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習近平同志不僅重視調研、躬行調研,而且講究科學調研、高效調研”

——習近平在福建(十七)

2020年07月24日09:56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習近平同志不僅重視調研、躬行調研,而且講究科學調研、高效調研”

採訪對象:潘征,1957年10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起歷任福建省委黨校哲學教研室助教、講師、教務處副處長。1993年起歷任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副處長、秘書處處長、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2005年起歷任省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辦公廳主任。2015年至今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採 訪 組:邱 然 陳 思 黃 珊

採訪日期:2019年8月27日、28日、31日

採訪地點:福州西湖大酒店

 

採訪組:潘征同志,您好!請簡要講講您和習近平同志最初接觸和認識的過程。

潘征:1982年,我從廈門大學畢業后到福建省委黨校哲學教研室任教。記得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所在的教研室有一位青年教師,他是廈門大學的碩士,專門研究《資本論》,調到寧德地委政研室工作。這位教師說,習近平同志在寧德當地委書記,自己希望也到寧德去干些事。從這位青年教師口中,我第一次聽到習近平同志的名字。后來,習近平同志到省委黨校作了一次《怎樣當好縣委書記》的專題報告,講得很精彩,反響很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1993年,我調到省政府辦公廳工作,那時習近平同志是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從那以后,我經常在省裡的會議上看到他。我覺得這位領導雖然年輕,但很沉穩,很有水平,也非常睿智和大氣。

第一次跟習近平同志直接交流是在1997年,不是在省裡,而是在省外。那時,他是省委副書記,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當年4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在寧夏召開,習近平同志與時任省長賀國強同志一起率福建省黨政代表團去寧夏。我當時在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工作,跟著代表團一起去了。一開始我們在銀川活動,聯席會議開完以后,賀國強同志去北京參加會議,就先走了,接下來就由習近平同志帶著我們繼續往寧夏南部走,考察固原,這是寧夏也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一天傍晚,在一個縣招待所院子裡,我吃完晚飯出來散步,與習近平同志不期而遇。我們一邊走路一邊聊了一些家常話,他問了我一些個人情況,諸如叫啥名字、在哪工作等等。那是我第一次與習近平同志零距離接觸,覺得他雖然是省領導,並沒有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說話很親切,待人很友善。道別的時候,我跟他說:“習書記再見!”他和藹地對我說:“后會有期!”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從1999年到2002年在省政府主持工作,這段時期您在省政府辦公廳,你們工作上有些什麼接觸呢?

潘征:1999年8月,習近平同志擔任代省長,我當時在省政府辦公廳秘書處工作,負責省政府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的日常會議、活動安排等。2000年3月,我任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負責文字綜合工作,聯系新聞單位。這些崗位讓我有機會經常跟隨習近平同志下鄉調研、參加一些會議和活動,在他身邊幫助做一些服務工作。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2002年10月他去浙江任職,算起來我在他身邊工作了近3年半。這段時間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記憶、最值得懷念的時光,也是我職業生涯中最有意義的工作經歷。習近平同志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給了我很多教益,為我人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

這期間,我最經常干的一件事就是隨同習近平同志去調研。他對調研高度重視,隻要省裡沒有大的會議和活動,他就安排下基層調研。經常是剛調研回來沒幾天,就又要出發了。我曾隨機抽了一個月份統計過,僅2002年6月,他就有13天時間在基層調研。1999年8月10日,他擔任代省長后的第二天,就去了台資企業調研。那段時間李登輝之流宣揚“兩國論”,兩岸關系很緊張。調研考察結束前,習近平同志在東南汽車公司一個工棚裡開了一個座談會。當時正值盛夏,棚子裡熱得很,就靠一台電風扇吹著降溫。座談會上,他擲地有聲地說,我們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兩國論”。同時,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將一如既往依法維護台商正當權益,在當前兩岸關系緊張的情況下,福建省對台商來閩投資興業的歡迎態度不變,支持力度不減。習近平同志的這段話,既表明了嚴正的立場,又穩定了在閩台商的情緒,當時在兩岸的影響很大。

採訪組:請您展開講講習近平同志開展調研的情況?

