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向著文藝的星辰大海——文藝界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賀信精神一周年記

2020年07月16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向著文藝的星辰大海

總有一些時刻,穿越時間煙塵依然熠熠生輝。

2019年7月,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寄語中國文聯、中國作協——

團結帶領廣大文藝工作者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努力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民族的優秀作品。

墨香氤氳,紙短情長。

字裡行間,飽含著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尊重和信賴,貫穿著對新時代文藝事業的要求和期待。

一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牢記囑托,志存高遠,一次次重新出發,又一次次滿載而歸。

如何從“高原”邁向“高峰”?怎樣創作無愧於新時代的文藝作品?中國文藝工作者在潛心創作中回答時代之問。

以文藝初心為燈,向靈魂深處書寫

2019年7月16日,人民大會堂,黃豆豆心裡沉甸甸的。現場聆聽總書記的賀信,興奮、喜悅、激動,但更多的是迫切。他坦言:“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充滿期待,我們定不能辜負期望。”

怎麼辦?如何干?

3天后,他就走進排練廳,開始排練《舞出中國風》。一遍遍精雕細琢,一次次夜以繼日,黃豆豆把全部熱情都投入創作中。

19天后,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舞出中國風》公演。黃豆豆站在舞台上,燈光、音樂、鮮花,掌聲縈繞。這一刻,幸福和激動都幻化為美麗的音符,在他的足尖跳躍滑動。

循著賀信精神的指引,廣大文藝工作者向著文藝的星辰大海,向著時代和人民,揚帆遠航,破浪前行。365個日日夜夜的發展和奮進,中國文藝迎風生長、開花結果。

這一年,文藝工作者潛心創作,精品力作不斷涌現。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公布,締造了2019年中國文學的高光時刻。電影《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托舉起2019年國慶檔票房奇跡。話劇《林則徐》、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沂蒙山》等,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這一年,文藝工作者緊跟時代,主旋律不斷唱響。電影《決勝時刻》、電視劇《可愛的中國》、小說《新世界》《交響樂》等,濃墨重彩獻禮共和國70歲生日﹔《致敬英雄——2020抗疫報告文學集》《戰“疫”中國:全國美術作品選》等圖書,匯聚眾志成城抗疫的精神力量﹔電視劇《花繁葉茂》、報告文學《百裡洲紀事》等,展現脫貧攻堅的偉大歷史進程。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民族、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

王蒙最近又有一件“喜事兒”——他的長篇小說《笑的風》出版了。86歲的“高齡少年”再出征,成為文藝界的一樁美談。

小說“豎跨”六十年,橫掃大半球,借助普通人的命運,展現中國建設、改革、發展過程中的風雲變幻。文學評論家孟繁華稱《笑的風》,“寫的是時代之風,是作家心靈自由之風”。

“寫不出大時間、大空間、大變化的小說,怎麼對得起師友讀者?怎麼對得起吾國吾民、此時此代?”王蒙不懈地創作,不懈地追求經典,成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奮進的縮影。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他獲得“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以文藝初心為燈,向靈魂深處書寫。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把創作當成中心任務,把創作精品當成畢生追求,把對時代的感知、祖國的禮贊、人民的熱愛全部裝進作品。

把滾燙的心放進與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這幾日,文藝界在為李迪的去世而惋惜哀悼。

李迪何許人也?一名扎根人民的作家。從公安一線到邊地加油站,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到湘西苗寨,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他創作的《加油站的故事》《永和人家的故事》等,成為時代的真實記錄。

是作家,更是戰士。2019年11月,69歲的李迪響應中國作協號召,再次出征,前往湖南省十八洞村蹲點採訪創作。翻山越嶺,穿溝過寨,李迪的足跡踏遍這裡的土地。

回到北京,李迪承受巨大病痛,堅持寫作《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最后六個故事,他已無力坐在桌前,是躺在床上,對著手機那邊的速記員口述的。手術之前,他還簽發了圖書出版前的最后改樣。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撰文緬懷說:“他真是一團火,躍動著,燃燒著,給這個世界送來熱量和溫暖。”

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就是要把全部生命投入到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把滾燙的心放進與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2020年年初,武漢封城,山河靜默。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城市和鄉村都按下了暫停鍵。

“去!”面對中國作協的委派,李春雷一口答應。“作為一名紀實作家,如何記錄和見証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隻有那裡,才是最佳位置。”而彼時,武漢“硝煙”彌漫,前路未知。

以筆為槍,逆行出征。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在生死交織的ICU病房,在1400多萬武漢人的生活現場,李春雷早出晚歸,穿梭其間,聽著、記著,採訪著、創作著。

35天,18篇報告文學,李春雷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全部傾注筆端。那些戰斗者、奉獻者、奔波者和建設者,那些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人們,成了報告文學的主角。他們正是創造歷史的力量,他們就是偉大的人民。李春雷感言:“武漢之行對我的人生來說是一次大的開闊,這種經歷是在任何書本上都讀不到的。”

