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用心用情用力 辦好百姓“心頭事”

──天津牢記總書記囑托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綜述

劉雅麗

2020年05月15日08:02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用心用情用力 辦好百姓“心頭事”

再遇初夏,暖風生麥氣,幽草勝花時。

7年前的這個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視察時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天津深刻領會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辦好百姓“心頭事”,不斷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進展。

助力安居 破解“天下第一難”

搬離“支開桌子佔‘滿’了屋”的河東區韶山道老房,住進津南區泓春園敞亮的安置房,72歲的戴增光樂得合不攏嘴,“撥開雲霧見陽光嘍。”

19.24平方米的平房,刨去屋外做飯的地兒,隻剩12.8平方米的小屋,戴增光一住42年。有了兒女后,兩代四口人在這“巴掌大”的地兒共同生活24年,“市面上家具都‘超標’,虧了老伴兒會木工活兒,打了櫃子、折疊桌和上下床。”

2019年7月19日,戴增光一家搬進棚改安置房,“屋子敞亮,特中意。”

54歲的趙維起同樣“沾了棚改的光”,一家三口原住河東區魯山道鬆濤裡28平方米的“小二樓”,“樓上一家人,樓下一家人。一下雨兩家都鬧心,樓上怕漏,樓下怕灌。”

去年年底搬到津南區泓天園,老趙再也不怕下雨了,“看哪兒哪兒滿意,生活變化翻天覆地。”

棚戶區改造事關千千萬萬群眾安居樂業,卻被稱為“天下第一難”。群眾“心頭事”再難也要辦。如何破題?天津思路清晰:不怕老百姓佔便宜,拒念“拖字訣”……

讓利於民換來民心所向。去年,我市全面完成147萬平方米三年棚改任務,6.3萬戶近30萬人受益。與此同時,831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及遠年住房三年改造任務完成,127萬戶居住品質得到提升。

力促就業 更多人端上“新飯碗”

賈富棟終於成了上一輩兒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是中國(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工匠涵養班首期學員,去年結業后被太重(天津)濱海重型機械有限公司聘用。

高考成績不理想,上職業院校原以為是個“將就”選項,常聽父母念叨“‘別人家孩子’前途”的賈富棟,一度對就業充滿迷茫。

就業乃民生之本,一頭連著家庭幸福,一頭關系社會穩定。如何讓更多人端上“新飯碗”,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

2013年5月,正在天津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實訓中心調研,為天津就業工作指明方向:要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加強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工作,搞好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緩解結構性失業問題。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天津堅持把擴大就業和提高就業質量作為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

一個個數據筑牢“民生之本”的根基:2019年,開展援企穩崗“護航行動”,支持青年群體就業創業,新發展見習基地458家,幫助4.38萬名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新增就業首次突破50萬人,達到50.17萬人,增長2.39%。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5%……

職業培訓歷來是就業利器。今年,“持續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職業技能提升是實訓中心的“金字招牌”。目前,這家總書記調研過的機構,已累計為358家規模企業、56所院校提供過培訓、鑒定、大賽等服務,覆蓋15.6萬人。

2018年,“解渴”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工匠涵養”創新工程又在實訓中心應運而生。這年8月,首期工匠涵養班正式開班,學員均從全市職業院校畢業學年學生中選拔產生。曾被總書記稱為“多面手”的王傳龍,就在涵養班“帶徒弟”。

徒弟怎麼帶?對於“作業”的質量要求,現任實訓中心現代制造技術教研室主任的王傳龍近乎“吹毛求疵”。

“根據零件圖紙編制加工工藝,使用軟件編程並操作數控機床,完成的零件加工精度得在0.02毫米以內,並且每個加工精度都要加工正確。”王傳龍打了個比方,“一根頭發絲的直徑約為0.1毫米,也就是說,學員加工誤差的允許值相當於頭發絲的五分之一。”

正是受到這樣一群“挑剔”的技術能手、世賽專家和大國工匠的引領,涵養班首批學員出課堂進車間,進車間上手就能干,結業前均被名企聘用。

技能在手,出路無憂。包括賈富棟在內,原本想著就業會“將就”的29名“准工匠”迎來閃光時刻。

打通育人用人“最后一公裡”,培訓模式獲得社會認可。王傳龍介紹,“疫情還沒過,就業不景氣,可企業已經朝我們要人了。”