潘征:跟隨習近平同志調研,我自己有很大收獲,不僅了解了實際情況,也觀察和學習了他的調研方法。我覺得習近平同志的調研方法有很多獨到之處,他從對調研功能定位的把握,到調研具體過程的掌控,以及調研成果的運用,都非常精道。近20年過去了,但我今天回憶起來,當年的許多場景就像放電影一樣,仿佛就在眼前。概括起來看,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習近平同志堅持先調研后決策。他說過,沒有調研就不要決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決策前的調查、分析、論証上,以尋找和選擇最佳決策方案。習近平同志任省長時,正值世紀之交,當時福建上上下下都在熱議以什麼樣的姿態走進新世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福建經濟發展長期滯后,1978年全省經濟總量排在全國第22位,改革開放給福建注入強大活力,1999年經濟總量上升到第11位。大家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嘗到甜頭,認為發展是福建的頭等大事,經濟應該發展得更快一些。怎樣抓好新世紀的經濟工作呢?2000年上半年,習近平同志作了密集的專題調研。他兩赴泉州,還去了福州、廈門等地。他提出,福建經濟弱,主要弱在產業上,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發展,把經濟進一步搞上去。2000年7月,在前期調研基礎上,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全省經濟結構調整工作會議。他指出,福建經濟結構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著力“調快、調大、調高、調新、調優、調活”,提高全省經濟綜合競爭力。這“六個調整”,為當時和之后全省的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同志用“綜合競爭力”這個概念,提出“六個調整”的思路,我體會,強調的是經濟的關鍵內核、發展質量。他2014年回福建視察工作時親自擘畫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宏偉藍圖。他指出,中國現在經濟總量上去了,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們不能隻有量沒有質,就像人一樣,不能渾身隻有肥肉,還得有肌肉。這裡強調的就是既要“大”又要“強”的意思。應該說,當時福建經濟基礎薄弱、體量小,大家都一心想把塊頭做“大”,想著怎樣讓經濟總量排名再往前靠一靠,這樣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大”當然好,但不能“大”而不“強”。習近平同志當時在調研基礎上開出的“方子”,不是單純強調把經濟總量搞大,他前瞻性地看到經濟要有內核、要有綜合競爭力,經濟結構要往這個方向去調,一下子講到點子上了。這就是習近平同志的過人之處。先調研后決策,這看起來是一個具體做法,實際上反映的是習近平同志堅持了實踐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他總是主張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而不能搞主觀主義那一套,決不拍腦袋決策。

採訪組:先調研后決策,這一點確實太重要了。請您說說印象深刻的第二個方面吧。

潘征:習近平同志總是把調研重心放在困難地區,關注關心困難群眾。平潭是一個海島,原是福州的一個縣,也是全省有名的貧困縣。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和省裡工作期間,總共去過平潭20次。他在福州當市委書記時挂鉤平潭,按照安排,省領導同志隻挂一個地方,如果職務調整,原來挂鉤的地方就可脫開了。他擔任省長后,要改挂鉤政和縣。我們請示他,是不是就改挂鉤政和。他說,福州的同志希望我繼續挂鉤平潭,那就多挂一個吧。這樣他既挂政和、又挂平潭,還經常去這兩個地方,充分體現了他對貧困地區的特別關心。政和是福建省靠近浙江的一個小縣,我跟隨習近平同志多次去過那裡。這個縣很窮,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差,招待所裡的被子很舊,硬得很,不暖和,晚上睡覺還被凍醒過。但習近平同志從沒嫌棄那裡的條件,經常去調研並幫助縣裡解決實際困難。

習近平同志在平潭還資助了兩個貧困家庭的學生。1999年10月,我跟隨他去平潭調研。吃完午飯,他說想把資助的學生找來了解一下近況。我請縣政府辦的同志把這兩個孩子找來了,一男一女,女孩叫林冬梅,當時讀高一,男孩叫林泉,當時讀初一。兩個小孩分別坐在他身邊。我記得他語重心長地對兩個孩子說:“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因為是省長資助你們,就覺得自己很特殊,這樣反而會妨礙你們的學習和成長。”小孩很感激地說:“習伯伯,我們家很窮,要不是你幫助,我們上不了學,我們一定好好念書。”2010年9月,習近平同志回福建視察,有天晚上,他讓工作人員向我了解這兩個小孩的近況。我報告說,男孩子長大后外出務工,女孩子后來考上了大學,已經參加工作,她自己現在也資助了幾位家庭困難的小孩,把您的愛心傳遞下去。他聽后感到很欣慰。

為了推動福州棚屋區改造,習近平同志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調研。2000年7月2日下午2點左右,這是福州夏季中最熱的時段,他帶著省市有關負責同志到福州蒼霞、上渡棚屋區調研。我當時搞不清楚,為什麼大熱天要去調研棚屋區?我們走進了典型的福州木頭房子,屋頂是薄薄的瓦片,四壁是木板釘的。習近平同志個頭高,走進去好像快碰到屋頂了。木頭房子不隔熱,大家在屋子裡還沒待上一會兒,就滿身大汗了。他在現場說,為什麼我在這個時候把大家請到這裡來?就是讓大家體會一下棚屋區群眾的生活環境。大家都是當干部的,有的還是領導干部,我們有沒有人住這樣的房子?讓你們來這樣的地方住,你們住不住?可是我們的普通百姓現在還住這樣的房子,你們說應不應該改造?大家一下子反應過來,異口同聲答:應該!在隨后召開的棚屋區居民座談會上,一位老大爺熱淚盈眶地說:“衣食住行是人生四件大事,黨和政府為我們解決了三件,現在又要為我們解決第四件,我多年的夢想就要實現了!”面對父老鄉親熱切期盼的眼神,習近平同志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他站起來說:“改革開放以來,福州的變化日新月異,但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我們千萬不要忘了那些生活條件困難的群眾。改造棚屋區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件好事。”他接著對參加座談會的居民代表說:“請給大伙捎個話,政府一定不辜負大家的期盼,把好事辦好。”習近平同志組織的這次調研,以“角色代入”的方式讓干部置身其中,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對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關心,也體現了他高超的調研藝術。

