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脫貧攻堅高原行

【都是一家人 共過好日子】

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雪域高原生長

——西藏那曲、昌都兩地決勝全面小康掠影

2020年08月21日10:2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雪域高原生長

“那曲最高,昌都最險。”這是在西藏人盡皆知的一句話。

那曲有多高?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由於空氣含氧量低,走在那曲市區街道上,甚至看不到一棵樹。

昌都有多險?從芒康縣前往相鄰的左貢縣,路途並不遙遠,160公裡左右,途中卻要翻越拉烏、覺巴、東達三座海拔3900米以上的大山。

在這樣的空氣稀薄之地,這樣的山高谷深之地,當地干部群眾缺氧不缺精神,推動文化旅游、醫療衛生、特色產業等各項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在西藏邁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中,一股強大的“內生動力”正在被激發出來。

會帶貨的當地人

每年,西藏的春天總會在藏東南首先到來。

扎西拉姆今年28歲,一直生活在昌都市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大家都習慣叫她“鹽田姑娘”。在她的記憶中,隨著春天一起到來的,除了漫山遍野的桃花,還有當地最好的桃花鹽。

鹽在這裡的形成如同一個奇跡。鹽井納西民族鄉黨委書記張斌介紹,芒康地處瀾滄江畔,藏東橫斷山脈腹地,瀾滄江奔流不息2000多公裡,卻隻在這裡留下鹽井,這是大自然的饋贈。勤勞的先民們世代鑿井背鹵,再用木棍、木板沿江架起了晒鹽的梯田。每年3月晒出的鹽,白中透粉,質量最好,也就是當地人口中的桃花鹽。如今,瀾滄江兩岸,數千塊鹽田層層疊疊,很是壯觀。

曾經,鹽是支撐芒康這座茶馬古道小城發展的動力來源。當下,最重要的發展動力來自生機勃勃的當地人。

2008年,井鹽晒制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以來,當地政府投入上千萬元資金對鹽田進行保護和修繕,還定期邀請井鹽晒制技藝傳承人對鹽民進行培訓。依托這片得天獨厚的鹽田,當地的旅游業火了起來,柏油路通到了村子口,不少鹽民搖身一變成為民宿老板,美麗風景轉變為美麗經濟。

扎西拉姆嘗試在抖音上開了一個賬號,除了分享鹽的晒制過程,還把自家種的葡萄、釀的葡萄酒等具有芒康特色的東西全發到網上。“過去隻知道晒鹽,沒想到自己還挺會‘帶貨’呢!”扎西拉姆笑著說。

比扎西拉姆更會“帶貨”的是果拉卓瑪,果拉叢藏家樂的老板娘,主要經營一道遠近聞名的美食加加面。加加面——“不停加面”,每一碗面極少,剛能蓋住碗底,配上噴香的豬肉臊子,恨不得一口就能吃完,每位客人來了都要吃上好幾碗。果拉卓瑪熱情地介紹,2010年鹽井加加面列入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現在店裡每天都能賣出上千碗,一年收入50萬元,還成功帶動了村裡10余戶貧困戶脫貧。有人感慨,會“帶貨”的老板娘,才是果拉叢出名的獨門秘方。

現在,每年都有幾十萬游客沿著214國道來到芒康,被當地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所感染,買幾包桃花鹽,品一品各家自釀的葡萄酒,再來幾碗加加面。嘗過了這些,也就嘗到了當地人口中“風和陽光的味道”。

擅造血的醫療隊

左貢縣緊鄰芒康縣,同樣藏在橫斷山脈深處。地廣人稀,道路崎嶇,看病遠、看病難問題曾經困擾著當地老百姓。

回憶起第一次來左貢時的情景,現任左貢縣人民醫院檢驗科特聘主任的馬紅雨記憶猶新:“非常吃驚!當時檢驗科什麼設備都沒有,全靠一兩個醫生手工操作,能檢測的項目隻有十幾個。”

2011年,空軍特色醫學中心與左貢縣人民醫院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馬紅雨作為第一批派駐專家來到左貢。當年,檢驗科就添置了生化儀、血細胞分析儀等設備。在馬紅雨的耐心講解指導下,檢驗科全員都能熟練使用儀器設備。“准確快速檢測是實現准確快速診療的前提,現在各項檢測速度更快、結果更准確,大大提升了后續診療的效率。”馬紅雨介紹。

