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習書記給我們講述“浙江精神”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九)

2020年06月01日10: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習書記給我們講述“浙江精神”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期間,多次給浙江高校學生作形勢政策報告。2006年9月27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劇場,為在杭高校千余名大學生作了題為《繼承文化傳統 弘揚浙江精神》的形勢政策報告。習近平同志結合群星璀璨的浙江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生動講述了浙江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深刻闡釋了融合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浙江精神”,舉例分析了浙江人善於“闖”、勇於“試”、敢於“冒”的文化淵源,頌揚了浙江人和美與共的情懷、和衷共濟的情志、和悅自適的情操,強調了源遠流長的浙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同志勉勵同學們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學習浙江精神、感悟浙江精神、實踐浙江精神、弘揚浙江精神,做浙江精神的繼承者和創造者,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本報將在報紙和新媒體端專門開辟《青年來信》專欄,刊發廣大讀者閱讀和學習報道之后的啟發和感悟,來信請發我們的郵箱xinwen@cyol.com,歡迎踴躍來信)

---------------

採訪對象:張棟梁,男,1984年2月生,浙江嘉興人,浙江大學電子商務專業2006級碩士生,現任浙江大學紀律檢查委員會辦公室綜合室主任,校團委兼職副書記。

採訪組:梁艷 陶安娜 盧思穎 石新明

採訪日期:2018年12月20日

採訪地點:浙江大學劇場B座313室

採訪組:張棟梁同志,您好!2006年9月27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大學給大學生作了題為《繼承文化傳統 弘揚浙江精神》的形勢政策報告。聽說您聆聽了此次報告,能否為我們回憶一下當時的場景。

張棟梁:2006年9月,當時我剛進入浙江大學電子商務專業攻讀碩士學位。入學不久,我作為學生黨員代表聆聽了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劇場專門為大學生作的形勢政策報告,報告題目是《繼承文化傳統 弘揚浙江精神》。報告會規模很大,千余名同學坐滿了整個劇場。聽報告的同學既有來自浙大各個院系的黨員代表和學生骨干,也有在杭其他高校的學生代表。

習書記在報告中結合群星璀璨的浙江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講述了浙江多元的文化傳統﹔結合浙江發展史上的經典案例,講述了“浙江精神”的文化特點﹔分析了“浙商”的特點,闡述了“浙江經濟”與“浙江人經濟”的內涵﹔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出了建議和希望。

整場報告歷時兩個多小時,習書記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來,還不時與我們互動,現場氣氛十分活躍。他沉穩平和的聲音、淵博的學識、儒雅的氣質和極強的親和力,我至今依然歷歷在目。我感覺習書記真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好導師,舉例子、擺事實、講道理,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採訪組:聽說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一開場就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

張棟梁:這個有趣的故事,講的是當年毛主席乘專列途經河南南陽,南陽地委書記上火車向主席匯報地方情況的事情。當毛主席問他有關南陽的歷史和時事時,那位書記都答不上來。最后,毛主席問他個人的年齡,那位書記答上來了。於是毛主席風趣地說:“你不知今不知古,隻知自己五十五。”

習書記接著問我們,當別人問你們“浙江怎麼樣”時,你們怎麼回答?這一問,立即引發了我的思考。習書記可能是想告訴我們,並不是當上了干部才需要了解當地的各種情況,即使作為一個普通的求學者,因為有過在浙江上學的經歷,或許將來還要在浙江創業和生活,對浙江的文化傳統一定要有所了解。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是如何向同學們介紹浙江的文化傳統的?

張棟梁:習書記從浙江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浙江人的文化基因之間的關系出發,詳細為我們介紹了浙江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他當時用了“多元”這個詞來概括浙江的文化傳統。

他說,浙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浙江文化在中國歷史進程中處於重要地位。通過習書記的介紹,我才知道,除了大家熟知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其實還有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距今8000-7000年的跨湖橋文化,可見浙江文化的起源很早。

同時,在浙江悠遠的文化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了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習書記從東漢的王充說起,談到了王羲之、駱賓王、沈括、宗澤、王冕、宋濂、於謙、王守仁、全祖望以及近代的蔡元培、章太炎、王國維、魯迅、茅盾等浙江籍文化名人,涵蓋了政治、軍事、科技、哲學、史學、文學、古文字學、藝術、教育等各個領域。作為一個地道的浙江人,有些人物我之前並不知道他們是浙江籍的,聽著習書記娓娓道來,我驚嘆浙江原來有著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為習書記的廣博學識所折服。

習書記告訴我們,浙江文化融匯了歷史文化、革命文化與現代文化。他特別強調,浙江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之一,當年我們黨的誕生和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航船,正是從嘉興南湖起航,才創建了彪炳千秋的偉業。而我本人剛好就是浙江嘉興人,習書記在報告中提到南湖的紅船時,我感到特別的親切和自豪。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是如何向同學們闡釋“浙江精神”的?

