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林月嬋:一世閩寧未了情

鄭璜

2020年07月07日09:13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林月嬋:一世閩寧未了情

時光已經過去了20多年,今年75歲的林月嬋仍清楚記得自己第一次帶隊到寧夏南部西海固地區時的情形。

那是1997年3月,時任福建省扶貧辦主任林月嬋第一次踏上寧夏土地。盡管做了多年扶貧工作、去了很多窮地方,盡管早就聽聞當地“苦瘠甲天下”,但親眼看到深入骨髓的窮,讓她的內心刺痛萬分——

農民冒著細雨排隊一整夜,隻為將土豆賣給縣裡唯一的企業﹔孩子上課的教室沒有門,玻璃窗是破的,有的地方沒教室,老師用樹枝在地面上寫字來教學﹔水是咸的,一點水要從很遠的地方挑來,沒水洗澡……

前一年9月,正是她到北京開會,領回了福建對口幫扶寧夏的任務。

同年10月,福建成立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擔任組長。

回到福建后,林月嬋把西海固的困難情況通過短片向省領導匯報。“沒想到這麼窮,我們一定要幫!”她得到了堅定的回復。

當年4月,福建黨政代表團赴寧夏開展為期六天的考察工作。其間召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確定今后每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建立福建設區市與寧夏貧困縣結對幫扶機制,設立幫扶基金,派遣挂職干部。

上世紀90年代,福建經濟總量並不高,如何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對寧夏進行有效幫扶?

“扶貧幫扶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關鍵是拿到資金后怎麼做、做什麼。”林月嬋說,“我們給寧夏的扶貧資金不算多,為什麼寧夏人老是記得福建的好?就是因為我們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我們打的是組合拳。”

勞務輸出,一開始就被當成增收和轉移勞動力的“鐵杆庄稼”。

但對未知世界的害怕,卻讓當地人不願出遠門。

心細如絲的林月嬋,把每個環節都安排得細致周到,福建工廠裡有遵照回族習俗的食宿,還有專門負責關照這些務工人員的“老鄉管理員”。她到廠裡看望這些打工女孩子的次數,更是多到數不清。

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1997年7月,兩省區共建的閩寧村奠基,林月嬋專程前往。如今,這個移民村落已升格為生機勃勃的閩寧鎮,被視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樣本。

如何不完全依賴財政,調動起每一支力量,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和市場的力量?

銀川街頭,的士司機隨口一句“我還給你們福建老板開過專車”的話,讓林月嬋上了心。“如果能聯系上,請告訴他們,家鄉來了親人,請他們到我住的酒店房間來坐坐。”當天,那位朴實的的士司機一口氣請來了40多位閩商。

閩商協會很快成立了,林月嬋還專門請寧夏的一名干部來當秘書長。

如今,在寧閩籍企業(商戶)達5700多家,8萬多閩籍人員在寧從業。

教育、衛生、民政等各部門也陸續加入。多年來,福建社會各界在援建希望學校、科技扶貧、支醫支教、資助貧困學生、救助困難群眾、旅游扶貧、文化交流等領域開展了持續的幫扶協作。

從第一次踏上寧夏土地開始,到2007年退休,林月嬋先后到寧夏40多次,當地人親熱地喚她“林大姐”。至今,她手機中儲存的號碼,最多的仍是寧夏的。

從“移民吊庄”到“坡改梯”,從“井窖建設”到“勞務輸出”,從“菌草推廣”到“招商引資”,從“聯辦醫院”到“援建學校”,眾多福建援寧項目,都凝聚著林月嬋的心血和關注。

“隻要用心、用情,投入去做一件事兒,辦法就會一個個浮出來。”林月嬋說,閩寧幫扶機制是用“心”建起來的,而除了一代代援寧群體的接續奮斗,這個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親自推動建立的好機制,正是閩寧協作能結出豐碩成果的關鍵。

退休后,林月嬋被聘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顧問,繼續為兩省協作互助貢獻力量。2016年,閩寧對口協作20年之際,顧不上年邁多病、行動不便,她受邀和歷任援寧干部代表返寧考察,親眼看到了那裡脫胎換骨的變化。

“我覺得自己隻承擔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但也感到很幸福。我向寧夏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我盡力了,黨交給我的任務完成了。”參加央視時代楷模發布廳節目錄制時,在位於福州的分會場,林月嬋這樣總結自己與那片2000多公裡外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20多年的深厚情緣。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