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聚焦“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上)】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干部擔當”——接力攻堅,一任接著一任干

2020年07月14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接力攻堅,一任接著一任干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新鎮建設全景。新華社發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原隆村原隆小學,老師在用電子屏給一年級的孩子們上課。新華社發

寧夏隆德縣就業困難人員在由閩寧協作共建的手工藝制作中心內創作產品。光明圖片

編者按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要戰略決策,承載著總書記的殷切囑托。24年來,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職干部接續奮斗,2000余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院士專家、西部計劃志願者遠赴西海固,與當地人民一起洒下汗水、種下希望,矢志不渝戰貧困、圓夢想。

近日,中宣部授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時代楷模”稱號。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光明智庫特聚焦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推出系列報道。上篇,讓我們走近閩寧協作中的援寧干部群體,聽四位老中青代表講述他們真情奉獻、矢志不渝的動人故事,並請專家分析點評。

堅守初心——20多年攜手奮斗,收獲滿滿的幸福

講述人: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辦公室原主任 林月嬋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福建開始了對寧夏的對口幫扶。習近平同志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他親自擔任領導小組組長,正是他親自調研、科學謀劃、全力推動,傾注大量智慧和心血,才讓幫扶工作實現高起點、高標准、高效率,創造了東西部對口協作的“閩寧模式”。

1997年3月,我第一次帶領考察組踏上西海固的土地。盡管此前早已聽說這裡“苦瘠甲天下”,但眼前的一切,還是深深觸動了我:沒有教室,老師在沙地上用樹枝教寫字﹔為了賣出自家種的土豆,衣衫破舊的農民冒著寒風,深夜便開始在加工廠門前排起長隊……

西海固的貧窮讓我震撼,也讓我下定決心:要扶貧,必須首先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

從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工作期間,我先后40多次赴寧,每次一下飛機就直奔山區,走村串戶調研摸底,檢查項目實施情況,給在那裡工作的福建援寧干部打氣鼓勁,協調解決困難。我們提交給福建省委省政府的一手資料,成為“井窖工程”“坡改梯”“移民吊庄建設”“希望小學”“吸納寧夏勞務人員”等百余個項目的重要決策依據。

扶貧協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靠單打獨斗,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拳頭,打出去才有勁。閩寧兩省區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接續推動。在寧夏調研時,給我們開車的司機說自己曾給福建老板開過車,我就請他幫忙聯系這些福建企業家,結果他一口氣請來了40多位閩商。我覺得這是一支很重要的幫扶力量,便組織閩商們成立了福建寧夏企業家扶貧協會,並請寧夏的一名退休干部來當秘書長,專門協調解決企業家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后來,又有來自福建的志願者領隊找到我,希望參與閩寧協作幫扶,我熱情歡迎並很快做好這項工作。此后,我們還協調福建教育、衛生、民政等各個部門一道加入閩寧協作幫扶,形成了全省共同參與的格局。

青年是脫貧致富主力軍,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尤為重要。調研時,我看到一些當地青年在家致富無門,就鼓勵他們走出大山,去福建務工就業。當時很多年輕人覺得“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我們就挨家挨戶去動員,同時還牽線福建企業,為他們一個個找好工作、談好待遇、安排好生活,徹底打消他們的顧慮。1998年下半年,西海固93名青年告別家鄉,踏上了赴福建務工之路,成為當地第一批走出大山的年輕人。兩年后,我們組織這批年輕人回到故鄉現身說法,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寧夏勞務大軍進入福建,幫助當地許多家庭脫貧奔小康。

光陰荏苒,閩寧協作已經走過了24個年頭。在閩寧協作過程中,寧夏方面對困難群眾的幫扶起主導作用,福建援寧干部協助他們完成相關工作。每次下鄉,我們都是與寧夏干部一起去了解情況,一起探討幫扶方案。正因為雙方親密合作、形成合力,幫扶解困才取得了積極成效。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聽到總書記重要講話中充分肯定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取得的成績,我心裡無比激動。之后,我應邀參加閩寧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協作第20次聯席會議,並領到了“感動寧夏·2015年度人物”特別獎的獎杯和証書。個人的小小努力,融入閩寧兩地干部群眾共奮斗的時代潮流中,讓我體會到滿滿的幸福感。