改造棚屋區的事,他不是看完說完就算了,而是要回過頭再去看一看。2001年5月,他又專程前往蒼霞、上渡查看棚屋區改造工程。當看到以往的破舊棚屋已被拔地而起的嶄新住宅樓所取代,他十分高興。那天,他講的一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他說:“我們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改造棚屋區,確實為福州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那時候福州的房子大多是木頭搭的,因而被人稱作“紙褙”的福州。木頭房子連成一片,容易著火,火災不斷,當年我們就經常聽到消防車刺耳的鳴笛聲。我老家在福州郊區,以前也是住木頭房子,台風來的時候,我們就趕緊請人拿木頭頂著,防止房子被刮倒,百姓的居住條件普遍較差。現在每當我經過蒼霞、上渡那一帶時,都會多看上一眼,回憶著當年那次調研和習近平同志說的那番話,感受到他對人民群眾的一片深情。

1999年11月27日,是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史上值得被永遠記住的日子。長汀縣是原中央蘇區,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那裡戰斗、生活過。長汀是貧困縣,也是水土流失很嚴重的地方。那天,我跟隨習近平同志來到長汀,那是他到省政府工作后第一次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情況進行調研。長汀離福州遠,當時的路很不好走,長途跋涉,非常辛苦。習近平同志帶著我們直接到了長汀項公亭。項公亭是長汀人民為紀念省委老書記項南同志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而自發捐建的。習近平同志站在那裡環顧周圍,觸目所及,是光禿禿的山頭。他表情凝重,語重心長地說,長汀是全省水土流失面積最大的縣,久治不愈,是個“頑症”。這問題不解決,群眾過不上好日子。項南同志來福建工作后,大力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現在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繼續做下去,堅持山水林田綜合開發和小流域治理,脫貧致富奔小康與水土流失治理相結合,變窮山惡水劣勢為山清水秀生態資源優勢,造福百姓造福子孫后代。他的話語不多,卻振聾發聵,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就在那次調研過程中,他醞釀提出把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列為全省15件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之一。

我當時在省政府辦公廳秘書處工作,15件為民辦實事的具體辦理工作就在秘書處。此前,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還沒有安排到縣一級,長汀的水土流失治理能列入其中,就是習近平同志親自提議和決定的。我當時沒有領悟到這件事的意義,后來我理解了。習近平同志抓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就是以點帶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水土流失治理好了,生態恢復了,就會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長汀的貧困,說到底就是水土流失嚴重,隻剩下光禿禿的山頭,當地老百姓連基本的生產資料、發展資源都沒有,怎麼可能富裕起來呢?習近平同志是從怎樣造福人民、怎樣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角度,來統籌考慮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態意義和社會意義的。

從那以后連續十幾年,每年都由各級安排1000萬元以上資金用於治理長汀水土流失。這在當時對一個縣來說,是不得了的事。那幾年的年底,我都要和省委省政府督查室的同志一起去督辦這項工作。習近平同志擔任國家副主席的時候,就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做過兩次重要批示,繼續予以關心和推動。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已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治理長汀水土流失,只是其中一例。早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大力推動筼筜湖的治理,在寧德提出綠化荒山,建設“綠色工程”,在福州建設紅廟嶺垃圾處理場,到省政府工作后提出並實施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等等。可以看出,習近平同志重視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是一以貫之的,而且是從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改善生態就是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高度來把握這個問題的。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發源地、實踐地。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通過調研關注貧困地區和困難群眾,以及推進城市棚屋區改造,他首先直面的確實都是難點問題、焦點問題。請您談談他調研的第三個特點吧。

潘征:習近平同志最喜歡直接接觸群眾,傾聽群眾呼聲,為群眾排憂解難。這是一個很突出的特點。他常說,老百姓經常去的地方,我們也要去看看有什麼需求。他在省裡工作的時候,周末有時會抽出時間去福州鼓山登山,他還是省登山協會的名譽會長。習近平同志說,去登山,一則可以健身,帶動全民健身活動,二則可以接觸普通百姓,了解群眾需求。能與基層百姓接觸,當面聊聊,是一件很高興的事,人們也不用擔心說對說錯,說心裡話就好。他每次去登山,不帶警衛,更不封路,一些老百姓就是在登山人流中見到了省長。當時福州很多人去登山,鼓山隻有一條登山古道,人多了,擠來擠去都是汗味兒。到了夏天,早晚也有人去登鼓山,但是沒有路燈,很不方便。了解到這些情況后,他隨即把福州市領導找來,在鼓山上開了現場辦公會,決定開辟兩條新的登山道,一條在現有古道的東面,叫“勇敢者”,另一條在古道的西面,叫“鬆之戀”。另外,給登山古道也裝上了路燈。2002年1月,他專程前往鼓山查看登山古道路燈的建設情況,並提出,我們領導干部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鼓山新的登山道建成、登山古道亮燈后,群眾一片叫好說:“習省長幫我們辦了件大好事。”隨同登山、經歷這件事情全過程的省登山協會會長朱韶明激動地說:“習省長真正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而且馬上就辦。”一直到現在,鼓山還是福州市民最愛去的休閑健身地方之一,登山活動越來越紅火。現在福州在市區的一些山頭上修生態棧道,叫作“福道”,它方便群眾健身,深得百姓歡迎,在全國很有影響。我認為,它就是對習近平同志推動群眾健身活動、關心群眾需求的精神的傳承。我是省登山協會的會員,從上世紀90年代末一直堅持登山到現在,福州周圍的很多山我都登過,既接觸大自然,又強身健體、鍛煉意志。許多老百姓包括我自己,在登山的時候都會自然地回憶起習近平同志對人民群眾的關心,對群眾登山、健身活動的支持。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廣泛接觸群眾,通過與群眾的零距離接觸開展調研、發現問題,這個調研方法確實非常值得學習。接下來,請您談談他調研的第四個特點。

