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脫貧攻堅高原行

“十八般武藝”打通高原致富路

陳學慧

2020年08月27日10:07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十八般武藝”打通高原致富路

編者按 從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正值西藏雨季,經濟日報記者沿著“天河”雅魯藏布江一路向西,駕車從林芝市巴宜區、朗縣到山南市的扎囊縣、貢嘎縣、浪卡子縣、洛扎縣,調研採訪高原人民脫貧攻堅的種種努力。

雖然這裡致富奔小康的物質基礎和地理條件薄弱,但高原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別開生面培育特色,每個地方都展現著強大的脫貧動力。高原群眾各展所長,用“十八般武藝”創造出美好的新生活。

林芝,有“西藏江南”“雪域明珠”之美稱﹔山南,是藏文化的發祥地。2015年和2016年,兩地相繼撤地建市,成為“年輕”的高原城市。5年來,在這片中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由於地處高原,生活環境艱苦,高山峽谷交通多有不便,雨季常遇到道路塌方,記者甚至在採訪途中幾遇危險。可以想見,這裡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物質基礎、地理條件雖然薄弱,但就是在這片並不富饒的土地上,豪爽樂觀的高原人民辛勤付出,展現著走向富裕的“十八般武藝”,營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

更章鄉的草莓紅了

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久巴村是久負盛名的草莓村,雨后的久巴村空氣清新,干淨的街道兩旁均為兩層樓的別墅,尼洋河從村旁流過,給整個村子增添了詩情畫意,青山綠水間宛如江南小鎮。

久巴村有30戶123人,以前村民收入主要來源靠砍伐林木、挖鬆茸等。在國家政策支持鼓勵下,久巴村從2008年開始探索發展種植業。2009年,久巴村草莓種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吸納了16戶貧困戶60多人參與其中。靠著種植草莓,2016年久巴村全村實現脫貧,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8萬元。

更章門巴民族鄉有6個行政村,除久巴村依托草莓種植產業致富增收外,其他村種植方式單一,土地利用率低,致富門路不寬。整合現有特色優勢產業,帶動各村均衡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2019年4月份,巴宜區通過政府招商引資,讓“一帶一園六基地”的千畝瓜果種植產業園在更章門巴民族鄉落地。依托千畝產業園區技術支持,更章門巴民族鄉黨委以“村黨支部+合作社+公司”的發展模式,與園區沃圃生公司簽訂分成協議,成立雅覺草莓種植合作社,合作社覆蓋6個行政村,6個村的負責人組成合作社領導團隊,久巴村黨支部書記多布杰擔任合作社負責人,合作社產生的效益直接覆蓋全鄉334戶1473名農牧民群眾。

在雅覺草莓種植合作社精准扶貧現代農業觀光園,一座座大棚引人注目。草莓大棚裡,技術員拉姆卓瑪正在打理紅顏草莓田。拉姆卓瑪是6個行政村中娘薩村的村民,一年多前,她還是一個帶著4個孩子的家庭婦女。合作社成立后,拉姆卓瑪被村民們推薦到這裡來學技術,目前已經掌握了整套種植技術,成為10個棚的“棚長”,每個月有4500元穩定收入。“學好技術回村裡可以教更多的人。”拉姆卓瑪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很滿意。記者問她為何穿著漂亮衣服干活,她笑著說:“為了讓自己更開心。不管什麼時候,穿得干淨些,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就業+增收+獲得感,平凡中的幸福,真的很美好!

