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傳承”——傳紅色基因 承優良家風>>紅色傳家寶

一架算盤保家廉

曾凡青

2020年06月30日09:27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原標題:【我的家風家教故事】一架算盤保家廉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在我的老家——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大樹坳鄉新庄村,鄉親們與詩中所描寫的情景一樣,一年四季總是忙碌不停。與鄉親們一樣,我那年過七旬的父親母親也每日不知疲倦地辛勤勞作,讓全家衣食無憂,其樂融融。而最讓父親母親稱心如意的是三個兒子都孝順,為人做事也不錯,在村裡有口皆碑。

  我大哥在村裡當了近30年村主任、村黨支部書記,還是縣、市人大代表,為村民們做了很多好事實事,父親母親對此很滿意。我二哥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獲得過“陳香梅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現擔任縣第二中學校長,在教育教學工作上小有建樹,父親母親對此很稱道。作為一名法院紀檢干部,我先后四次受到表彰,父親母親對此很肯定。而這一切收獲,除了離不開組織和單位的培養,還得益於我家“傳家寶”的凝心聚力,催人奮進,鞭策著我們三兄弟全力以赴地去務實求真,廉潔奉公。

  這個“傳家寶”也不是什麼稀罕之物,而是一架很不起眼的老舊算盤。

  父親出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久居山村的爺爺也還開明,盡管家裡貧困,但還是送年幼的父親讀了一段時間的私塾。在私塾,父親除了識字外,還學習了珠算,在當時也算一個文化人。聽父親說,爺爺在他10歲時就去世了,留給他有分量的遺產則是在私塾裡用過的那架算盤。臨終時,爺爺把算盤交給父親,並留下遺言:算賬不能出錯,做人也不能含糊,行得正派方能過得安心實在。秉承爺爺的教誨,父親擔任大隊和鄉水電站會計20多年,一直用著爺爺留下的算盤,毫不含糊地計算著每一筆賬目,沒有弄錯過一分錢。部分群眾包括大隊干部不相信我父親分文不貪,曾多次突擊查賬,結果沒有查出問題,令大家心服口服。對於突擊查賬,父親也沒有找茬整人的想法,都能做到坦然接受,積極配合,以求還清白之身,驗人格之純。

  父親的身教我們都看在眼裡,對父親的言傳我們同樣都記在心中。父親的言傳很簡單很實在,由於在他心裡慢慢地形成了一種“算盤情結”,因此他總是學著爺爺的樣子,一邊撥弄著算盤珠子,一邊將爺爺的教誨“發揚光大”:做事之前記得先算算,一算做得做不得,二算怎樣把事情做得更好。這兩點算准了,就不會走彎路。自此,為人做事先“兩算”成了我家鐵定的規矩,而這些“家規”的所有內涵全都凝聚在那架老舊的算盤上。父親則是設計員,也是教練員,更是監督員。

  作為村裡的當家人,我大哥經常要為村裡和村民處理大事小情。而在父親眼裡,大哥似乎永遠沒有他熟悉和了解村裡的人與村裡的事,因此村裡和村民的大事小情他都喜歡替大哥操心。2015年,我們村被確定為國家開發銀行湖南省分行的扶貧村,並派駐了工作隊開展為期三年的駐村幫扶工作。這是我們村前所未有的大事,父親自然也就格外關注,總是放心不下,生怕大哥有什麼地方做不好,不是在我大哥耳邊“嘮嘮叨叨”,說什麼“不能有私心,要先把群眾的事辦好,自家的事最后辦”,就是有事無事在村裡走走看看,如發現他認為不妥的地方,會在家裡向我大哥指出來,甚至還會提出批評意見。有時大哥會認為父親不必要操這份閑心,這是免不了發生“舌戰”,但隻要想到這是父親在執行“家規”,大哥就會立馬停下來,向父親“妥協”。特別是村裡財務管理,父親往往以一名業務熟練的老會計的身份義務幫工,比村干部還要忙。他信不過當今普遍適用的計算器,總是帶上那架老舊算盤算賬對賬,將算盤珠子撥得“啪啪”響,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得到了父親的幫助,大哥在村級財務管理上就踏實多了,每逢財務檢查或審計,村委會心裡有底,從沒出現過紕漏,讓父親非常放心,也十分滿意。

  不佔不貪公家一分錢,這是父親經常挂在嘴邊的“家規”。逢年過節或者父母親生日,我與二哥都要回家陪伴父母,聽父母拉家常,講“家規”。我聽得最多的,是父親拿著那架老舊的算盤給我們三兄弟算清廉賬:不貪公家一分錢,過起日子才踏實。佔了貪了,群眾會罵你,組織會查你,到頭來你不但什麼都得不到,反而把已經擁有的也給弄丟了,家人還會跟著你受累,子孫后代也會因此蒙羞,這樣就虧大了,太不合算了!父親一邊教誨,一邊習慣性地撥著算盤珠子在做減法,話說完了,算盤珠子也一個個地回落到了原位歸零。

  父親反反復復、不厭其煩地算清廉賬,我們三兄弟都深知其良苦用心,教我們做事勤勤懇懇,行為規規矩矩,做人清清白白。(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 曾凡青)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專題

(責編:李源、任佳暉)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