在津城,職業培訓並非“一枝獨秀”。單提去年,我市啟動“海河工匠”建設,在長征火箭、長城汽車等先進制造企業建立205個企業培訓中心,覆蓋技能工人15.8萬人。

“大病不扛” 社會保障服務能力持續加強

“住院治大病,自個兒沒掏錢。疫情期間,社區李主任還來醫院給我們送報銷支票。”60歲的華靜正在醫院陪護重病的弟弟華強,“他身邊沒兒女又沒工作,得了重病咋活?多虧趕上好政策。”

李主任名叫李錦榮,河東區上杭路街濱河裡社區的低保主任。這個社區包括兩個自然小區:萬順裡、濱河裡。社區總共54個樓門1000多戶居民,困難群眾較多,其中低保戶138戶、低收入戶6戶、特困供養戶1戶,此外還有一些“政策邊緣戶”,救助情況較為復雜。

連干18年、總為困難群眾奔走,李錦榮對兜底保障舉措的“風吹草動”了然於胸,“近些年,我市對困難群眾救助力度越來越大,保障面越來越廣。今年1月1日實施的《天津市臨時救助辦法》進一步提高了救助時效性,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在這座城,隨著大病醫保和救助制度更加健全,困難群眾小病拖、大病扛的現象越來越少,社會保障服務能力持續加強。一組數據為証:2019年,我市建立職工大病保險制度,覆蓋590萬職工,職工和居民醫保門診報銷限額、貧困人口大病保險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在這座城,制度保障網不斷織密,多舉措為困難群眾兜底。

“困難群眾各有各的難,這些難處,走到他們身邊才更能體會。”上杭路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主任朱福生介紹,走訪了域內28676戶居民后,排查到的群眾看病、養老等方面的煩心事、鬧心事被一一化解。

這項工作屬於“筑基”工程,上杭路街是工程試點之一。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去年實施“筑基”工程后,城鄉困難群眾排查解困專項行動全面開展。察其疾苦,解其難題,群眾反映問題1.7萬個獲得解決。

不僅是兜底保障,為了讓夕陽更紅,天津尊老惠老工作持續加力。

老人家食堂重點為解決高齡和失能等老年人“吃飯難”而開設,兼顧其他老年人助餐需求。根據《關於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工作試行辦法》,天津戶籍80歲以上的老人和60歲以上低保、低收入且照料等級為重度的老人,可享每餐3元(每天午餐1次,每周5天)的助餐補貼。為老年人每發放1次助餐補貼,老人家食堂可享2元的運營補貼。

“去年下半年投運以來,近萬人次享受到助餐補貼,佔總配送量的40%左右。”中民聚康養老產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展恆波介紹,公司在河西區運營的3家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均嵌入老人家食堂。最近,這3家日照中心正建設自有廚房,不久后將在分餐基礎上具備制餐能力,“屆時送餐更高效,飯菜味道會更好。”

著力服務“一老”,用心用情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工作。去年,老人家食堂已達1565家,此外,我市還建成109個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年末全市養老機構達到364個。

供熱季“上門問暖” 惠及千家萬戶

連續多年提前供熱后,在剛過去的供熱季,天津又開啟“暖氣夠不夠熱?保証溫暖到家!”專題檢視工作。“上門問暖”再次惠及千家萬戶。

“剛供熱,一摸暖氣片有點兒涼,我兒子說‘甭急,過兩天才暖和’。還沒等‘過兩天’,便來人噓寒問暖了。”68歲的楊會艷住在濱海新區寨上街朝陽花園社區,她提到的正是這項檢視工作。

那天,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馮國娟也去了,“入戶了解居民家中供暖問題,篩查出有問題的便會通知供熱維修人員。楊大姨家確實不熱,維修后溫度很快達標。”馮國娟說,上門問暖,事兒不算難辦,但對於老弱病殘群體而言尤為重要,“家裡一暖和,老人家幸福感‘爆棚’。”

幸福感提升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

多年來,我市連續實施20項民心工程,財政總支出的75%“切”給“民生”。

幸福感提升更來源於百姓身邊一個個變化──

出行更順暢:地鐵1號線東延線通車運營,7號線、11號線開工建設。解放南路等20條重點道路完成整修,新外環線全線貫通……

環境更優美:城市綠道河西示范段、子牙河濱河公園等一批城市公園從無到有,海河沿線等夜景品質全面升級,休閑旅游“打卡地”不斷涌現……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放眼未來,更美的幸福藍圖正在醞釀,更多的民生紅利漸次釋放。

(責編:吳楠、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