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林佔熺:閩寧緣 菌草情

張輝

2020年07月07日09:10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林佔熺:閩寧緣 菌草情

  “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共產黨好。”回想起21年前寧夏老鄉脫口而出的這句順口溜,77歲的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所長林佔熺依然感動不已。

  那是1999年10月2日,專家組在閩寧村組織測產驗收,結果顯示畝產近12萬元。寧夏老鄉知道后興奮不已,現場編起了順口溜。“閩寧攜手,在這個不太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經過科學探索,把荒漠變成了充滿希望的熱土。”林佔熺說。

  1996年,福建和寧夏結成幫扶對子。扶貧開發,產業先行。當時在福建推行的“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技術,進入援寧干部的視野。1997年4月,菌草技術發明人林佔熺帶著六箱菌草,應邀前往寧夏彭陽縣調研。從此,林佔熺成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一員,開始20多年的菌草扶貧之路。

  “我們從銀川出發去彭陽,一路上山光禿禿的。當地農戶辛苦一年隻能生產一兩百公斤的土豆,除此沒有別的收入。”林佔熺下定決心,“一定要幫助他們改變生活。”

  然而,閩寧兩地自然條件與經濟狀況相去甚遠,菌草扶貧方案在2000多公裡之外的寧夏能行得通嗎?

  在福建,室外建菇棚效果立竿見影,但彭陽晝夜溫差大,並不適用。林佔熺想到廢棄的窯洞溫差小、保濕好,何不加以利用?他連夜舉著手電筒趕往老鄉家,老鄉趕緊從睡夢中起來帶著扶貧工作隊看窯洞。

  最終,林佔熺得出結論,窯洞種菇是可行的。但當地老百姓連菇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才能相信菌草技術能夠幫他們賺錢呢?

  改變貧困,先改變觀念。他們組織西海固地區的領導干部到福建參觀學習,在彭陽的電影院裡圖文並茂舉辦培訓班,隨后選了27戶農戶作為第一批示范戶,手把手教他們,用玉米稈作培養基,用窯洞和用土砌菇房的方法來種菇。

  彭陽的示范,效果不俗。其中,古城鎮小岔溝村村民張文俊用50平方米菇房栽培平菇,收入比以往種27畝小麥的收入還高。有了成功先例,扶貧干部們推廣菌草扶貧模式的底氣更足了,決定進一步擴大示范,在閩寧村和彭陽縣兩地建立菌草技術扶貧基地。

  閩寧村位於銀川市以南50千米處賀蘭山下的一片戈壁灘,是西海固地區西吉縣8000多個移民的新家。林佔熺到訪閩寧村卻發現,不少村民把房門用磚砌起來,又回到西吉居住。原因無他,生計艱難。“要解決這一問題,迫切需要發展快速脫貧致富的‘樂業’,才能解決吊庄移民群眾‘安居’問題。”他說。

  菌草,再度被寄予厚望。

  不過,閩寧村氣候干燥、日夜溫差大,福建的經驗用不上﹔沒有窯洞,彭陽經驗也用不上。“教授,你知道嗎,這裡是寧夏,不是福建。天氣非常惡劣,天上不飛鳥、風吹石頭跑的地方,沒有樹也沒有草!”當地扶貧干部給了林佔熺善意提醒。

  “沒有草,可以想辦法種!”林佔熺不言放棄。為了讓所有參與菌草生產的農戶都能實現脫貧致富夢,經過埋頭鑽研,終於摸索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菌草扶貧新方案。

  菌草種什麼菇?如冬季栽培氣溫太低,要用溫室,成本太高,因此選用我國食用菌主產區夏秋季不能在自然條件下生長的雙孢菇作為首批規模發展的品種,與南方主產區錯開生產季節。

  要降低農戶參與門檻,必須簡化技術,把技術標准化、規模化、本土化,讓農戶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因此,林佔熺等菌草專家採用技術包干的方法,從備料、搭菇棚、管理到採菇,手把手、人盯人地全程指導。

  菇栽培出來了,往哪裡賣呢?“你們是專家,如果你們不包銷,農民就沒有信心,那麼菌草技術扶貧這事就做不成了。”時任福建省扶貧辦主任林月嬋對林佔熺說。於是,林佔熺硬著頭皮簽訂了包技術包銷蘑菇協議,跑遍了全國主要蘑菇市場,組織福建銷售企業助銷“菌草菇”。

  菌草扶貧之路,越走越寬。1998年9月,閩寧兩省區黨政領導現場考察后,認為這是寧夏貧困地區脫貧的好項目,要求迅速擴大規模,在全區貧困縣推廣。到了2000年,僅閩寧村每天通過航班運輸的蘑菇便近60噸。一大批寧夏貧困戶,通過菌草告別了貧困,走上了小康之路。

  在寧夏推廣菌草技術扶貧的基礎上,林佔熺等專家不斷總結,將其推廣到其他發展中國家。林佔熺說,希望“生態治理、扶貧與產業開發協同發展”的模式,能夠為更多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帶來啟發。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