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志智雙扶,增強脫貧內生動力

2020年05月17日09:20    來源:雲南日報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沖刺期,在大力做好幫扶的同時,如何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真正攻克深度貧困堡壘?

我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日總攻行動路線圖給出答案:堅持“富腦袋”“富口袋”並重,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讓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心熱起來、手動起來。

我省奮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扶貧“三合一”,進一步加強開發式扶貧同保障性扶貧相銜接,幫助貧困群眾擺脫思想貧困、精神貧困,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幫助群眾早日脫貧致富,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精准施策 增強發展能力

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省聚焦貧困突出問題、重點區域,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從解放思想入手,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信心和斗志,引導貧困群眾增強主體意識、自我發展能力。

增加貧困群眾就業是有效的脫貧方式。在決戰決勝百日總攻行動中,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就業脫貧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貧困勞動力參加職業培訓、激勵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支持自主創業、鼓勵用人單位(包括就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加大對“易遷點”資金支持等,貧困勞動力可獲得免費培訓、生活費和交通費補貼、外出務工獎補,如創業還可同等享受當地創業扶貧政策,優先獲得“貸免扶補”創業貸款支持。

在易地扶貧搬遷中,為做好99.6萬搬遷群眾后續扶持工作,我省超前研究、及時謀劃一系列后續扶持政策措施,結合地方發展實際,大力發展安置點后續產業,積極吸引企業投資興辦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不斷拓寬銷售渠道,探索完善后續產業帶貧益貧機制,引導搬遷群眾更多參與產業發展,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不僅如此,在全面摸清搬遷勞動力底數的基礎上,加強在外穩定就業人員服務管理,有序組織有意願未外出的搬遷勞動力轉移就業,通過技能培訓、補貼等形式幫扶無法外出務工的搬遷勞動力就近就業,扶持自主創業,對困難人員實行就業培訓優先、崗位安置優先、推薦就業優先,全面消除零就業家庭,引導搬遷群眾組建基層組織,加強自我管理服務,樹立文明進步、守望相助、鄰裡和睦的良好風尚。

以工代賑,由政府投資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扶持。如今,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通過以工代賑參與工程建設,實現家門口掙錢。2016年以來,省發展改革委爭取並下達我省以工代賑資金18.6億余元,共引導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務工3984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151人,發放勞務報酬總計超過1億元。隨著一大批農業農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建成,農田穩產面積擴大、鄉村道路建成通行、人畜飲水問題逐步解決,以工代賑在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助力脫貧增收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

教育扶貧 阻斷代際傳遞

治貧先治懶,扶貧先扶志。我省圍繞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引導貧困戶摒棄“等靠要”思想,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有效激發貧困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思想保障。

在硯山縣八嘎鄉易地搬遷點竜所新街的一家小飯館裡,馬有福正忙著為顧客准備飯菜。他曾是被人們稱做“懶漢”的人,以前因生活貧困加上家庭變故,日子越過越窮,又不思上進。在政府的幫助和村干部的動員下,馬有福通過易地搬遷住上新房后,主動學起了烹飪,並用攢下的工錢開起了飯館,成了一名餐飲店小老板。像馬有福一樣,在昭通、怒江、曲靖等地,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逐漸轉變思想觀念,通過辛勤勞動斬斷“窮根”,開啟了新生活。

教育扶貧是擺脫思想貧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省教育廳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大力實施現代職業教育扶貧工程、“三區三州”教育脫貧攻堅、建檔立卡專項招生計劃、職教東西部扶貧協作、控輟保學專項行動、困難學生資助等,著力改善辦學條件,推動貧困家庭學生有學上、上好學。2019年,全省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4.77%,129個縣(市、區)實現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雲南成為全國第22個、西部地區第5個整體通過基本均衡驗收的省份。

4月的早晨,靖安中學校園內傳來琅琅書聲,昭通市靖安新區315名易地扶貧搬遷家庭學生正與原初三學生一道為即將來臨的中考奮力拼搏。“新冠肺炎疫情讓我認識了醫護人員的重要性,今后我打算去學醫。”學生榮欣說。

在會澤縣東陸高中,剛考上北京大學的貧困家庭學生李青利用假期回鄉的機會,當起了志願者,給學弟學妹們講述求學拼搏的經歷。在烏蒙山區,一所所現代化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拔地而起,“教育拔窮根”的理念得到越來越多貧困群眾的認可,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正走出大山,靠知識改變命運。

技能培訓 提升致富能力

要啃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除了要有想脫貧、能脫貧的信心和決心,更要有會脫貧的實招。對此,全省各地持續開展技能培訓、政策宣傳、引導激勵等工作,為貧困群眾出主意、教方法,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幫助他們用辛勤勞動實現長久穩定脫貧。

“國家政策這麼好,我不能當懶漢,要努力脫貧。”看著精心喂養的雞苗一天天長大,寧蒗彝族自治縣翠玉鄉春東村貧困戶熊文格外自豪。在村裡的大力扶持和村干部的激勵下,他學了養殖土雞技術,如今成了村裡的土雞養殖大戶,腰包也逐漸鼓起來。這是寧蒗縣狠抓“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以志、智雙扶促進貧困群眾脫貧的一個縮影。縣裡通過主題宣講、入戶講解等方式,引導廣大貧困戶存感恩之心、自強不息,推動貧困群眾由“不會干”向“學著干”轉變,並在全縣開展技能培訓,幫助貧困群眾提高就業和產業發展能力。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結合企業用工和群眾就業需求,對45歲以下的勞動力進行烹飪、電工、建筑、汽修等技術技能培訓,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通過安排公益性崗位和勞動力轉移就業,目前已解決搬遷群眾就業35923人,實現戶均1.42人就業。同時,因地制宜配套實施產業項目,發展草果、花椒等綠色香料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扶貧車間等,解決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實現樓上安居、樓下就業。目前全州已建成安置點扶貧車間37個。

昭通市靖安新區是全國最大的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為解決搬遷群眾后續發展問題,靖安新區臨時黨工委(管委會)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依托安置區產業就業分中心和就業服務點,分期為搬遷群眾舉辦技能培訓、有序組織群眾外出務工,確保有勞動能力且有意願的家庭至少有1人落實就業,每戶搬遷戶至少有1個增收渠道、有長期穩定收入,實現產業、就業項目對搬遷戶的全覆蓋。

心氣高了,干勁足了,脫貧致富能力強了。通過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斷激發,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貧困地區新風扑面而來,持續煥發生機與活力。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全省上下將繼續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建立健全激發貧困群眾發展內生動力的長效機制,不斷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鞏固脫貧成果,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記者 段曉瑞 李海球 和茜 陳怡希

(責編:萬鵬、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