魯朗家庭旅館火了

到“神仙居住的地方”林芝旅游,“平措大叔家庭旅館”“扎西崗村”是網紅打卡地。沿著318國道徒步、騎行的驢友,自駕游的旅客,不妨留宿坐落於318國道旁的西藏林芝魯朗鎮扎西崗村,藏語意為“吉祥坡”,這裡與魯朗景區、雅魯藏布大峽谷、南迦巴瓦峰、古秀寺等多個知名景點毗鄰。扎西崗村因勢而為,“一不留神”誕生了多家網紅家庭旅館。

去“平措大叔家庭旅館”很方便,國道邊拐個彎。1998年,平措大叔開辦了扎西崗村第一個家庭旅館,剛開始隻有8間客房,每年收入三四千元。每天平措大叔要走到村口去拉客人。隨著周邊旅游資源日益豐富,以及交通條件、網絡環境的改善,游客越來越多,這類家庭旅館因價格親民,保留了當地文化傳統、風土人情,再加上互聯網宣傳,旅客越來越多。為了方便交流,平措大叔甚至留存了上萬張名片,生意越做越好。

如今,平措大叔家庭旅館客房規模擴大到了50多間,帶有衛生間、餐廳和茶館等配套設施,去年的收入有20多萬元。由此,也帶動了周邊家庭旅館發展,周圍緊鄰的就有6家,如略顯現代的“博雅·藏家坡酒店”“日出家庭旅館”“拉姆家庭旅館”等。

據扎西崗村黨支部書記巴桑次仁介紹,在全村68戶人家中,有52戶開辦了家庭旅館。依托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扎西崗村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群眾增收的路子。如今,全村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巴桑次仁告訴記者,在傳承發揚藏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如何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將現有的家庭旅館改造升級,將是扎西崗村家庭旅館今后努力的方向。

“看,這是我剛開不久的抖音號‘平措大叔’。”70多歲的平措大叔舉著手機告訴記者,“歡迎到我們家做客”。平措大叔對著記者的鏡頭發出了邀請。

朗縣辣椒能賺錢了

朗縣辣椒有沒有吃過?朗縣地處林芝市西南部,雅魯藏布江穿境而過。高原河谷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孕育了特有的辣椒品種“小牛角”。朗縣辣椒有100多年種植歷史,但在2016年之前,種植是以家庭為主。隨著朗縣大力發展“一縣一品”,辣椒營養價值及經濟價值逐步被發掘,朗縣辣椒生產種植方式走上了規范化和規模化的路子。

在朗縣洞嘎鎮滾村諾組,記者走進辣椒大棚隨村民一塊摘辣椒。摘下的辣椒,由專業合作社派車來收購,然后經過翻晒、加工、包裝等工序后上市銷售。

2016年,朗縣將辣椒種植作為主導產業整村推進。剛開始時,村民們對大規模種植辣椒心存疑慮,擔心收成和銷路。於是,縣政府推出了“企業+合作社+種植戶”的模式,開展集約化管理。村民們把土地交給村集體規模化種植管理,不僅確保了產業收益,還大大解放了勞動力。滾村村民阿旺旦增家有4個大棚種植辣椒,他妻子一人就能搞定,他本人可以很踏實地在縣城打工,每年收入10萬多元。

去年朗縣引進浙江企業,創立勁朗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目前,該企業基本能夠完全消化全縣鮮辣椒產量,還研發出了辣椒佐料、辣椒醬等特色產品,並建立了良好的銷售渠道,使“朗縣辣椒”朝著規范化生產經營又邁進了一步。

2020年,朗縣辣椒種植面積達到8000余畝,預計實現產量6000噸、產值2400萬元,帶動1570戶群眾實現戶均增收1.22萬元,朗縣辣椒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椒”。

目前,《林芝市朗縣辣椒產業發展規劃(2020年—2030年)》已經出台。“根據規劃,朗縣正在積極申報更大規模的朗縣工廠化育苗基地項目,同時強化辣椒產業生產加工銷售流通鏈條機制,讓朗縣辣椒行銷全國,甚至走出國門。”朗縣縣委書記扎西說。

藏草基地建起來了

這可能是記者目前見過的最大的“玻璃房”——位於西藏山南扎囊縣阿扎鄉的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走進全智能的“大棚”,一片南國景色,小橋流水、各色花卉,還有白天鵝在池邊嬉戲。在這裡還可以看到萬種植物,是一次很好的科普之旅。“大棚”裡有育苗溫室、種子加工車間、種質資源圃、藏藥體驗園等,很難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漠之地。