潘征:習近平同志善於通過調研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指導工作。2001年上半年,習近平同志去了寧德和泉州這兩個地方調研。調研過程中,他作了很多指導。他在一路上講,我們常說特色即優勢,特色即潛力,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通過發揮比較優勢來實現。福建許多地方在發展特色經濟方面都很動腦子,晉江的鞋業、石獅的服飾面料、德化的陶瓷、古田的食用菌等,都形成規模並在全國有一定影響。他說,有了特色產品,並不等於就進了市場的“保險箱”,市場變化了,有些產業可能就不行了,經受不起市場的波動。所以發展特色經濟還要善於塑造品牌,善於推陳出新。當地的干部群眾和企業家對習近平同志的看法十分贊同,大家按照這樣的思路干,特色經濟的路子越走越寬了。2001年10月,《經濟日報》發表了習近平同志寫的調研文章《怎樣做活特色經濟這篇文章》。

泉州是福建也是全國民營經濟比較活躍的地區。習近平同志多次到泉州調研,總結出了晉江經驗。2002年8月《人民日報》發表的《研究借鑒晉江經驗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關於晉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是他親自撰寫的。這篇文章提出了“晉江經驗”的5點啟示:第一是要以市場為導向﹔第二是要頑強拼搏﹔第三是要以誠信促發展﹔第四是要發揮本地優勢﹔第五是要加強政府的服務引導,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這5個觀點和要求,有力指導和推動了福建區域經濟的發展,到現在還很管用、很有生命力。

習近平同志在調研當中結交了很多農民朋友。有一個南平的嚴姓農民很想致富,很想做一番事業,可是發展卻一直不順利。當地人說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習近平同志在一次調研中來到他家跟他深入交流了一次,給了他很多指點。這位農民朋友得到很大啟發,一時間感到茅塞頓開,覺得未來之路一片光明,於是就高興地舉起茶杯敬習近平同志:“習省長,謝謝你的指點!”習近平同志也舉起茶杯說:“從此以后,你就不要屢戰屢敗了,我預祝你屢戰屢勝!”據了解,現在這位農民朋友已成為當地的種茶大戶,收入很可觀。

習近平同志在調研中也經常能發現隱患,將潛在的風險告訴大家,或指出問題所在,給予批評。2000年7月,寧德一家上市公司在股市上籌集到11億元資金。當年寧德GDP總量也才206億元。習近平同志在當年11月去這個公司調研,考察結束臨上車前,他特地對當時的幾個領導講:咱們寧德是一個窮地方,你們一下子募集到這麼多錢,一定要珍惜,一定要用好,不要亂花錢,投資一定要謹慎,不要投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結果不幸言中,這家公司沒有按照這個要求去辦。幾年后這11億元基本蒸發掉了,公司一時陷入困境。我聽到這個消息很痛心,這麼大的資金,這麼好的一個發展機遇,就沒有了。后來得知,他們把大量的錢投入到房地產、公路建設、酒店、鋼鐵等不熟悉的領域,投資失敗了。現在回過頭來看,按照習近平同志要求做的,工作就很順利,就會發展得很好﹔那些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的,就出現了大的危機,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2000年8月上旬,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一天,我們乘車從三明市區去一個縣,行車途中,有的路段路面凹凸不平,損毀嚴重,車顛簸得厲害。習近平同志很敏銳,當了解到這條路修筑沒幾年時,有感而發,在車上當即指出,花那麼多錢修路,沒用幾年就壞了,把好事辦成了壞事。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終究會受到規律的報復,還損害群眾的利益,這樣的事值得我們很好地反思。他還說,我們的干部要真正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按照經濟規律,老老實實為群眾辦事,不存私心,不謀私利,不搞“政績工程”,不增添群眾負擔。這樣做,個人利益也許會受到影響,但老百姓最終會懷念他。習近平同志希望廣大干部都能懷著一顆平常心,真正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習近平同志調研中的這一插曲,《福建日報》報道后,很快被國內幾家大的媒體轉載,引起積極反響。 習近平同志在調研中既肯定工作成績,也指出不足,甚至提出批評,這是難能可貴的,反映了他對黨的事業極端負責任的精神,也展現了他務實、正直的優秀品格。如果調研中一味地唱“頌歌”,對問題視而不見,不敢直面問題、提出意見,調研效果就一定大打折扣,最終損害的是人民的利益,損害的是黨的好作風。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在調研中積極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指導工作,這說起來容易,卻需要下一番功夫。請您講講習近平同志調研的第五個特點。

