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蔡志:寫好西吉的“涵江故事”

肖榕

2020年07月09日09:23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蔡志:寫好西吉的“涵江故事”

“打開‘今日偏城’公眾號就可以下單糧油蔬菜或農資產品,隔天物品就能送到村便民服務站,方便得很。”寧夏西吉縣偏城鄉涵江村,村民們從前想都不敢想,生活會在幾年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涵江村是閩寧示范村之一,它的前身是破敗不堪、遠近聞名的爛泥灘村,因為貧困落后加之河道淤泥難以清理而得名。村如其名,一遇雨雪,土路變泥灘,車輛寸步難行。

就是這個“天上不飛雀,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礫滿地跑”的爛泥灘,讓2016年從莆田涵江來挂職的西吉縣委常委、副縣長蔡志最牽挂。作為福建省第十批援寧工作隊隊員,蔡志在西吉的兩年多時間裡,一共到涵江村調研44次。

2017年起,莆田市涵江區對口幫扶爛泥灘村,持續的扶貧協作,助力爛泥灘村走上蛻變之路。借助於閩寧協作,村裡建起了扶貧車間、菊芋種植扶貧基地等,為村民致富搭建了橋梁,佔地4200平方米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極大地方便了村民辦事。為感謝涵江區的幫扶,2018年初爛泥灘村更名為“涵江村”。

“涵江村的名字是村民們集思廣益,在涵江和西吉兩地政府都同意后,正式更名的。我想這其中既是為了留下點記憶,也是村民告別昨天的一個心理暗示。”蔡志說。

當地村民說:“這幾年的變化太快了,現在出門再也不怕別人問我是哪個村的,心裡特別自豪。”

山海牽手、閩寧協作,涵江村只是一個縮影。2016年到西吉縣挂職后,蔡志積極推動西吉縣和涵江區就對口幫扶項目進行互訪交流,明確對口幫扶的6個方面22項內容,實現涵江區12個鄉鎮與西吉縣19個鄉鎮實現鄉鎮結對幫扶全覆蓋。

“在西吉縣,一個人就業,一家子就有望脫貧。”這是蔡志常常挂在嘴邊的話,也是他不斷思考的問題。

挂職期間,蔡志就一直發動務工人員到東部就業,共向福建新增穩定轉移就業185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01人。為了讓更多的西吉人走出去,政府還出台了激勵政策,“對赴涵江區務工人員給予一次性交通、生活補貼,對在閩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每人3000元補助”。

蔡志走訪發現,由於需要照顧老人小孩,很多貧困群眾無法外出就業。於是,村級扶貧車間應運而生。

涵江區大力引導閩籍企業了解西吉的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市場需求,推動企業把車間建到西吉縣的貧困村,或者利用貧困村閑置房屋設立來料加工基地,扎根西吉。“這樣讓貧困勞動力既不耽誤農業生產和照顧家庭,又能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蔡志說。

對於西吉來說,一個個就業崗位,就是一個個增收的渠道,就是一個個脫貧的希望。在蔡志的多方奔走下,西吉縣統籌協調在園區、鄉村建設扶貧車間20個。通過“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西吉縣的閩寧扶貧車間讓幫扶資金、產業項目發揮了最大效益。

“鄉鎮結對幫扶”“互派挂職干部”“部門對口協作”……2002年,涵江區與西吉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圍繞脫貧攻堅任務,強化“攜手奔小康”行動,涵江將人才經驗、資金技術、管理模式等要素與西吉的發展對接、挂鉤,直至生根發芽。

18年來,涵吉兩地黨政領導定期磋商,互相交流精准扶貧的金點子,共同制定扶貧脫困的好路子,以“一對一”“點對點”的方式,從能做到、能辦到的事項入手,從能落地、能見效的項目做起。

從最初的馬鈴薯、蔬菜等農副產品,到如今的塑料制品、服裝等輕工產品制造﹔從單純的輸血式扶貧,到通暢的造血式扶貧,涵吉兩地不斷深化產業合作,一方面發揮涵江企業家的資金技術優勢,另一方面依托當地的勞動力資源,釋放社會力量扶貧協作的不竭動力。

西吉的“涵江故事”仍在續寫。

如今,從涵江到西吉挂職的西吉縣委常委、副縣長劉基棠也一直在產業扶貧項目間奔波。他說,今年計劃投入資金1000萬元,新建、改擴建28個扶貧車間,計劃吸納748人實現就近就業,讓貧困群眾“不出村、有活干、把錢賺”。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