在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的支援下,近年來左貢縣人民醫院還新成立了包括急救中心、兒科、高原病診療科、皮膚科、眼科、康復醫學科、感染管理科等在內的11個專業科室,並購置了螺旋CT、大型制氧機、輸血系統等一大批先進醫療儀器。

硬件有了,但高原上最缺的還是人才。為破解這一難題,空軍特色醫學中心通過“師帶徒”醫療幫扶活動和組織人員到北京培訓等方式,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技術強、留得住的骨干力量。

藏族醫生扎西鬆姆如今已是獨當一面的青年醫生。2013年,當時僅27歲的扎西鬆姆到北京培訓了半年,回到左貢后很快就被任命為婦產科主任。2019年9月,她又參加了空軍特色醫學中心首輪“師帶徒”醫療幫扶活動,結業考評時榮獲醫師組第一名。

“現在,我即便是回去了,也不用擔心科室的醫療水平會下降。”馬紅雨說。

除了留設備、留技術、留人才,對口幫扶更為西藏衛生健康事業留下了好的制度和標准。在昌都市丁青縣,解放軍第五醫學中心專家醫療隊根據丁青縣人民醫院各科室實際,相繼開展了包括“包虫病根治肝切除術”“包虫病特異性抗體檢測”“兩型包虫病超聲診斷”等134項新技術新業務,規范了包括“感控管理標准”“護理質量管理”在內的10多項制度。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把病看好了,馬紅雨覺得這就是千裡幫扶的最大價值。通過“造血式”的醫療扶貧方式,高原上真正留下了一支又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當股東的農牧民

變化,也在藏北草原悄然發生。

從家到奶站的路,牧民尼珠再熟悉不過。每隔三四天,家住那曲市色尼區達薩鄉阿達村的尼珠便要騎上摩托車,將牦牛鮮奶賣往嘎爾德中心奶站。“奶站離家就20分鐘車程,一趟能運50斤奶,賣600塊錢,方便!”尼珠說。

過去,不少牧民的家遠離市區,自家產的牦牛鮮奶因為運輸問題無法銷售。如今,像這樣的一級奶站遍布色尼區12個鄉鎮,延伸到草原深處的134個牧業行政村,並通過冷鏈體系將牛奶源源不斷送往嘎爾德基地加工廠。經過統一加工處理,奶油、拉拉、酥油、奶渣等7大類牦牛乳制品,被運往本地中小學校、拉薩的門店等,送上消費者的餐桌。

那曲是高寒純牧業縣區,也是深度貧困地區。這裡的高寒氣候拒絕了大多數生命,卻構建了牦牛、牧草和人,這一簡單而穩固的生物鏈條,歷經數千年。

曾經,藏北草原的牦牛肉、牦牛奶等牧業產品雖然質量好、有特色,但產量低、周期長,精深加工產品和知名品牌基本空白。

有好產品,卻找不到與之對應的市場,怎麼辦?

為了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扶貧優勢,當地政府一方面大力發展牧業經濟合作社,把分散的一家一戶組織起來,為對接龍頭企業夯實合作基礎,一方面大力改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夯實牧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2018年1月,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示范基地建成開始運營。以奶制品深加工為突破口,色尼區探索出了適合藏北牧業發展的“一十百千萬”模式,即以一個龍頭企業帶動十個奶源基地,十個奶源基地帶動一百個村級合作社,一百個村級合作社帶動千戶牧民,千戶牧民帶動萬頭牦牛奶牛。

通過統一品牌、統一訂單、統一銷售,嘎爾德在牧民與消費者、草場與市場之間搭建起了橋梁,為好產品找到了好銷路。截至目前,嘎爾德已吸納76個貧困村、3203戶16227名群眾向基地供奶、銷售肥料、草地流轉等,共向群眾兌現收益2800多萬元。

於是,傳統農牧民紛紛變身“股東”,變身技術工人,村裡的大學生也漸漸回來了……藏北草原上,美好生活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本報記者 方曲韻、劉江偉、尕瑪多吉)

(責編:常雪梅、王靜)
相關專題
· 脫貧攻堅高原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