潘征:習近平同志經常進行“隨機”調研。2002年4月,他帶我們省直機關的同志到南平市光澤縣調研。光澤縣緊鄰江西,地理位置在省的尾巴上,再往前就出省了,所以當時大家調侃說這個縣的縣委書記是“省尾書記”。看完安排的考察點后還有一些時間,陪同調研的時任縣委書記朱淑芳同志提議說,我們再去看一些地方吧。習近平同志說,好啊,那咱們就去緊靠江西的鄉鎮去看看。隨后,我們來到止馬鎮杉關村。習近平同志下車后,就跟在農田裡干活的幾個農民聊起家常來。他和農民真的很親,彼此聊得熱火朝天。聊了半晌,待要離開時,省直機關的一位同志問那幾位農民:“你們知不知道這位領導是誰?”農民們說:“啥領導?不知道哇。”那位同志說:“這就是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農民們說:“哎呀,習省長的名字我們都知道,但是不知道長得啥樣,今天才第一次見到。”那位同志問:“你們平時沒看電視?”農民們說:“我們這裡不通有線電視,用小鍋蓋收台,因為靠近江西,平時新聞裡看到的都是江西的省長,就是沒見過我們自己的省長!”聽農民這麼一說,習近平同志和大家都哄堂大笑起來。

上車后,縣裡的同志又匯報說,因為兩省邊界地區長途電話不通,許多農民要到鄰近的江西省的郵局打長途電話到省內,本來應該是省內長途,卻變成省際長途,既多花錢又不方便。習近平同志發現了省邊界地區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覺得老百姓不認得省長倒是小事,但不通電視不通電話,信息交流受到阻礙,對農民來說就有可能造成損失,這就不是小事了。於是,他指示有關部門要盡快把有線電視和長途電話覆蓋到靠近省邊界的偏遠地區。他表示,作為政府,我們要及時滿足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做到的事情要盡快做,不要拖沓。很快,全省邊界地區存在的相關問題得到了解決。

這個月的月底,習近平同志在霞浦調研,調研結束后,臨時決定去看看當地開發楊家溪景區的情況。到楊家溪的時候已經是傍晚6點多了,調研組首先參觀了榕樹林,看到那麼多高大茂密的榕樹,習近平同志興致很高。在一棵高大的榕樹下,有人提議在這裡拍個照,他很高興地讓記者拍照,跟隨的同志一個個地跟他合影,我也和他合了影,這張照片一直珍藏到現在。參觀后,大家坐著電瓶車往景區裡面走,習近平同志說,到景區的車子都應該用電瓶車,以后景區搞大了,也還是要用電瓶車,不能讓汽車直接開進來,汽車一進來就會造成污染。他真是時時處處都關注著生態環境保護。

習近平同志的一次“食堂調研”,也很特別。2000年左右起,瘦肉精在全國范圍內肆虐,大家都擔心吃到瘦肉精。2001年上半年的一天中午,我們在省政府八樓食堂吃工作餐,省政府領導和辦公廳工作人員都在這裡吃飯。大家打菜的時候,一位副省長半開玩笑地問:“這些肉有沒有瘦肉精啊?”另一位副省長回應說:“應該不會吧!這裡怎麼可能出現瘦肉精?”習近平同志聽到這話馬上說:“在我們的食堂裡,如果大家還擔心吃到瘦肉精,可見老百姓吃的還真是不放心啊!治理瘦肉精這件事我們要好好抓一抓。”就這樣,那天中午,省政府食堂成了領導們討論治理瘦肉精的現場會。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凡是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習近平同志都非常用心、非常在意。由此也可以看到,他充分利用一切機會開展調研,留意方方面面的信息,哪怕是半調侃的一句話都能引起他的關注,進而轉化為對工作的思考和研究。

在習近平同志親自部署和推動下,全省上下迅速行動起來,打了一場治理瘦肉精的殲滅戰。在這過程中,我省還創造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2001年8月,中央電視台就福建開展“餐桌污染治理”專門採訪了習近平同志。他與幾位普通市民在福州南門兜的老省廣電大樓演播大廳同台交流、互動,他當時介紹的一些工作情況、講的一些話,引發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贏得陣陣掌聲。還有一次,在調研的車上,習近平同志跟我們講:“我在福州住了幾年,發現福州老百姓有個習慣比其他地方更突出,就是特別喜歡買‘擔擔菜’。郊區的農民挑著菜進城走街串巷賣,有時還弄點水淋在菜上面,菜很新鮮,綠油油的。這樣固然農民有收入、市民得方便,但沒有市場的監管環節,農藥殘留超標等食品安全問題就很難發現和處理,這事情要考慮個解決辦法。”可見,習近平同志念念不忘群眾的食品安全問題,連一些細節都非常重視。到中央工作后,習近平同志依然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並把它提高到事關黨的執政資格和執政地位這樣的高度來認識,指出:如果我們連群眾吃的東西都管不好,我們黨執政的資格在哪裡?

