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郝思斯 通訊員 楊茜
2020年07月03日10:52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勉勵青年們繼續講好關於理想信念的故事。“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每一代人都需要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今天,我們如何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如何講好黨的故事、讓紅色精神始終煥發時代光彩?有這樣一群人,正用他們的方式守護傳承紅色文化,一起聆聽他們的故事。
一支志願服務隊的星星之火
國福路51號,是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曾經的寓所。2018年5月,這裡被修繕成為復旦大學校史館專題館的《共產黨宣言》展示館。
走進這裡,有則故事已經耳熟能詳,但總是久聽不厭——
1920年,浙江義烏分水塘村的一處老宅內,29歲的陳望道把一塊鋪板架在兩條長板凳上,既當桌子又當床用,廢寢忘食翻譯完成第一版中文版《共產黨宣言》。其間母親送來粽子,陳望道錯將墨汁當成紅糖水蘸了粽子,還連道:“夠甜了。”
2018年,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博士生陸婷婷看到紀錄片《真理的味道》中這一幕時,一陣無言的感動在內心升騰。同年5月,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開館后,她主動請纓,成為“星火”志願服務隊首批001號講解員。
“星火”,是復旦大學青年黨員師生自發組成的一支黨員志願服務隊的名字,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隊員們“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每個人都是傳遞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火種。目前在崗隊員30名,平均年齡29歲,他們在學習之余義務在《共產黨宣言》展示館為觀眾講解,短短兩年已服務來自社會各界的參觀者五萬人次。
給人星火者,必心懷火炬。真懂、真信、真干,才能傳遞希望火種。成為志願者,苦練基本功是必須的。隊員們要經過一輪閱讀、兩輪領學、三輪測試才能上崗。
數學科學學院博士生張曉菲申請加入志願服務隊時,正處於直博第三年的關鍵時期。繁重的學業任務,讓她面臨著巨大的學術壓力,而數學科學學院蘇步青、谷超豪等老一輩科學家篤志向學、立志報國的故事,也讓她愈加清晰地認識到,要想在求學之路上行穩致遠,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撐。“所以我選擇在課業之余加入‘星火團’,我篤信在這個展館中即將看到的、聽到的、遇見的一切,不僅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必修課,也將幫助我成長為像望老一樣為學科、為時代立德立功立言的復旦人。”
那段日子,她隨身帶著兩樣物品,一件是近期需要研讀的學術論文、書籍,另一件就是展示館的講解稿。她常常會在一天繁重的課業結束之后,或是利用在校車、在地鐵上的碎片時間熟悉、打磨講解稿,也會在每次志願服務未開始時,默默研讀論文,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與時間賽跑的人”。“當時雖然有些辛苦,但卻得到了成長與收獲。我也堅信這段經歷,會讓‘紅色’成為我青春最庄嚴的底色。”
理論學懂了,把它講出來、講好,是一門技術活。在陸婷婷看來,厚厚的講解稿背出來並通過考核只是第一步,這份工作的意義“遠不止於對展板進行枯燥的解說”。在解說過程中,她會聽到很多“有趣”的提問。“為什麼陳爺爺要熬夜工作?他不困嗎?”“他怎麼能把墨汁當成紅糖,還說夠甜了,姐姐你是不是在騙人?”“陳爺爺生病了還要寫書,他累不累?”……這些都是來到《共產黨宣言》展示館的小朋友們在參觀過程中經常關心的問題。
孩子們的提問,啟發著志願服務隊的工作。怎麼把“真理的味道”講出來,怎麼給不同年齡段的參觀者講好“真理的味道”?
