨著推進園區建設、就業創業幫扶、產業擴大就業、電子商務創業和特色旅游興業等工程的步伐加快,“以企引企、以商招商”“飛地經濟”模式的推廣運用,招商引資駛入良性循環軌道。投資環境的日臻改善,助力了文化旅游、農畜產品等特色產業顯現巨大潛力,區域經濟實力和發展動能在集聚中快速提升。

現代產業發展新平台在援建中得以快速崛起。通過打造德令哈、格爾木兩市“一園兩區”浙江工業園,構建出互利共贏的產業合作模式。面向浙江省推出一批以光伏、風能和鎂、硼鹽湖資源為主的高、精、尖重點招商項目,為項目落地海西栽下了“招大商、招強商”的“梧桐樹”。

截至目前,海西與浙江共簽約產業合作項目108個,簽約資金471億元。其中,浙江中控新能源公司在德令哈市投資建設的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二期50MV項目,已於2018年並網發電,成為我國第一座商業化運行的大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

特色產業在援建中搭建了廣闊舞台。以推進特色農牧業基地、游客服務中心項目實施為重點,精心塑造海西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在提升海西美譽度的同時,海西旅游區域影響力得到大幅提升。以促進海西州農牧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對外交流合作平台建設為依托,借助組織參與重大會展帶來的機遇,海西特色農畜產品市場佔有率得到進一步擴大,以此帶動了海西州農牧業產業轉型、企業提效、農牧民增收。

“飛地經濟”模式已見成效。2019年底,浙江省與海西已簽訂飛地模式投資項目協議17個,總投資額達37.7億元。項目涉及鹽湖化工、油氣化工、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

智力援助結出豐碩果實

浙江省把智力援助作為對口支援海西的一大重要內容,通過扎實推進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緊缺專業人才選派、黨政干部挂職交流、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等工程,教育、醫療、農牧等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日益步入縱深,海西州人才隊伍建設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人才培育機制的完善顯化活力。創新雙向挂職、兩地培訓和支教、支醫、支農等模式,全方位推動智力援助和人才交流,增強了人才培育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實施智力援助項目554批次,累計培訓干部人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醫護人員20148人次。

針對海西州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資源瓶頸制約,將浙江省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海西州強化人員培訓、創業扶持、就業見習及勞務輸出的鮮活實踐。在做好從浙江各方面直接引才引智“輸血”工作基礎上,全面改善海西州人才培育的“造血”功能。開辦精准扶貧培訓班、旅游專業培訓班、美麗鄉村建設培訓班和智慧水利培訓班等特色專題培訓班,以人才骨干培訓,產生示范作用和漣漪效益,有效增強海西州的自我發展能力,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援青隊伍。

援青,如一股股帶著溫暖的“活水”,源源不竭地滋潤著八百裡瀚海戈壁,從西子湖畔到海西大漠,跨越了空間,增進了愈顯濃厚的情意,衍生出無限希望與活力。

就業創業能力逐步提升,為海西經濟社會塑造出持續發展的生力軍﹔基層組織和政權建設的升級加力,為夯實海西州長治久安社會基礎凸顯了浙江援青力量﹔“交流、交往、交融,”架起了兩地加深情誼、相互合作、共同的文化橋梁……(本報記者 劉法營 程宦寧)

(責編:吳楠、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脫貧攻堅高原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