關於隨機調研,還有一個小事例值得講一講。2002年9月,國慶節前夕,習近平同志到福州檢查節日的安全和保障工作。當時,南江濱公園剛剛建成,視察結束乘車離開時,他看到公園裡一個小小的、精致的建筑物,就問:“那是啥?”隨行人員回答說:“是廁所。”習近平同志很感興趣,他說:“我去看看。”我們也跟著下車去看了那棟廁所,它的外立面很前衛,造型很獨特,跟公園環境融合得也很好,樹木的掩映下,效果不錯。上車后,習近平同志說:“廁所不可小視,一定要加強管理。許多外國游客來訪提的意見最多的就是廁所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批示,親自推動解決我國廁所的衛生問題,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廁所革命”,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的“隨機”調研確實能夠掌握更加深入、更加真實的情況。請講講他調研的第六個特點。

潘征:習近平同志很善於借力調研,借助媒體記者和專家智囊的力量調研。他經常會根據工作需要邀請一些中央媒體的記者來參加省政府的重要活動,包括他自己的調研活動。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駐福建的一些記者就應邀參加過他的調研活動。習近平同志說,請媒體記者來,一則讓他們更多地了解省情,了解省政府的工作﹔二則可以請他們幫助出些點子,提些意見,助推工作。記者來參加調研,以為省長要交代什麼任務,為此經常會問我,有什麼任務嗎?我說,省長沒有給你們安排具體任務。他們都說,省長沒直接下任務,我們更要認真調研才是。時任經濟日報福建記者站站長石偉同志,就跟著調研了幾次,寫過幾篇好文章。2001年6月,他給習近平同志送了一份材料,反映的是在採訪中發現的一個怪現象:福建一些地方的貨車挂外省車牌。了解后才知道,這樣貨車主可以規避福建有關部門監管,還可以少交稅費。如向外省稅收部門交5噸載重量的稅,卻在福建拉8噸或以上的貨,這就造成稅費流失且有安全隱患。習近平同志當即批示要求整改,不久便解決了這個問題。他還有一個很好的做法,就是堅持每年春節前請新聞界人士一起來座談。座談會上他主要是聽大家講,聽大家提一些工作上的意見建議,而不是居高臨下地對新聞記者提要求。在這種場合他都是即席講一段開場白,話語不多,卻講得非常精彩,把現場氣氛營造得熱烈、融洽。

習近平同志擔任省長后,親自倡導、推動組建省政府智囊機構,我是具體經辦人。2001年1月初,正式發文組建省政府經濟社會發展顧問團﹔3月,成立“數字福建”顧問團﹔5月,成立國際顧問團﹔9月,又組建法律顧問團,經歷了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我現在還保存著當時的顧問團名單,這裡面既有知識淵博的學者型專家,也有很多一流的實務型專家,都是真正能為福建發展出謀獻策的。顧問團組建以后,在使用上是充分的,真正發揮了智囊團的作用。2001年5月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國際顧問咨詢會,主題是“經濟全球化與福建產業發展”。他在會上提出,設立國際顧問團是適應全球化的需要,讓福建能夠有效地參與國際產業的分工。現在回想起來,習近平同志很有國際視野、世界眼光,善於在對外開放、國際分工的大背景下分析判斷福建產業發展的位置和走向,推動福建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他現在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也是一樣的道理,視野特別開闊,不是就中國講中國,而是站在世界發展大潮和全球化大背景裡看當代中國的發展。2002年1月,習近平同志聽取了顧問團成員、主要是省內成員對省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2002年6月,他主持召開專家咨詢會,聽取顧問團成員對生態省規劃的意見。現在,經濟社會發展顧問團、“數字福建”顧問團、法律顧問團這些當年設立的顧問團都還在運行。習近平同志借力調研確實也是一個高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拓展了調研外延,更大范圍汲取理論和實踐的養分。

總的來看,習近平同志在調研上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他不僅重視調研、躬行調研,而且講究科學調研、高效調研,這些成為習近平同志在福建領導實踐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剛才從6個方面歸納了習近平同志的調研方法,也可以稱之為調研“六法”。這“六法”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群眾路線在領導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和生動體現。如果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都能像習近平同志這樣,把調研這個基本功掌握好、運用好,以各種不同方式來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總結經驗,我們的治理能力和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就會得到極大提高,我們國家的發展也會越來越興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然也就能夠得到更大滿足。

採訪組:在您陪同習近平同志調研的3年多時間裡,還有沒有給您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情?

潘征:印象深刻的事情還有不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習近平同志在調研中體現出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與人民群眾心心相印,對待工作勤勉負責,這些本身對我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

1999年10月,習近平同志去視察位於福州西洪路的市傳染病醫院。這不是省政府辦公廳安排的,是習近平同志主動提出要去看一看的。當時我想,去傳染病醫院可能會對領導的健康造成影響,但他毫不在意,還是堅持去了,此后又去了一次。后來我了解到,福州傳染病醫院是當時全省唯一的一家,他認為辦好這類醫院對群眾健康很有意義,應該去調研、去關心。習近平同志總是時刻想著工作而不是想著自己,這深深感染了我們。

1999年12月的一天,習近平同志一早就帶領大家去南平調研。當時去南平要跑半天。午休后,我去他住的房間請他出發,看到他坐在沙發上,臉色發白。一了解,是因勞累過度,腸胃不適,渾身沒勁兒。我說:“省長,要不下午的調研調一調,先吃點藥休息一下明天再去吧?”他說:“不行啊,已經跟人家說好的事情,我們還是要去。”那天,他還是堅持准點出發,完成了原定的調研任務。這種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的精神,讓我很受觸動。

2001年7月上旬,他去南平政和、浦城調研。那天趕到浦城,剛吃完晚飯,就接到消息說台風要襲擊福建。當時氣象預測沒那麼准,外出調研時並不知道台風的准確路線。他放心不下,決定馬上坐車趕回福州。浦城是福建靠近浙江的最北的一個縣,當時路又不好走,趕回福州時已經是凌晨了,整個晚上都在路上奔波,一到福州就讓車子直接開到福州東水路省防汛辦,他根本顧不上休息,立即緊鑼密鼓地部署全省的防台風工作。這種拼命工作的精神,這種對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感染了隨行調研的每一位同志。