張棟梁:習書記認為,浙江文化傳統中這種“多元”的精神特質,千百年來始終流淌在浙江老百姓的血液中,像一種無聲而強大的力量,始終支撐、引領和推動著浙江人民奮發向上,也就慢慢形成了浙江獨特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優勢,也就是被人們所稱道的“浙江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的發展之所以如此奪目,取決於很多因素。習書記告訴我們,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因素,確切地說,是文化的因素在產生深刻的影響。浙江文化是引領和推動浙江發展的最深層次原因,浙江精神是屬於浙江人民自己的“精神名片”。

浙江精神的基礎是“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於創新、講求實效”。習書記提出,要在這一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培育和弘揚“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精神。

習書記在為我們作報告的時候,列舉了一系列歷史人物和事件,分析了浙江人秉承的善於“闖”、勇於“試”、敢於“冒”的這種品質的文化淵源,並通過百年老店“胡慶余堂”、“寧波幫”和“信用浙江”建設的案例,頌揚了浙江人和美與共的情懷、和衷共濟的情志、和悅自適的情操。他強調,浙江精神是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浙江人共同奮斗的結晶。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非常贊賞“浙商”的創業精神,這次報告會對於“浙商”的特點是如何闡述的?

張棟梁:習書記認為,“浙商”不是一個虛擬的稱呼,而是一些實實在在鮮活的人群。這些人群的背后,是浙江文化堅韌圖強的主體性和務實重行的商業意識。正是這樣深層次、潛移默化的文化力量,才會有不畏艱辛、自主創業的浙江人。他舉了很多例子,比如,寧波的“奉幫裁縫”,以及他們發展起來的服裝產業﹔紹興“日出華舍萬丈綢”的紡織行業,以及聞名全國的中國輕紡城﹔又比如,“其貨纖靡,其人善賈”的溫州商人,以及他們創立的皮鞋、低壓電器、打火機、眼鏡等特色鮮明的產業群﹔還有被稱為“百工之鄉”的金華人,發展起了東陽的建筑業、永康的小五金、浦江的書畫水晶業等。

習書記總結了“浙商”的一些特點——不等、不靠、不要,自謀出路,自主創業,所以浙江經濟又被稱為“百姓經濟”。浙江人是靠著經商傳統,親帶親、鄰帶鄰,自主開發市場的方式,為自己打造了“金飯碗”。換句話說,老百姓不僅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是投資者、經營者。他引用了費孝通先生的一句話——浙江人“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說的就是“浙商”不畏艱辛、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

習書記指出:“有井水的地方就有生意可做,而有生意可做的地方,必有浙江人。”浙江人不隻局限在浙江這片土地上勤奮耕耘,而是放眼全球,范圍特別廣,習書記將這種現象概括為“浙江人經濟”,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浙江人獨特的文化力量才成就了“浙江人經濟”。

採訪組:在習近平同志的報告中,“浙江經濟”和“浙江人經濟”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張棟梁:我當時聽的時候,也產生過這樣的困惑,習書記在報告中為我們答疑解惑。根據習書記的闡述,通俗地來理解,“浙江經濟”概念的立足點在地域,是陸域10萬余平方公裡和海域26萬余平方公裡的浙江省范圍內,浙江人和非浙江人創造的經濟﹔“浙江人經濟”概念的立足點在人,是所有浙江人在浙江以及浙江以外任何地方創造的經濟。簡單來說,“浙江經濟”相較於“浙江人經濟”,前者是GDP概念,后者是GNP概念﹔前者是一個地區經濟的概念,后者更多的是帶有地區特點的文化概念。

要說聯系,其實還是在於兩者背后的文化。“浙江人經濟”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浙江人既能單打獨斗,又善於相互合作,這是浙江人最優秀的品質。習書記講述了一個當年“浙江人經濟促進大會暨浙江人經濟論壇”上的故事。會上一位學者說,溫州人發明一樣東西,他完全可以憑借其背后160萬溫州人強大的營銷網絡將產品迅速推向市場,讓自己很快成為大老板。習書記在現場講完這個故事的時候,在場很多溫州籍的同學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認為浙江大學的“求是精神”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報告會上是否談到了浙大“求是精神”?