經過不斷的學習、梳理、總結,志願服務隊形成了分類服務、分眾講解的方法:針對不同參觀群體,在基礎講稿上進行微調。對於小朋友們,隊員們在講解中會更注重故事性,對“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這樣的故事會展開敘述。對學生群體,講解的重點是幫助青少年在深學細悟中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而遇到專家學者,講解中則會穿插更多史料,並即時與參觀者分享、探討。
他們為來來往往的參觀者講解,自己也在講解中尋找到人生的方向。
“毛澤東同志曾經對斯諾說,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是他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第一本書。我個人的體會是,學習並講解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經歷,也讓我自己更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2018級碩士生李亞男是這個志願服務隊中講解次數最多的成員之一,如今已經講解了近百場。提起這份志願經歷,他感慨,“收獲遠遠大於付出”。在陳望道事跡、精神的感召下,博士畢業后,他決定報考選調生投身基層建設。“既然我已經選擇把陳望道作為自己的精神偶像,那就要身體力行地傳承老校長留下的紅色基因,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
志願服務隊隊員之一、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講師唐榮堂如今在虹口區基層單位挂職。這位新聞學院的畢業生,2012年時曾在位於貴州熄峰的復旦中學支教,當年,他曾帶出了該校唯一一名考上復旦大學的學生。“這兩年,我在復旦校園裡遇到了好幾位當地考來的大學生,有些正是通過‘騰飛計劃’等專項計劃考進來的孩子。”唐榮堂說,“結合在展示館講解的學習經歷,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帶領全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生動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錢威丞是“星火”志願服務隊隊長,作為新聞學院博士生,第一次走進陳望道舊居為支部黨員講解時的那一幕,他至今仍記憶猶新:在舊居二樓的房間,陳列著陳望道老校長為新聞系親筆提寫的“好學力行”系訓,當時來參觀的同學們就站在那四個字前,靜靜地看了好久:“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什麼是傳承,我們和老校長在舊居的空間裡相遇,話語、思想、精神、信念在這裡得到傳承。我想,這就是我們這支志願服務隊為紅色基因傳承所作的貢獻。”
一個家庭的紅船情緣
嘉興南湖上,有一座綠意蔥蘢的湖心島。這個方圓17畝的小島,在800畝水波漣漪的南湖上,靜謐如一片綠葉。
1921年7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閉幕。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於1959年成立,仿制的“一大”紀念船——紅船則自此停泊在南湖湖心島邊。無數人慕名而來,瞻仰紅船,聽取紅船故事,感受紅船精神。
江南的七月,酷暑中不時夾雜些陣雨。“以前這個時候,南湖水位總要漲起來,看護紅船就要格外上心!”盡管已經退休三年,張新志心裡依舊有不少牽挂,“有時一早醒來,會想到還要去島上干點啥,然后一轉念,就開始笑自己,已經退休,要相信現在的年輕人能干好!”
在嘉興,張新志有個“霸氣”的外號:島主。這個島,就是南湖湖心島。他在這裡上班33年,對島上的角角落落都了如指掌。
他還有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身份——“紅船管家”。當然,這只是打個比方。在南湖革命紀念館工作了大半輩子,他三十多年的重要任務,就是守護紅船。
“日晒雨淋,紅船在水裡易腐爛,所以要兩年一大修,一年一小修。”張新志說。紅船維修要做到“修舊如舊”,必須花費很大的功夫。為了尋找到適合紅船翻修的柏木,張新志和同事們往往需要歷時數月,吃飯都隻能在路邊快餐店簡單對付一下。每次維修,他們都要把紅船的1000多個零件小心翼翼地拆下。修紅船要在暴晒的露天,遇上酷暑時節的正午,他們必須在毒辣的陽光下一遍遍地重刷桐油,確保油滲透進去才能防腐。