習近平同志平時在生活上很節儉,下鄉調研時既嚴格要求自己和身邊工作人員,也嚴格要求地方。他隻吃簡單的工作餐,從不大吃大喝,從不給地方增加負擔。2002年4月,他去壽寧縣調研。縣裡領導見習省長來了很高興,也很感激。因為在他的直接關心下,通往壽寧縣城的沙土路剛剛全部改造成柏油路了。“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如今有了全新的柏油路,縣裡的同志多高興啊。他們張羅著要好好接待一下省長,想把晚餐搞得豐盛點,習近平同志知道后提出不能鋪張,就吃當地農家菜。吃晚飯時,縣裡的同志滿懷歉意地說:省長,不好意思,沒啥好東西,就是這些土貨。他卻說:“簡單點好!這壽寧的‘地瓜扣’(地瓜粉加工成的粉絲)就很好吃嘛!”對於習近平同志來說,下鄉調研吃最簡單的飯菜,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到工作上,早已成為習慣。

還有一次,在調研當中,習近平同志說:“我們不僅要做群眾看得見的事情,還要做群眾需要但是看不見的事情。”他這樣說,也這樣做。比如,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開始關注城市垃圾處理問題。福州每天都產生大量垃圾需要處理,他通過詳細調研,決定建設紅廟嶺垃圾處理場,1993年開始建設,1995年投入使用。這個垃圾處理場現在還在持續發揮作用。他說,種樹、修馬路,老百姓看得見,這是“顯績”﹔在荒僻的地方修垃圾處理場,這是“隱績”,是大多數人看不見的,但我們更要做。習近平同志為人民辦實事、好事,不是流於表面,不是擺擺樣子,而是真正把那些大家看不到甚至想不到的事情,踏踏實實、不聲不響地做好。

記得有一次在去三明調研的火車上,習近平同志跟隨行人員聊起了家常。他說:“我父親對子女教育很嚴格,經常把我們兄弟姐妹叫到一起,大家排成一排后,他就開始講話,提要求,核心的意思就是謙虛謹慎,低調做人。父親一有空就講,反復講,他的話我們都倒背如流了。”習近平同志還講到,他小時候穿的很多衣服都是姐姐退下來的花衣服,他不肯穿,母親就把衣服拿去重新染色以后再給他穿。元旦、國慶節人民大會堂有晚會,他去看節目時,經常在門口被工作人員攔下來,直到有人出來証明說這是習家的孩子,他才進了門。因為工作人員不相信習家的孩子會穿這樣的衣服。習近平同志說的這些家事,給了我們以深刻的教育。

採訪組:從1999年到2002年,您在省政府辦公廳為習近平同志服務3年多,這個時間不算短,您有哪些感觸?

潘征:我在省政府辦公廳與習近平同志的工作交集有3年多時間,能夠近距離接觸他,目睹他的工作,聆聽他的教誨,感悟他的精神。從大的方面說,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第一點,習近平同志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他在講話裡經常引經據典,古語和典故信手拈來,旁征博引,對中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的智慧有很深刻的理解,掌握運用得非常好。他視野開闊,不僅了解中國國情、中國文化,還走過世界上很多地方,對國外的情況也很了解,很注意吸收世界上最新的文明發展成果,能把古今中外融會貫通。他經常在講現在的事情時提到歷史上的經驗教訓,講到一些國內事情時會提到國外可以借鑒的好經驗、好做法。他當年講到福建的建設,就不時援引國外的一些例子,比如談生態建設時就說起國外的綠化怎麼做、如何建設“綠色屏障”、“城市之肺”等等,給我們以很大啟發。特別是,習近平同志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分析問題,又通過經常性的深入調研了解和掌握實際情況,尤其是基層的情況,因而他站得高、看得遠,提出的很多觀點和做法都極具前瞻性。比如擔任省長期間提出的“生態省建設”、“數字福建”等等,以及對政府自身建設提出的要求,包括服務型政府、有限政府、機關效能建設等等,都立足於把福建的經濟社會發展放在更高、更寬、更遠的時空維度去分析,從戰略高度提出創新的理念思路和政策措施,充分體現了他對國際國內大勢的清醒認識,對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對執政規律的科學把握。他還有很強的辯証思維能力,既深刻把握國內發展大局,又准確審視國際發展大勢﹔既注重抓經濟建設,又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既把握主要矛盾,又做到客觀全面﹔既關注當下,又放眼長遠﹔既看到成績,又認識不足等等,善於運用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善於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

第二點,習近平同志有真摯深厚的為民情懷。他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愛得很深,有“大愛”情懷。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發自肺腑、自然流露的,在各個時期、各個方面都體現出這種精神、這種情懷。在寧德工作期間,他推行“四下基層”制度,並身體力行、躬身示范。他曾三進地處偏僻、不通公路的壽寧縣下黨鄉訪貧問苦、現場解決問題,解決連家船民上岸等難題,令當地老百姓感念至今。2000年,他當選省長后第一次作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我們一定要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他親自領導扶貧開發工作,推動福州棚屋區改造,大力治理長汀水土流失、“餐桌污染”等等。這一項項工作,無不蘊含著他對人民深沉的愛。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目的在於教育和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牢記和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在這方面,習近平同志早就以始終如一的自覺行動為我們作出了最形象最直接最有力的榜樣示范。

