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0日08:45 來源:經濟日報
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浙江省諸暨市創新新時代文明實踐,堅持從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制定村規民約、進行量化考核、推廣人文關懷等措施,淳民風、聚民心、匯民力,不僅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更使群眾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走出一條以群眾為主體、共建共享,可持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之路。
2018年5月,浙江省諸暨市被列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國試點﹔今年5月,諸暨又成為全國10個文明實踐“先行試驗區”之一。
試點怎麼試?先行區怎麼建?紹興市委常委、諸暨市委書記徐良平認為,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諸暨創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路徑,是用好“楓橋經驗”傳家寶,走好群眾路線陽關道,堅持從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出發,解決現實需求,升華思想境界,走出一條以群眾為主體、共建共享,有生命、可持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之路。
淳民風:移風易俗做減法
諸暨人肯干肯拼的基因,讓諸暨領風氣之先,成了全國知名的富裕之地。2013福布斯中國最富有的10個縣級市排行中,諸暨排名第二﹔2019年位列全國百強縣(市)第14位﹔目前注冊地在諸暨的A股上市公司達13家,居浙江省首位、全國第三位。
“財大氣粗”之后,當地一些百姓人情開支也隨之水漲船高,有時為了“面子”,甚至導致“因禮返貧”“因婚返貧”。
“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已經成為百姓的痛點、鄉風文明建設的堵點,有60%至70%的農戶大操大辦都是硬撐。”諸暨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孔羽說。
2018年,璜山鎮溪北村率先破題,提出移風易俗倡議,成立11人的紅白理事會,出台“小工回禮不發紅包”“香煙每包不超過20元”等村規民約,受到村民一致響應。以“溪北經驗”為基礎,諸暨市全面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國試點,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切入,向陳規陋習宣戰。
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怎麼說服村民?如何制定標准?
個性化立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制定紅白喜事操辦規章。東白湖鎮陳蔡村規定酒席隻用農家“土燒酒”﹔姚江鎮吳墅村規定“正酒”隻辦一餐﹔同山鎮吉水坑村規定過“小年”不大辦酒席﹔嶺北鎮規定喪事“不擇日”……
村民自治,組建主力軍做實群眾思想工作。各村吸收有威望的鄉賢、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組建鄉風文明理事會,發揮“連心橋”“老娘舅”作用,婚事提前介入,白事第一時間上門,甚至主動充當“服務員”“記賬員”。
防微杜漸,著眼源頭精准發力。組織農村廚師簽訂“菜單不超標、食材不浪費,嚴格遵守紅白理事會制度”的承諾書,全市490名農村廚師有80%簽訂了承諾書。推廣酒店“平價菜單”,成立公益婚慶車隊、簡婚志願者聯盟。
考核量化,將移風易俗“軟指標”納入管理“硬指標”。姚江鎮孫郭村把移風易俗納入“紅心書”積分制,每季度評比一次,年度排名前5名優先享受宅基地、失土農民保險等指標。陶朱街道把移風易俗列入“紅黑榜”,與入伍入黨政審、集體收入分配等挂鉤。
一把移風易俗“金鑰匙”,打開鄉風文明、百姓減負“兩把鎖”。如今,諸暨已實現全市503個村(居)移風易俗全覆蓋,平均每場酒席節省5萬余元,全年為百姓減負10億元。
聚民心:人文關懷做加法
辦事不鋪張,節省下來的款項用到哪裡?由村民自願捐給村級關愛基金,用於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獎勵先進。
阮市鎮一位老人主動簡辦80歲壽宴,把2萬元做壽錢和平時省吃儉用的3萬元積蓄捐給村關愛基金﹔直埠鎮紫草塢村成立“小布衫”關愛基金,同時在村內設立愛心浴室、愛心路燈、愛心交換屋﹔五泄鎮西皇村以關愛基金建設為紐帶,引導鄉賢認領共建區、共建項目,直接參與村庄整治、項目招引、矛盾調處。