張新志最怕的是惡劣天氣。台風季節要根據風向移位,把船轉移到避風港,用繩子、鐵錨加固;大雪天,要時刻觀察雪情,及時清理積雪。曾經因為台風,他和同事7天7夜不離島,守護紅船,每天隻能吃泡面﹔春節下大雪,他脫下衣服跳入冰冷的湖中,為紅船清理積雪,上岸時身體已經凍得僵硬……正是這股拼勁,讓張新志從最初的門外漢成為了受人尊敬的“紅船醫生”。
有緣的是,張新志的妻子、女兒也都在南湖工作。算起來,最先和南湖紅船結緣的是妻子徐金巧,她比張新志還早一年來到南湖。徐金巧曾是嘉興市京劇院當家花旦,1984年,京劇團解散,她去應聘南湖革命紀念館的講解員,幸運地被錄取了。
從京劇演員到講解員,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講解員要多學習、多向老同志請教,我年輕時常跑圖書館、檔案館,學習中共黨史、嘉興歷史和名人文化史。”徐金巧說,知識儲備一定要夠,因為誰都不知道游客會問什麼問題。憑著這股好學的精神,徐金巧成為景區出了名的金牌講解員,后來負責培訓新講解員。
一次次紅船旁的講解,不僅是一次次鍛煉的機會,更是一次次心靈的洗禮。時隔多年,徐金巧依然清晰記得,自己曾經接待上海盲人旅游團一群年過六旬老人的經歷:“當時有幾位老同志跟我說,講解員,能不能帶我們到船上去摸摸,感受一下。我說可以的。他們慢慢地摸過去,一邊摸一邊眼淚就流下來了。結束后,他們要唱歌,《東方紅》。當時我很感動,尤其能感受到紅船在世人心中的分量,感受到作為紅船講解員肩負的責任。”
這些瞬間,也促使她不斷思考怎樣去做得更好。她常挂在嘴邊的話就是“常講常新,要與時俱進,找到自己的風格”,為了增加講解感染力,徐金巧充分利用自身藝術特長,帶著徒弟們把講解內容編成板書、表演唱。“特別能吃苦,凡事精益求精,做事講原則”,這是女兒張一對母親徐金巧的印象。
自小在南湖邊長大,耳濡目染之下,張一對紅船也有一份別樣的情感。“我聽著父母的紅船故事長大,我也要成為一位紅船人。”2009年大學畢業,她瞞著父母悄悄去報考了南湖景區的講解員,經過公開嚴格招考,最終夢想成真。
在家中,張新志和徐金巧既是以身作則的嚴父慈母,也是她工作上的良師益友,一家三口的聊天中,往往三句不離“南湖”和“紅船”。徐金巧對女兒說:“講解員看似光鮮亮麗,其實對個人的素質要求很高,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備。”張新志也一再叮囑女兒:“宣傳南湖和紅船是一份光榮而艱巨的使命,你要以島為家,以館為家。”張一把這些話默默記在心上。她知道,自己的選擇,不光是源於幼時的那份向往,更是一個家庭的初心接力。
講解員需要體力,更需要腦力。工作中,張一時常穿梭於南湖革命紀念館和湖心島,一天帶兩到三個團是常有的事,沒有節假日、周末,學習充電往往靠見縫插針。“南湖的水容量有多少”“每個歷史人物照片背后有怎樣的故事”……游客的提問各式各樣,張一的解答總是分外用心——成為一名講解員后,她才真正理解父母對紅船的熱愛和執著。
“許多黨員在紅船旁重溫入黨誓詞,激動得流淚。”多年在講解員崗位上,接待了不同的人,看著他們因南湖、因紅船而生發的眾多感慨,張一也更加明白了什麼是信仰。她曾接待過一名80多歲的老紅軍。至今,她仍忘不了老人坐在輪椅上面對紅船時激動的神情,忘不了老人回憶崢嶸歲月時的真情流露,忘不了老人對她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到南湖,親眼看一看紅船。”她還接待過一個平均年齡在80歲以上的“夕陽團”。等待渡船時,老人們聊過去、談現在,由衷感嘆共產黨真是了不起。聽著老人們的動情追憶,她內心的熱情也不斷被點燃。
如今,父母已經退休了,從他們手中接過守護和宣傳紅船的接力棒,張一說,自己會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把這份使命傳承好:“我們一家人,對紅船的感情,其實就是對黨的感情。‘紅船精神’,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踐行和傳承。以前父母給我樹榜樣,現在我要為孩子樹榜樣。”
一名青年教師的三個瞬間
林雅華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的副教授,2011年之前,她在大學裡學習文學理論,主要做西方文論的研究。
作為一名學了十年中文的博士生,她是怎樣走出術語和概念的象牙塔,走向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黨校講台?作為一位黨校的青年教師,她如何講好黨的理論?