第三點,習近平同志有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他在寧德提出“滴水穿石”“弱鳥先飛”“功成不必在我”,在福州提出“馬上就辦、真抓實干”。他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他對治理長汀水土流失提出“進則全勝、不進則退”。如此等等,都是要求我們實實在在,立足於干,而不是立足於說。他常說,我們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一定要體現在為人民服務的一件件具體事情中,體現在為老百姓辦事的過程中。到中央工作后,他仍保持著高頻次的深入調研,不辭辛勞,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這就是他求真務實精神最直接、最具體、最有力的體現。統攬全局、運籌帷幄、求真務實、執政為民,向來是習近平同志領導實踐的最鮮明風格。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先后工作過的地方和崗位很具有代表性,既有經濟特區、貧困山區,也有省會中心城市,還有省委省政府領導崗位。他遍訪八閩大地,熟悉福建的山山水水,與干部群眾結下了深厚感情。他在離開福建后的幾次講話中都講到對福建的深厚感情,一再說“福建是我的第二故鄉”。他在福建這塊熱土上傾注了大量心血,形成了許多創新理念,開創了許多生動實踐。完全可以說,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

習近平同志講原則,工作要求嚴格,同時又非常人性化,關心部下,待人包容,很有親和力。從人格角度看,我覺得他是非常完美的。他科學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為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鑰匙”。能夠有機會在習近平同志身邊工作過一段時間,我覺得特別榮幸、特別幸運,現在回想起來,許多往事歷歷在目,心裡暖洋洋的。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的領導實踐,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回顧他當年的一些思想觀點和實踐過程,對更好地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很有幫助。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除了關心身邊工作人員,也非常關心老同志。請您談談這方面情況。

潘征:習近平同志對老同志確實非常關心。在福建工作期間,他經常去看望老同志,有時候實在忙不過來,也會讓我們代他去看望。有一次,他讓我代他去看望福州市委老書記張繼中同志。張繼中同志很感動,跟我講,省長這麼忙還記得我?我說:“習省長專門交代讓我來看望您,向您表達問候,祝您身體健康!”我還代他看望過一位部隊的老同志熊兆仁將軍。我見到熊將軍,轉達了習省長的問候,熊將軍很感動。

我跟他一起去看望過的老同志就數不勝數了。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去慰問福州鼓山鎮的全國老勞模——鄭依姆老人。這位老人受過毛主席接見。當時他已經患了癌症,但看上去身體還可以。老人見到習省長很高興,他是個很豪爽的老人,把珍藏多年的家釀青紅酒倒在很大的碗裡,說:“習省長,你來看我,我很感動,敬省長!”習近平同志端起碗,毫不猶豫地“咕咚咕咚”地干了那一大碗酒。我也連忙跟著把自己那一大碗酒也喝了。這碗酒喝得我心裡熱乎乎的。

習近平同志非常關心我們這些部下。每年政府工作報告寫完以后,都會和我們一起吃個工作餐,有一次還讓我代表起草組發言。他從工作上、生活上都非常關心我們。多少年過去了,他一直還記得我們這些同志。

2014年11月,習近平同志回到福建視察,在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會后,大家很自覺地排隊,等待與他會面、握手。省領導和正廳級領導由時任省委書記尤權同志介紹,與會工作人員由我來介紹。我介紹的時候,習近平同志問我,還有“老人”在吧?他指的“老人”就是他主持福建省政府工作期間的一些工作人員。我說,很多同志都轉崗了,還有個別同志在這裡。習近平同志點點頭。這時,他看到隊列中站著福建電視台一個記者,馬上招呼道:“哎,小賴,你還在跑新聞啊?”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賴晗同志經常跟著他調研,做新聞。小賴沒想到,過了這麼多年,習近平同志還記得他,當時很激動,緊緊握著總書記的手,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后來,小賴打電話跟我說,那天晚上他整夜沒睡好,習近平同志離開福建這麼多年了,還叫得出他這樣一個普通記者的名字,他興奮啊。

時光如梭,習近平同志離開福建已近二十年了,但我還清晰地記得他離開福建的當天上午,專門抽時間到省政府辦公廳各個處室看望大家,與機關工作人員一一握手道別,辦公廳綜合處現在還挂著一張照片,是他離開之前跟處裡同志們的合影。

我本人對習近平同志有著很深厚的感情。2002年國慶節,我在外地休假,得知他要調往浙江,第一反應是舍不得,感情上很割舍不下,情不自禁地給他撥了電話,迫切表達這麼一種心情:感謝省長多年來的教育、培養,讓我深受教益,現在你要走,我很舍不得,多麼希望你能夠繼續為福建人民造福。當時情緒比較激動,一講就講了將近半個小時,話說多了。但他很耐心地聽,還不時地給予一些回應。那個時候,他馬上就要離開福建,手頭事情肯定多得很,卻還花了那麼多時間聽我說話,與我交流,這也說明他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尊重同志,關愛部下。通話要結束了,我依依不舍,他在電話那頭說:“來日方長!”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