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

記者手記:一起來做稻田的守望者

2020年07月22日13: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起來做稻田的守望者

姚奕

出差結束,提著行李走進家門,媽媽吃驚地看著我:“晒得這麼黑!”

不僅是我,“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赴吉林省團隊的所有人,都比一周前黑了至少1個“色號”。短短6天的田間地頭走訪,不僅膚色上接近了採訪對象,精神世界也與農民、農村、農業有了更深切的親近感。

出發之前,帶隊領導定了規矩:不在會議室聽介紹,所有調研採訪都到一線、下基層。到了吉林,我們跟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的專家會師。這也是此行與一般採訪的不同——要進行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成就報道,同時也要努力揭示現象背后的“本質”。要反映經驗、路徑、模式,也希望帶來一些思考。於是,我們跟專家一起去聽去看去感受,一路討論、思考、研究。這讓此次調研豐滿起來,也有了更多的深度。

我們看到了農民生活可喜的變化,比如和龍市光東村旱廁已全部改成了室內衛生間,跟城市沒區別。團隊中一位年輕的記者曾經到過東北農村同學家中做客。回憶起冬天去旱廁的經歷,印象頗深。看到光東村完成了廁所革命,他說:“想到同學一家將來也能用上抽水馬桶,我真為他感到高興。”

我們看到了發展產業在農村扶貧工作中發揮的作用。想多賺錢,不能隻滿足於傳統的種地、養殖。大米要初加工,也要考慮深加工﹔除了種植桑黃,把它加工成直接可沖飲的切片獲利更高﹔木耳可以做成開袋即食的零食,從而延伸產業鏈。此外,光伏扶貧、旅游扶貧等與二、三產業融合的扶貧形式,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我們也感受到,實現農業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裡的農產品品牌眾多,但銷售是短板,想打出全國影響力還需要不懈努力。另外農業發展還面臨周期長、受自然條件影響大、融資不容易等很多難題,需要破解。

調研採訪的時間越久,越感覺農業是篇大文章。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調研時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作為媒體人,我們也很想為當地發展做出一些努力。一路上,我們記下很多農民創業者和企業負責人的聯系方式,希望通過我們的報道、通過人民網“人民優選”等平台,協助他們打開思路、擴寬渠道。

回想起此次調研採訪,很多場景讓我們難忘。在看到光伏發電板的時候,同事用一句古詩“甲光向日金鱗開”來形容,比喻它們像守城將士一樣,甲冑閃閃發亮地守衛著周邊的稻田。這讓我覺得很形象。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守護好我們的稻田,端牢國人的飯碗,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期待讀者通過我們的報道,更多地關注農業、農村、農民,更多地參與到助農行動中!

 

用鏡頭記錄脫貧攻堅的真實碩果

王天樂

“再等我會兒,我馬上拍完!”這是我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採訪時,跟同事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作為攝影、攝像記者,這裡美麗的畫面讓人感覺永遠拍不完。

這是我第一次到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採訪拍攝。首站就到了和龍市。7月的和龍,一望無際的稻田,郁郁蔥蔥。來和龍市這幾天,每到一個採訪點都會飄起淅淅瀝瀝的太陽雨,耐心等上一會兒,往往就雲開霧散。經過雨水的洗禮,山朗潤起來了,稻田迎風搖曳,到處生機盎然。少許構圖,輕按快門,就能拍出一張完美的圖片。

在光東村採訪的時候,返鄉創業青年金君告訴我們,他回鄉創業建立的大米品牌,通過實體店、電商渠道等進行銷售,很受歡迎。臨近採訪結束他想請我幫個忙。想讓我用無人機幫他在稻田裡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因為他每年都會在稻田裡“寫字”——把紫稻種在水稻之間拼成漢字。今年寫的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以此來表達心中對祖國的祝願。

俯瞰光東村共享稻田。 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光東村村民朱金淑接受採訪。 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出發前,同行的記者曾給我講,延邊的朝鮮族聚居村以干淨整潔著稱。來到和龍市金達萊村,果然感到這裡的小院清爽干淨、極具民族特色。用航拍器在空中拍攝可以看到,一排排民俗小院整齊地分布,配上村后的綠水青山,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據介紹,金達萊村的朝鮮族民俗特色房有120余座,村裡的經濟增長方式也已由傳統單一農業種植轉型為以民俗旅游、田園觀光、農家旅館相融合的復合型發展方式。村民年均收入達到2.3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20萬元。

金達萊村村貌。 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俯瞰金達萊村村。 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這次採訪,我們走出了辦公室、走出了城市,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深入田間地頭。我們用親身體驗和真實所見、所聞,創作出帶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用鏡頭記錄農村的變化、農民的笑容。脫貧攻堅承載初心,小康之路永遠屬於人民。

 

閑地不荒 流轉生金

梁秋坪

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調研的幾日裡,聽到最多的致貧原因是因病因殘致貧。

細細回想當時的採訪過程,偌大的村子裡,青壯年和淘氣孩童的身影難得一見,年逾花甲的空巢老人隨處可遇。“兒子、女兒現在搬到城裡了”“孩子在外打工,逢年過節才回村”,問起老人們,回答常常如是。

