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30日09:24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父親離開我們將近二十年了。在他的革命的一生中,我們全家團聚的日子是不多的。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至今如在眼前。
父親對我們從生活到政治的關懷和諄諄教導,特別是要我們不搞特殊化的教導,由於他本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涯和朴素踏實的作風,而更深地銘刻在我們心中。
對於自己的子女,父親早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注意嚴格教育。作為共產黨人,他更從新的高度對待這個問題。延安期間,有我的兄弟、堂兄弟,堂姐及其他親屬多人在各單位學習或工作。父親首先注意的就是培養他們艱苦朴素的生活作風,杜絕特殊化的苗頭,要求他們建立“革命觀點、勞動觀點、群眾觀點”。在當時延安的艱苦條件下,領導干部在待遇上和其他人的差別是有限的,主要就是表現在伙食上。父親隻要發現從家鄉來的子侄親屬在這個問題上搞了特殊化,就會立即關照秘書、警衛員,不讓他們違反制度吃小灶。不僅年齡較長的子侄輩過著和一般青年學生同樣的生活,就連他身邊最小的孩子林用三也是如此。
用三剛六歲,父親就讓他自己拿著碗到大灶和一般干部、戰士一道吃飯,上學后讓他住校和同學們一起過集體生活,看戲不許搶前排,在大街上不許隨便吃群眾的東西(群眾認出林主席的孩子時,就會給他東西吃)……父親是愛他的,但不是溺愛,深厚的父愛洋溢在殷切期望和嚴格要求之中。
一九四六年深秋,我從國外回到延安,和父親已經八年多沒有見面了。在邊區政府的窯洞裡,我度過了難忘的一些日子。父親抓緊時間給我補課,一再以毛主席關於為人民服務以及在思想上入黨的教導勉勵我……但不久后,組織上決定我去東北工作。父親說:“多年不在一起,本來是想讓你在身邊的。但是,要服從組織的決定。”他一再叮嚀:去東北后,千萬不可忘記,一定要下農村,參加土改,一定要爭取在基層鍛煉的機會。他說:“隻有經過這種群眾斗爭的鍛煉,才能逐步了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才能真正為黨工作。”
當時,邊區政府后勤部門的同志准備給我做一套棉衣。父親卻說:“不必做了,她到了自己的工作地點后,公家會發的。”父親總是堅持按制度辦事。
臨別之際,我問父親何時向河東轉移。可是他說:“我是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邊區遭到進犯,我必須留在這裡,和邊區人民在一起……”
當時聽說他要留下堅持斗爭,我不由得愣了……他仿佛看出我在想心事,便說:“還要提醒你一件事,去東北后,你切不可要求組織上讓你和我通電報。”后來我才體會他的用心。當時面臨著規模空前的戰爭,多少家庭、親人處在不同的戰場上,音訊阻塞,彼此懸念,電報是為解放戰爭服務的工具,為私事通電報將是不可容許的特殊化表現。父親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給我們灌輸反特殊化的思想。
全國解放后,我們兄弟姊妹雖然大都在北京,但都忙於工作,隻能在節假日有空時聚會。盡管我們年紀不小了,但父親從不放過教育我們的時機。他往往一連三四個小時給我們講馬列主義的大道理,同時,也針對我們每人的特點提醒我們應注意的問題。對我,他最操心的就是:在全國勝利的氣氛中,我可能會漠視艱苦朴素的作風,會在生活上搞特殊化。因此每逢我去看他時,隻要他覺得我的穿著不夠普通,就要批評。有時問我:“你憑什麼能穿這樣的衣服,這衣服是哪裡來的?”有時干脆說:“誰叫你穿這衣服的?趕快換了。”
還有一件使他操心的事,就是他看到,盡管他自己嚴格要求我們,但其他同志可能會特殊照顧我們,久而久之,會養成我們的特權思想和作風。因此,我在中央編譯局工作期間,他曾特地邀請我工作單位的負責人去他那裡,不管我是否受得了,當著我的面囑托他們:“請你們管教她,要嚴格要求她。”也為了這同樣的原因,他不厭其煩地經常問我和誰來往,有哪些朋友,等等。他擔心在不正常的吹吹捧捧的氣氛中,我們會忘乎所以,會不求上進,喪失革命進取心。
他的要求和批評之所以能使干部和子侄心服口服,最主要的就是因為在堅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反對特殊化方面,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則。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或和平時期,無論在延安的窯洞裡或建國后的北京,他始終保持著艱苦朴素的作風和旺盛的革命意志。在延安時,經常是一身打著補丁的布衣,冬天腰間扎一根草繩。到了北京,也仍然經常是一身布衣。至於飲食,他也決不容許講究,為此他后來親自管賬。他住在中南海懷仁堂后面,房子年久失修。管理局多次建議修理,他老人家就是不同意,說:“我們的住房比農民的不知好多少倍。”拖了將近十年,牆坯掉了,窗戶透風,房梁因未加固可能發生危險,他才勉強同意修理。接著又嫌修理費過高,不讓修,直至答應降低修理費后,才讓修……他就是這樣,認為一絲一縷,都是人民的勞動成果,誰也沒有權力浪費。他以此律己,也以此教育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
我們理解他。在他逝世后,一切遺物,我們都全部繳公。甚至沒有留下一點可資紀念的手澤。雖然他沒有留下遺言,但這樣處理符合他一貫的教誨。(節選自林利著《回憶我的父親林伯渠同志》,摘自《懷念林伯渠同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相關專題 |
· “傳承”——傳紅色基因 承優良家風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