張棟梁:是的。習書記說,“求是精神”是百余年來浙江大學辦學理念的濃縮和凝練,是浙大人“以天下為己任、以真理為依歸”崇高追求的高度概括。習書記特別強調了新的發展階段,全省教育戰線乃至全省人民,都要繼續發揚光大作為浙江精神重要組成部分的浙大“求是精神”。

習書記說,在“求是精神”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浙大人,有一種深切的責任感。他舉例說,僅僅2006年上半年,浙江大學就接受了數億元的捐贈,其中有幾位捐贈者就是改革開放以后浙江大學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這種精神力量的轉化,當然不僅僅是對母校的反哺,更是對整個社會的一種正向反饋。習書記的肯定和鼓勵,不僅讓我們浙大人倍感驕傲和自豪,而且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在這次報告會上對青年大學生提出了怎樣的希望?

張棟梁:習書記希望我們大學生成為“浙江精神的繼承者和創造者”。無論是否出生於浙江,但隻要在浙江這片土地上生活過、求學過、成長過,今后可能還要在這裡工作、創業、組建家庭,都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學習浙江精神、感悟浙江精神、實踐浙江精神、弘揚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努力為加快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習書記特別重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他在報告中說,通過資料了解到在過去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許多同學更加深切地領悟到一種社會責任,既有幾分壓力,更添學習動力,從而深刻認識到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提升自身的實力,實現自身的價值。習書記鼓勵我們大學生要積極走進社會,走向基層。希望我們不僅要讀好課堂上的書,也要讀好社會這本“書”,要了解浙江,熱愛浙江,進而了解我們偉大的祖國和偉大的民族,激發起應有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採訪組:這次報告會對你和周圍的同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張棟梁:記得當時同學們都說省委書記給大學生作報告很新鮮,都說這是一堂讓人產生高峰體驗的大課。據我了解,當時聽報告的不少同學都是高年級學生,很多同學已經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擇業與就業。聽完習書記的報告,大家產生了身為浙江人或身在浙江的自豪感,有不少同學表示畢業后要留在浙江工作。習書記講述的浙江精神更是引起大家的強烈共鳴,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學習浙江精神,弘揚浙江精神,踐行浙江精神。

習書記的報告,讓我更加明白了社會實踐是我們青年學生了解國情、民情、社情的重要途徑,堅定了我繼續做好社會實踐活動的決心。

2007年暑期,我帶領浙江大學學生三農協會開展了“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實踐大調研活動,100多名浙大學子參加了該活動,普遍反映收獲非常大。

參加工作后,我和同事們一起推動組織了數萬名大學生到全國各地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尋訪的實踐活動,打造了“紅色尋訪”社會實踐品牌,這個項目還被評選為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

採訪組: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實踐地。作為一名浙江人,能否分享一下您對習近平同志治理浙江時的重要思想的認識。

張棟梁:我是個地道的浙江人,生於浙江,長於浙江,學於浙江,工作也在浙江,對浙江這些年的發展變化有著切身的體會。習書記在浙江工作時,總結了浙江“八個方面優勢”,推出了“八個方面舉措”,形成了指導浙江發展的“八八戰略”。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之江新語》一書,集中體現了習書記在治理浙江時的重要思想和主張。

《之江新語》這本書語言簡潔,觀點深刻,文風朴實,我非常愛看。每次讀這本書時,我都感覺像是在與習書記面對面聊天,尤其是對習書記的“兩座山”“兩隻鳥”和“兩個干”理論的有關闡述印象深刻。

第一,“兩座山”論。2005年8月,習書記在浙江安吉縣余村調研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著名論斷。習書記在《從“兩座山”看生態環境》一文中,從認識論的角度對“兩座山”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釋。今日的余村,作為習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模范實踐區,走出了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鄉村振興之路,已成為聞名全國的美麗鄉村。

第二,“兩隻鳥”論。習書記在《從“兩隻鳥”看結構調整》一文中,提出必須推進浙江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增長方式的根本性改變,並將之生動地概括為養好“兩隻鳥”,一個是“鳳凰涅槃”,一個是“騰籠換鳥”。前者講產業質量提升,變制造為創造,變貼牌為創牌。后者講產業結構調整,要培育和引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高的“俊鳥”。在習書記“兩隻鳥”論的指引下,今日的浙江正在成為創新的沃土,創業的熱土,創造的樂土。

第三,“兩個干”論。習書記在《要“干事”,更要“干淨”》一文中,生動論述了領導干部要干干淨淨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時刻注重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作為一名紀檢戰線的干部,我深刻體會到習書記這一論述的重要內涵,這是我們開展干部教育的必修課。

最讓我精神上“補鈣加油”的,是習書記提出的“紅船精神”。作為一名嘉興人,我從小聽著紅船的故事長大,但之前從來沒有提升到精神層面來認識。2005年6月21日,習書記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首次提出“紅船精神”,並將之闡釋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通過學習習書記關於“紅船精神”的重要論述,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紅船是中國革命源頭的象征,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越來越為家鄉的紅船驕傲,越來越為“紅船精神”自豪,越來越增強了傳承“紅船精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呂騰龍、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