隨著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持續完善,“病有所醫”已有很大改觀,但是如何讓“空心村”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進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還是個問題。

通過實地走訪,我們發現依靠產業拉動,不少地方在根治“空心村”貧困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而這裡面有一味不可或缺的“藥引子”——土地流轉。

無論是光東村覆蓋面積逾100公頃的“共享稻田”、還是南溝村流轉35公頃土地打造的桑黃生產種植基地,亦或汪清縣佔地面積逾450公頃的光伏產業園區,無一不在力証“土地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

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產業,光東村的朝鮮族阿媽朱今淑不必再干種地這樣的重體力活,也能得到7000元土地流轉費﹔桑黃生產種植基地的徐明福老人,無需因老伴兒生病長年吃藥而發愁﹔汪清縣大北溝村的郎大叔收入翻了三番,日子越過越富足……

貧困縣的脫貧之路,離不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空心村的振興之路,更需“天工人巧日爭新”的氣魄。對於經濟基礎薄弱、產業鏈相對不成熟、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的貧困村來說,不妨換換思路,用好“藥引子”,療愈“空心化”,引回“金鳳凰”。也許彼時,鄉村人氣才能聚起來。

 

“小”產業也能撬動“大”扶貧

 李洋

車輛行駛在吉林東部的山區小路上,望著窗外的長白林海,我不斷地思考。曾經以為在一切變得十分便捷的今天,干事創業應該不難。但幾天來在山區採訪的所見所聞,又讓我感覺山裡人想干成點事業好像還是沒那麼容易。這裡的困難群眾將如何保証脫貧之后不返貧?又將如何步入小康之路?

通過一整天的採訪,山間裡一眼望不到頭的木耳農場、桑黃基地給出了我想要的答案。原來大山裡脫貧的“金鑰匙”,仍然藏在這綠水青山之中 。

優質的水源、清新的空氣、適宜的溫差、相對成熟的技術,加上吉林東部山區豐富的資源,成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主導產業的天然優勢。

隻要肯動腦、有決心、想辦法,小小的食用菌也能被人們“玩”出花樣。比如,傳統的黑木耳已不僅僅滿足於簡單的泡發食用,通過技術手段,木耳的衍生產品已經擴展到減肥充飢的代餐、多種口味的即食零食、菌菇罐頭、再到用於加工有機肥料的廢棄菌包收購,每項產品的再次細分,都能為困難群眾帶來一次新的致富機會。

脫貧路上,不僅要有向天向地要產業的氣魄,還要有用“小產業”去撬動“大扶貧”的智慧。

 

將青春寫在白山黑水間

任佳暉

在7月7日的調研採訪中,記者印象最深的是一群年輕人。

專業——王世明是和龍市八家子鎮黨委副書記,出生於1989年。當我們問起鎮上的產業時,他如數家珍:去年,八家子的桑黃產業收益52萬元,全部用於貧困戶分紅,今年預計實現收益可達150萬元。他還打算以創建“桑黃康養”特色小鎮為契機,持續為農民增收。

盡責——金浩是和龍市南坪鎮柳洞村書記,也是一位“85后”。柳洞村現址是易地扶貧搬遷落成的新村,金浩對村裡52戶貧困戶的情況了如指掌,他在這已經是工作的第五個年頭。我們走訪了村裡一位大娘,問起多久見村書記一次時,大娘笑著說:“他每天都來。”

忠誠——在今天的調研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一位“00后”解放軍戰士,今年20歲,家在南方,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吉林戍邊。問起將來的打算,他說想成為士官,這樣就能為祖國多站幾年崗了。

“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聚焦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在探訪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貧困戶脫貧后的幸福生活,也看到了白山黑水之間活躍著的年輕身影。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隻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花開有期 精神永駐

任佳暉

當前,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進入沖刺階段,“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吉林,開啟調研採訪。

7月6日,調研報道組來到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

初到和龍,就看到路邊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靜靜佇立在公路旁,青山掩映,默默訴說著這片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20分鐘的車程裡,經過了三座這樣的紀念碑。

和龍所在的延邊州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路邊的紀念碑便是証明。在短短的時間裡看到這麼多紀念碑既讓人震撼,也讓人動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在今天的探訪中,我們領略到了老區人民身上自強不息、樂觀昂揚的精神——

“85后”駐村第一書記在田間地頭奔忙,皮膚晒得黝黑﹔從日本留學回來返鄉創業的青年正致力於打造大米品牌,對未來的事業充滿信心﹔鄉村旅游民宿的負責人說紅色旅游大有可為,言語間滿滿自豪……

詩人賀敬之訪問延邊時,曾寫下名句:“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金達萊的花期隻有4、5個月,但先烈們留下的革命精神在這片土地上早已生根發芽,鼓勵著延邊人民不畏艱苦、自強奮斗。

(責編:任佳暉、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