扎囊縣是深度貧困縣,脫貧工作存在不少難點。為此,扎囊縣制定了以產業脫貧為主的路子,通過引進生態修復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老百姓提供就業崗位、增加技能本領,同時達到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的雙贏局面。

2017年3月份,作為西藏自治區的重點產業扶貧項目之一,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落戶扎囊縣阿扎鄉。該項目由國家煙草專賣局、原西藏自治區林業廳、西藏藏草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總投資3億元。

不到3年,一個大面積的連片現代化高科技大棚拔地而起,總佔地約1萬畝。據西藏藏草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藏草研究院院長趙韋介紹,這個項目多措並舉助力脫貧攻堅,具體包括將項目區土地租金獲取的收益用於當地村委會經濟收入及貧困戶家庭收入,覆蓋帶動178戶818人增收﹔項目建設階段每年能帶動692人短期就業3個月﹔將項目固定收益用於扎囊縣扶貧基金﹔對於因殘、因病、因學、缺土地、缺勞力、缺技術等阿扎鄉一般貧困戶與低保戶,主動與96戶結對幫扶,並發放慰問金。記者在育苗區遇到了扎囊縣阿扎鄉的大學生旦珍,她利用假期來藏草基地打工,在這裡既能學到知識,也能補貼家用。

除了經濟賬,該項目更大的好處在於生態賬。荒漠裡的綠洲,帶來的是生態修復和涵養﹔各類樹種研究、新技術理念,能夠帶動周邊農牧民因城市園林用苗而科技致富。對生態修復而言,也將起到改善和保護環境的作用。

這裡“手工活”出名了

位於山南市洛扎縣東南部的拉郊鄉,距離縣城112公裡,是全縣7個鄉鎮中交通最不便、信息最閉塞的一個邊境鄉,全鄉平均海拔3675米,公路依山而建,道窄曲折,記者一行幾乎是在暈車狀態下到達喜馬拉雅山脈深處的拉郊鄉。

但拉郊鄉的整潔清爽,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小鎮人不多,一條主街道,蜿蜒的太陽能路燈和每個燈柱上的五星紅旗、黨旗,展示著邊境小鎮的特色。鎮上比較突出的建筑是藍黃綠三色的拉郊鄉藍天春雷小學。學校裡有1名正式老師、1名助教,16名學生混班上課。

山腳下,一棟棟紅頂連片兩層小樓掩映在雲霧中。2018年11月份,拉郊村57戶230人、杰羅布村9戶16人住上了起居、飲食、洗浴、就寢、儲藏、工作學習等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房屋。

住房問題解決了,隨著拉郊鄉終於修好了出山的路,鄉醫院、鄉學校、小康村建起來了,老百姓兜裡有錢了。

2019年,拉郊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797.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497元。拉郊鄉黨委書記古桑旦增從小生活在拉郊鄉,他在基層帶頭人崗位上一干就是31年。“這全靠黨的富民政策和村民們的艱苦奮斗。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拉郊鄉群眾是通過艱苦奮斗、在邊疆不斷奉獻才過上了今天的好日子。”古桑旦增說。

拉郊鄉不養懶人,家家戶戶都在做“手工活”,主要經濟來源有項目施工建設、竹器編織、木器加工、鬆茸採集、大棚種植等。在鄉小學邊上有一排平房,這是鄉裡專門建的木器加工作坊,村民尼瑪次仁正在這裡用工具加工木器。在村民桑旦拉姆家裡,婦女們正聚在一起編織竹器,一個個筐子、背簍成了形,熟練工一天可以做10個成品,婦女們每天輪流到各家去編織。村裡還成立了竹木器合作社並安排專人銷售,把“手工活”變成群眾的收入來源。

古桑旦增說,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拉郊鄉的竹木器手工藝產品不僅成為牧民群眾的致富法寶,還在山南市雅礱文化節、洛扎縣庫拉崗日文化旅游節等節慶活動上亮相,成為當地文化和旅游品牌宣傳的重要載體。

(責編:常雪梅、呂騰龍)
相關專題
· 脫貧攻堅高原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