“當時我所面對的主題非常宏大,比如,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我甚至覺得,自己除了是個黨員、有點文化外,很難駕馭這樣一個主題,壓力很大。”林雅華說。
那麼,轉折點是什麼?她談到了自己經歷的“三個瞬間”。這讓她深刻理解了中國共產黨,也順利完成了從一個學生到一名黨校教師的身份轉變。
第一個瞬間,源自一次讀書經歷。
剛到黨校的那幾年,林雅華一直在大量閱讀中國歷史尤其是近代史、中共黨史的書籍。一次,她讀到了青年毛澤東於1917年8月寫給黎錦熙先生的一封信,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枝節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必有本源。”
這個本源是什麼?對於青年毛澤東來說,那就是哲學、倫理和人心。不久,她又讀到了青年毛澤東在《心之力》中的一段話:“故吾輩任重而道遠,若能立此大心,聚愛成行,則此熒熒之光必點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勢,翻天覆地,扭轉乾坤。”
就在此時,她感到自己此前的許多困惑仿佛解開了。她突然明白了,為什麼中國會選擇馬克思主義,也明白了馬克思主義為何能在諸多思潮競相激蕩的時代語境中,最終深深地扎根於中國的土地上。
“究其根源,這是由於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普遍的救世情懷與解放意識,和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以貫之的尚民信念與大同思想,在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道路的過程中,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合流。”在青年毛澤東身上,她不僅看到了湖湘學派經世致用、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更看到中華文明古老的道德生命意識,在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大抱負、心底有蒼生的磅礡氣勢中,煥發出了現代光輝。
這一刻,她讀懂了中國共產黨:這不僅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具有高度組織紀律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更是一個延續幾千年的文化根脈、與人民血肉相連的政黨。
第二個瞬間,出現在延安。
剛入校不久,學校就組織新入職的教師去延安參加培訓。那是林雅華第一次去延安,當時她從飛機上往下看,看到的是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我當時心裡就在想:和中國的南方,尤其是江南的名山秀水比起來,陝北的大地真是太過干涸,也太過貧瘠了,但為什麼就是這麼一個干涸而貧瘠的土地,能夠成為孕育中國革命的聖地?”
第二天,他們就去了抗大的舊址,去了楊家嶺、棗園,去到了那一個個低矮、陰暗、簡陋的窯洞中,看到了一盞盞小油燈。那天晚上,林雅華回到宿舍裡,重新聽了一遍《黃河大合唱》。
“不知是不是因為我正好身在延安,也不知是不是因為那個夜晚特別寧靜,當那音樂奔騰而出的時候,我整個頭皮都是發麻的。我突然感覺到那種國家與民族的命運,那種不屈不撓的抗爭與奮斗,就如同黃河之水一般,霎時間奔涌而來。”回憶起那個夜晚,林雅華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就在那個時候,她突然明白了,為什麼延安能夠成為孕育中國革命的聖地——越是在艱難困苦和窮乏困頓之時,信仰的力量才越能真正地顯露出來。
第三個瞬間發生在2017年。因為一個非常偶然的契機,林雅華聽到了廈門六中合唱團的孩子們用阿卡貝拉方式演唱的一首《青花瓷》。“當時我感到如同聽到了天籟一般。”她看到孩子們在舞台上所呈現出來的藝術風貌,是相當現代的。但是在這種藝術風貌中,卻流露出了非常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曲水流觴似的風雅。
“阿卡貝拉是脫胎於西方中世紀時期音樂的一種無伴奏合唱,但是孩子們的演繹方式,卻如此具有中國的氣質。這不禁讓我想到,在這幾十年間,中與西、古與今的交融早已不再局限於一小部分人群,而已經變成了在普遍人群中所散發出來的那種光芒。這種細微的變化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生的,但就是這樣的涓滴之變,卻比其他任何例子都更能說明中國在這幾十年間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這個瞬間,讓林雅華堅信,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更是一個走向現代化、面向西方、面向世界的中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將不僅是充分地實現我們國家與民族的現代化,同時也將為人類文明貢獻來自於中國的智慧。
正是在這樣一個又一個平凡的瞬間中,林雅華讀懂了中國共產黨的信念、信仰和信心:“八年前我認為很難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轉變,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現在,林雅華正通過自己的講述,把這份精神與信念傳遞給她的學生,更以視頻公開課的方式傳遞給坐在屏幕前的網友們:“真實的力量最能打動人。當我們挖掘、講述、傳播紅色文化時,裡面蘊含著的熾熱仍在溫暖、激勵、指引著我們前行。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黨的理論,並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政治話語,它其實跟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情感,每個人的生活軌跡,每個人的思想文化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黨史、新中國史的教育中,我們能看到先輩的奮斗,他們的汗與淚,他們的奮進與困惑,這些都是今天我們發展所需的寶貴財富和重要經驗。當過去能夠照亮未來,人心就不在黑暗中徘徊。每一代人都應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經驗和力量,建立起心中的信仰。(本報記者 郝思斯 通訊員 楊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