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佔超
2020年06月30日09:28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澎湖灣,澎湖灣,外婆的澎湖灣…”,爆竹聲中伴著悠揚的歌聲,站在路邊的我被照相館外的黑白照片深深地吸引,那是一張黑白的人物合影,照片的邊緣已經發黃,透著時間沉澱后的光澤。一瞬間,我的記憶被拉回到孩童時代。
小時候除夕夜總是在姥姥家守歲,每每到重大節日,姥姥總是會打開櫃子裡的實木盒子,把一件東西掏出來輕輕地撫摸。我便頑皮地拽著姥姥的衣角,讓姥姥給我看看她的寶貝,原來是一些黑白的老照片,我嘟囔著嘴說:“我還以為是什麼寶貝呢?”懂事以后,當我再次翻看這些老照片,才得知,這些照片是姥姥被評為“全國勞模”時,受到劉少奇、朱德等國家領導人接見時的珍貴留念。指尖觸摸著老照片,感受著那份時間的沉澱,時間定格在那一刻仿佛靜止了一樣。
“黨讓干啥就干啥”
姥姥年輕的時候是哈爾濱市總工會組織部的一名組工干部,后來歷史原因經歷了干部下放,被下放到工會的基層單位,干部身份也轉成了工人身份。姥姥對自己的地位、利益、榮譽看得很淡,堅決服從組織決定,沒有任何怨言,從來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要跟著黨走,黨讓干啥就干啥”。感覺隻要姥姥在的地方就充滿了陽光,姥姥總是面帶微笑,精力充沛地忙碌著,仿佛有用不完的勁兒似的,無論是在市機關還是在基層工作,都始終以一名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干事創業的熱情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忠於事業、服務人民。
“黨的一分錢都不多拿”
幾十年如一日粗茶淡飯,姥姥養成了勤儉節約、艱苦朴素的習慣,任何超標准的物質享受她都會覺得有愧於天地良心,有負於群眾的期望和信任。到現在仍然住在50平米的職工宿舍樓裡,走進這套住了30多年的房子,能夠強烈感受到“簡朴”的震撼,泛黃的牆壁,斑駁的裂痕,上世紀60年代的軍旅皮箱、70年代的老木櫃子、80年代的簡易木床、90年代的老式電視。每次單位領導和子女提出把房子修一修,把舊的東西換一換,姥姥始終堅持“不修不換”!她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對家人同樣如是。姥爺調任省建設廳副廳長的時候,姥姥主動勸說姥爺放棄了單位配備的公車等一系列干部福利待遇,從來沒有佔過公家一點便宜。
“黨讓干的事就一定干好”
解放后,由於姥姥在哈爾濱市總工會開展群眾工作成績突出,經過層層推選,被國家授予“全國勞模”的光榮稱號,並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下放到電影院工作后,更是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在基層一線踏實地工作,當時電影的放映都是經過一盤盤的電影膠片高速轉動放映出來的,一天電影下來要更換幾十盤膠片,作為一名女同志,經常需要不停地搬動幾十斤重的膠片,還在哺乳期的姥姥從來不喊苦、不喊累,堅持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無論是一名組工干部,還是一名基層工人,都始終能夠把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融入到本職工作中去,恪盡職守,敢於擔當,多次被上級機關評為先進工作者。
翻開那一張張老照片,過往的黑白色膠片早已褪色泛黃,但其中飽含的真摯情感卻歷久彌新,我小心翼翼地把老照片放回盒子裡,就好像把珍貴的“寶貝”放回月光寶盒。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孩童幼小的心靈,有機會觸摸到這些歷盡滄桑、輾轉保留下的照片,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到老一輩的人格魅力與作風修養,既是對歷史的深切懷念,更是對姥姥留給我的精神財富最好的傳承。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忘傳統,方能篤行。良好的家風像一本教科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找到成長方向﹔也像一股清泉,滋養我們樹立良好的操守﹔更是一個無價的“傳家寶”,以最朴實的形式,釋放出巨大能量,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在精神層面閃爍著耀眼光芒。(張佔超)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專題
相關專題 |
· “傳承”——傳紅色基因 承優良家風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