通過黨員干部帶頭捐、鄉賢愛心捐、企業慈善捐、村民互助捐,移風易俗農戶自願捐等多種形式,諸暨廣匯民間資本,建立村級關愛基金。而鄉風文明理事會則對基金籌集、管理、使用進行嚴格監督把關,實現民管民用、陽光運行,確保將每一分善款用在群眾急難處。
關愛基金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截至目前,諸暨476個村已建立了關愛基金,規模達5100余萬元,累計使用1300余萬元,受惠群眾3.6萬余人。
7月1日,次塢鎮的公益“五姐妹”買來牛奶、糕點等,上門慰問轄區內6名90歲以上的老黨員,並為他們免費理發、剪指甲。
“五姐妹”由5位平均年齡54歲的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員自發成立,她們自學磨剪刀、戧菜刀、理發、修腳等技能,利用周末時間服務村民,至今已累計服務群眾2000余人次。
近兩年,像“五姐妹”這樣的志願者聯盟陸續出現。諸暨全市23.8萬名志願者組成20支志願服務總隊,制定了包含256項2455場次的實踐“大菜單”,服務范圍涵蓋宣傳、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部門資源,以村級“點單”、中心“派單”、總隊“接單”的方式開展精准服務。
在城市,“小飛象夏令營”“三點半課堂”等項目、團隊不斷涌現﹔在鄉鎮,“手拉手”“向日葵”“同心圓”等7個便民志願者聯盟“組團發展”﹔在村裡,鄰裡糾紛調解隊、民間文藝演出隊、鄉風文明理事會、鄰裡互助促進會、鄉賢議事參事會“兩隊三會”成為老百姓身邊的“服務員”。
“群眾在收獲溫暖中提升了對黨員干部的信任感、親切感,對村集體的認同感、歸屬感,越來越多的受益村民想要反哺村庄建設。”王孔羽說。
匯民力:“楓橋經驗”做乘法
“楓橋經驗”是諸暨的金名片。上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如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讓“楓橋經驗”綻放出獨特的光彩。
“原來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大道理,都蘊含在我們身邊的事例當中。”
“一直覺得《政府工作報告》離我很遠,現在看起來跟我息息相關。”
……
當一條條留言出現在直播評論區的時候,諸暨市委黨校老師田胡杰沒有想到,他的一期關於兩會精神解讀的直播宣講,讓他也當了一次“網紅”。近一個小時的直播,有近13萬的點擊量和6000多條網友的互動留言。
在諸暨,這樣的網絡直播節目每周都會舉行一場。它還有一個頗具深意的名字——“1963法潤”直播。
“1963”是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的年份,“法潤”二字取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法安天下、德潤人心”這句話。截至目前,“1963法潤”平台共播出節目100期,吸引網友1361萬余人次觀看,收到評論近46萬條。
王孔羽告訴記者,“1963法潤”直播平台的構建,秉承“網上楓橋經驗”的創新做法,扎根基層,面向一線,每周推出一期節目,以普法故事解讀法律法規,以民生事項解決群眾訴求。
一大批民警、法官、律師、教師、志願者走進直播間,實時回應民生關切,傳遞網絡正能量。目前每期直播節目收看人數穩定在“10萬+”,評論留言也在3000條以上。參與直播的單位涵蓋市場監管、教體、人社、稅務等諸多部門,節目內容也從法律知識拓寬到文明實踐、雲端參觀、心理健康、疫情防控等各個方面。
“現在,每個星期打開手機看一下直播已經變成習慣了,有些覺得有用的內容我還會分享到朋友圈。”諸暨市民方知禮說。
直播平台秉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做法,一方面邀請社會認可度高的專家、學者,把知名“網紅”請進來,另一方面也著眼基層一線的本土草根主播,讓本土“網紅”成長起來,提升直播平台“引關圈粉”能力。
諸暨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庄園目前已經是本地一名小有名氣的“網紅”,作為一名“90后”的青年志願者,庄園受邀在去年10月17日到諸暨市姚江鎮直埠初中與全校師生和全市網友進行了一場名為“文明實踐 美好暨陽——一位志願者的勵志故事”為主題的直播宣講,分享她從參軍入伍到投身公益的個人經歷,引起了網友的廣泛共鳴。
網友們的認可讓庄園有了新的思考,她開始用短視頻在網上分享有趣的下鄉經歷,幫農戶直播“帶貨”。一句“哈嘍,今天我們又下鄉了!”更是成了這位本土“網紅”的專屬IP。
和庄園一樣,越來越多的草根名嘴走進“1963法潤”直播間。主播們還走進鄉村文明實踐中心、農村文化禮堂、學校、企業、社區,與現場觀眾面對面交流拉近距離,帶網友“雲參觀”提升體驗度,100期直播中有40期走進基層,讓線上互動和線下體驗有了完美融合。
(記者 黃 平 通訊員 俞 燕 徐燕飛)
相關專題 |
·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