接力傳承——把福建援寧干部這塊牌子擦得更閃亮

講述人:福建省婦聯副主席、福建省第十批援寧工作隊領隊 陸菁

2016年11月11日,我帶領福建省第十批援寧工作隊21名隊員接過了閩寧協作的接力棒。2019年1月28日,第十批援寧工作隊挂職期滿。808個日日夜夜,我們幫助5.36萬名寧夏貧困戶脫貧,書寫了新時代閩寧協作新答卷。

“武夷六盤同脈搏,八閩塞上心相連。”鐵打的閩寧協作,流水的挂職干部,更迭的是身影與面孔,不變的是責任和情懷。前九批援寧挂職干部為我們樹立了好榜樣,留下了滴水穿石的奮斗精神、敢拼會贏的優良作風,兩地人民結下了深情厚誼。作為接棒人,我們一任接著一任干,矢志不渝地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的閩寧協作事業踐行好、傳承好。

我們把奮斗的熱情播撒在六盤山下、黃河岸邊,結出累累碩果:招商引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之一的融僑集團,建設固原市單體投資最大的農業項目——“融僑(豐霖)肉牛生態產業園”﹔扶持建設100個村級扶貧車間,吸納3900多名當地群眾就業。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寧夏考察時來到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高度肯定村級扶貧車間“很有意義”﹔把生態扶貧列入閩寧協作重點,引入福建生態建設經驗,實施“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范工程﹔探索“三四五”模式,建設閩寧示范村110個,2萬多名貧困群眾受益﹔在固原開展“善行六盤”系列扶貧濟困活動,惠及貧困群眾13萬多人。

我把寧夏群眾當成親人。因為交通不發達,在固原出行十分不便,我非常著急,多次奔走,積極與廈門航空公司、民航西北管理局、西部機場集團溝通協調。2017年10月30日,廈航MF8263航班抵達六盤山機場,標志著福建與固原兩地的空中通道全新開通。目前,航班已累計運送旅客近10萬人,客座率逐年攀升。

“萬裡歸來顏愈少,此心安處是吾鄉。”雖然固原干燥、高海拔的氣候和環境讓剛到黃土高原的我吃了很多苦頭,失眠、頭疼、血壓升高等身體不適和飲食的不習慣整整困擾了我兩年多,但我從沒有想過后退一步,始終堅守在西海固脫貧攻堅主戰場,力爭把福建援寧干部這塊牌子擦得更閃亮。

寧夏是我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日前,我帶著一批女企業家重返固原。閩寧兩省區婦聯、女企業家等簽署了一系列新的合作協議。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我都會牢記總書記囑托,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助力閩寧扶貧協作,為寧夏打贏脫貧攻堅戰奉獻自己的力量。

躬身為橋——架起經貿合作、人員往來、觀念互通的橋梁

講述人: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寧工作隊領隊,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長 黃水木

在寧夏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我作為第十一批福建援寧工作隊領隊,和隊員們一起接過了援寧工作的接力棒。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閩寧協作聯席會議精神,從資金、項目、產業、就業、人才等方面精准發力,深入推進閩寧扶貧協作。

剛到寧夏時正值寒冬,也是農閑時節,我顧不上飲食、氣候等方面的種種不適應,用了十幾天時間,到對口幫扶的9縣1鎮走訪調研。干部群眾對如期脫貧充滿信心,但同時也擔憂:如何在產業上持續“造血”,實現穩定脫貧?2019年元旦開始,我陸續走訪寧夏福建總商會,泉州、南安等商會及一些會員企業,同企業家座談怎麼深入開展閩寧產業合作。得知寧夏有5600多家閩籍企業、商戶,8萬多名閩商,我非常興奮。我想,如果把這些懂經濟、有能力的企業家們團結起來,搭好合作平台,一定能為閩寧協作注入更大動力。