武漢,9秒,66天。一部視頻短片,勾勒出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的逆行足跡。疫情期間,他帶領攝影小分隊,屢次出入重症病區,為4.2萬余名醫務工作者拍下肖像。“4.2萬余張照片,4.2萬余次感動。66天的武漢之行,沒有虛度。”在李舸的眼中,所有參加抗疫的醫務工作者都是“俠之大者”,是人民英雄。

一部文藝作品,就是一團火光,一次馳援,一聲問候。不僅僅是李春雷、李舸,還有許許多多文藝工作者家在湖北,在廣東、上海、北京,在全國各地,自覺投身於抗疫斗爭,記錄和傳播這場戰疫中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故事。

蘇聯作家肖洛霍夫說:“藝術具有影響人的智慧和心靈的強大力量。我想,那種把這一力量運用於創造人們靈魂中的美和造福於人類的人,才有權稱為藝術家。”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是人民的文藝,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民在哪裡,文藝的觸角就在哪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紛紛從線下走到線上,從劇場走向雲端,在新媒體平台上創作作品,為愛發聲。

2月2日,文藝界抗疫主題MV《堅信愛會贏》首發,成龍、吳京、王力宏、佟麗婭等演藝人員共同謳歌真情,唱響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時代強音。

3月5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迎來一場特殊演出。中國文聯和湖北省文聯的藝術家化身輕騎兵,通過網絡直播,為醫護人員和病人送去溫暖和祝福。“方艙醫院直播”,覆蓋武漢13家方艙醫院,成為抗疫戰場上的一抹暖色。

和人民一道前進,這是幾代中國作家藝術家的精神和道路,正成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根本信念。

2019年,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參與“到人民中去”“送歡樂下基層”活動,赴新疆克拉瑪依、廣西百色、四川涼山等20多個地區開展慰問演出。“我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活動,面對面直接服務基層群眾10萬余人,把豐富的精神大餐送到百姓身邊。中國作協首次開展“深扎”表彰工作,劉慶邦、關仁山、趙德發、彭學軍等44位作家獲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先進個人稱號。

在細致鋪陳中雕刻民族奮進的靈魂

杜甫出圈了!

2020年春,英國BBC拍攝的一部中國紀錄片走紅海外,主角正是中國“詩聖”杜甫。透過紀錄片,人們重新認識了詩人杜甫,見識了唐代的優雅文明,更解讀到了中國文化的闊達包容。

中國是一部大書,文化一脈相承,精神一以貫之。紀錄片的走紅帶來深刻啟示:古老中國的深刻變化和14億中國人民極為豐富的生產生活,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極為肥沃的土壤。正如紀錄片導演邁克爾·伍德所說:“在當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離我們遠去,但尋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國當代找到古中國文化的價值。”

2019年12月,北京。時隔21年的全國詩歌座談會再次召開。

面對波瀾壯闊的新時代,詩歌創作如何與時俱進?詩人們共同提到一個關鍵詞:中國精神。

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民族復興的能力和故事。廣闊的天地和無盡的可能正在詩人面前敞開。

萬方樂奏有於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向著詩歌的人民性、向著詩歌的時代感、向著詩歌的世界化,詩人們重新踏上新征程。或以真實筆觸記錄新時代中國的嶄新氣象,或從細微處探尋時代發展中的步履與足音,一部部作品猶如一支支畫筆,在細致鋪陳中雕刻出民族奮進的靈魂。

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精神,文藝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創作天高地闊。

這是一份令人興奮的成績單。6月15日,具有“動畫界奧斯卡”之稱的法國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線上開幕,中國9部作品入圍,中國元素再次驚艷世界。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紀錄片《武漢戰疫記》、網劇《三叉戟》等作品走紅海外,向世界展示一個奮進的中國。網絡文學依然是走出去的生力軍,2019年僅閱文、掌閱等幾家主要文學網站,對外授權作品有3000多部,上線翻譯作品近千部。

2020年,時間過半,脫貧攻堅的決勝時刻越來越近。

文藝不能缺席。中國文聯選派20余位知名詞曲作家深入到12個國家級貧困縣採風創作。中國作協組織開展“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選派25位作家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創作一批反映脫貧攻堅偉大歷史進程的文學作品。

背上行囊,帶上紙筆,作家王鬆一走就是數千裡。從崇山峻嶺到革命遺址,從田間地頭到農家小院,王鬆深入鄉村的褶皺腠理,尋訪贛南脫貧攻堅的密碼。

在行走中,更懂得脫貧的分量。王鬆感慨說,每個村庄的內部都在發生著“聚變”和“裂變”。這種變化主要來自人的內心。表面雖不動聲色,但產生的溫度卻很熾熱。這個溫度,就是對擺脫貧窮、走出貧困的熱望。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文學大有可為。

最是一年春好處,姹紫嫣紅競芳菲。

這是一個需要史詩而且一定能夠產生史詩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大家而且一定能夠產生大家的時代。

頭頂群星閃耀的文化星空,腳踩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中國文藝正乘風破浪,闊步邁向氣象萬千、群峰聳峙的壯麗境界。

(本報記者 劉江偉 郭超)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