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30日09:26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我的曾外祖父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打小時候起,父輩就不斷給我們兄弟姐妹講曾外祖父的故事,講做人的道理,激勵、鞭策我努力工作,拼搏奮進。
我的曾外祖父叫林炳蔥,1928年加入農會組織,1929年結識浙南著名紅軍將領、紅十三軍代理軍長雷高升后,加入農民赤衛隊,先后參加了多次戰斗,並積極籌措軍需物資,組織交通聯絡,秘密安排紅十三軍將領和戰士食宿等后勤事宜。1932年雷高升同志犧牲后,他就地隱蔽,減少活動,保存實力。
1935年,劉英、粟裕帶領紅軍挺進師到浙南一帶活動。在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劉英的領導下,浙南的黨員隊伍和黨組織發展迅速。曾外祖父不但在這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還擔任南岙村黨支部書記,在瑞安與平陽交界處發展黨員,為黨籌集經費,為紅軍部隊購買物資、安排住宿、護送黨的干部、遞送情報。
1937年6月,劉英同志率領臨時省委機關工作人員在瑞安和平陽交界處隱蔽、轉移,曾外祖父負責地下交通線的組織工作。在掩護劉英同志安全轉移后,被國民黨十九師逮捕,敵人嚴刑拷打,他寧死不屈,嚴守黨的機密,最后被槍殺,壯烈犧牲。
我是聽著曾外祖父的故事長大的。“你要繼承先烈的遺志,一心跟黨走,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永不變色”,這是父輩經常教育我的話。正是在紅色故事的熏陶下,我在大學時代就入了黨。
母親告訴我,曾外祖父被捕后,知道必死無疑,就托人叫我外公帶一條舊褲子把他身上稍新的褲子換回來。他的這種節儉精神也是我們家的“傳家寶”。如今,每當我看到女兒吃完飯碗裡還剩幾粒,我都會把女兒的飯碗拿來吃干淨。幾次下來,女兒也吃得越來越干淨了。
曾外祖父在村裡人緣很好,與人為善。我的父母也經常教育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我讀小學時,一位同學家裡很窮,住茅草屋,缺衣少食。母親知道后,就叫我把舊衣服送給他穿。我家雖然也不寬裕,但畢竟父母親都在鄉衛生院,有固定工資收入。我堂弟讀書交不起學費,也是母親給交的。
我上初中后,有一次學校要給困難學生發補助,班主任將我也列入補助名單,讓我填表格。母親卻勸我放棄補助,她說,比我們窮的人還很多,讓給比我們更困難的同學吧!
我的父親曾在廈門海軍某部當兵,復員時,組織上安排他到上海輪船公司工作,但他把這個名額讓給了戰友,自己卻回到農村。最后,組織上安排他擔任鄉衛生院院長。這是一個新行當,經過幾年的刻苦鑽研,他居然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鄉村醫生。
60年代末,鄉裡一個生產隊有20多人吃了死牛肉,上吐下瀉,生命垂危。父親馬上組織搶救,並冒著大雨徒步到十公裡外的區衛生院拿藥。回來時,水已將路淹沒。父親把藥扛在肩上,在齊胸深的水中艱難跋涉一天,終於把藥拿回來。20多名農民兄弟得救了,但父親卻中了濕氣,得了慢性腎病,直到后來發展成腎癌。
父母的言傳身教,使與人為善的理念深深植根於我的心靈深處。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漸漸形成寬以待人、凡事讓人三分的性格。這幾年我越來越熱衷於慈善,可能也緣於此吧。
我的父母親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們在利益面前的謙讓,對工作的認真態度,面對疾病的頑強,以及善良、正直、淡泊的人生態度,都潤物無聲地影響著我。每當我碰到困難和問題,一想起曾外祖父的故事,一想起父母的教誨,我馬上會振作起來,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人生中沒有什麼坎是邁不過去的。(中央紀委駐全國人大機關紀檢組 林元鋒)
相關專題 |
· “傳承”——傳紅色基因 承優良家風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