我還走訪了國家開發銀行等銀行機構,推動閩寧企業、銀行面對面洽談合作,解決企業融資難等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我們決定開展“百場千企進寧夏”產業扶貧活動。一年多來,此類活動已舉辦了73場,先后邀請企業家到寧夏考察投資900多人次,實際到位資金72.6億元,還新建了2個扶貧產業園。同時,推動福建在寧企業新增投資項目59個,投資額37.7億元。

西吉縣吉強鎮水岔村是我的扶貧聯系點。以前的水岔村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村裡的精壯勞動力外出務工,耕地撂荒,一片蕭條。走訪農戶后,我們決定援建一個以生產花燈為主的扶貧車間。去年8月8日,扶貧車間正式啟動,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30多人,月工資最高能拿到4000元。如今,各類扶貧車間已在寧夏遍地開花。我們想方設法增強閩寧扶貧產業園、扶貧龍頭企業、扶貧車間的帶動能力,幫助70家企業援建184個扶貧車間,吸納3169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同時,在消費扶貧上下功夫,累計實現銷售額16.32億元,帶動2.74萬名貧困人口增收。

我們還建立部門聯絡員制度和項目落實推進機制,協調組織福建1384人次到寧夏開展交流幫扶,並積極動員企業、社會組織與貧困村開展結對幫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工作隊隊員積極聯絡海內外渠道,組織捐款、籌措物資,讓扶貧車間及時復工復產,減輕了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是對我們的最大激勵。每次翻閱20多年來關於閩寧協作的圖冊、資料,我都對一代一代援寧人滿懷敬意。立足當下,我們願躬身為橋,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讓閩寧協作之路走得更寬更遠。

智志雙扶——兜底保障對象變成產業脫貧一員

講述人:福建省第十批、第十一批援寧干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委常委、政府黨組成員、副縣長 樊學雙

2016年年底,我作為援寧工作隊隊員從福州省閩侯縣來到固原市隆德縣。經過調研,我把工作重心放在對貧困殘疾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大病患者等特殊困難群體的幫扶上,但如何打開新局面,卻讓我一籌莫展。

建檔立卡貧困戶辛寶同一家“一戶多殘”,他和父親都是高位截癱,全靠50多歲的母親照顧。父子倆治病欠下近30萬元外債。除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殘疾補貼,一年1000多元的土地流轉金是全家唯一的收入。第一次見到他時,正值青春年華的辛寶同幾近木訥,眼神黯淡。而在隆德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重度殘疾人有2000多人,如何幫助這個群體增收脫貧,我一直在思考。

經過不斷摸索,我們創新形成“托養+扶貧車間+電商合作社”模式,統籌貧困重度殘疾人的托養與脫貧,幫助他們自力更生。

一開始動員殘疾人參股合作社時,幾乎沒人願意。他們說,很多健全人創業都失敗了,殘疾人創業壓根就不可能成功。大家有顧慮,我們就邊干邊動員。創業知識和技能教一遍學不會,那就教10遍﹔產品品類太單一,我們就到一家家工廠考察比較,有時為了找到一種質優價廉的產品,要比較十幾個廠家。

最初,我們創立的扶貧助殘品牌市場認可度不高,我就背著六盤優糧馬鈴薯方便粉絲、隆隆薯沙棘汁等樣品到全國各地推介推銷。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電商合作社的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利潤500多萬元,今年為2390名貧困重度殘疾人分紅186萬元,使他們由社會保障兜底對象,變為產業脫貧的一員。

辛寶同一家進入托養創業中心后,吃住有了保障,母親照顧父親的同時在扶貧車間干活,辛寶同成長為電商合作社創業致富帶頭人。過去一年,母子倆收入近13萬元,主動申請放棄了一家三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被評為寧夏自強模范。

我們還建設閩寧扶貧車間40多個,幫助1000多名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採取夏令營、公益興趣班、鄉村媽媽愛心驛站等多種舉措關愛留守兒童,受益4000多人次。

即使是特殊困難群體,也可以重新開啟人生!這讓我們對未來的幫扶工作更加充滿信心。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高建進、王建宏、王斯敏、張勝)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