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習書記180余字寄語閩東大學生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四)

2020年05月14日10: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習書記180余字寄語閩東大學生

1989年7月4日晚9時許,中國人民大學的郭海鷹與北京大學的林忠兩位寧德籍大學生,懷著對家鄉發展的強烈關注,以校園刊物《閩東大學生》記者的身份敲開了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的宿舍,受到習近平同志的熱情接待。習近平同志於次日圍繞“閩東的建設與希望”等話題,在辦公室與他們暢談了兩個多小時,並在數日后給他們寄來180余字的《寄語閩東大學生》:“在祖國各地學習的閩東大學生,是270萬閩東人民的驕傲。”“殷切希望你們珍惜美好時光,安心學習,學有所成,早日參加建設,造福桑梓……”

(本報將在報紙和新媒體端專門開辟《青年來信》專欄,刊發廣大讀者閱讀和學習報道之后的啟發和感悟,來信請發我們的郵箱xinwen@cyol.com,歡迎踴躍來信)

----------------

採訪對象:郭海鷹,男,1968年7月生,福建寧德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信息管理系1986級本科生,2015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正處級干部。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校友會副會長。

採訪組:石新明 唐敬 秦濤 王麗莉

採訪日期:2018年12月9日

採訪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校友之家

採訪組:郭海鷹老師,您好!聽說您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時創辦了一份校園刊物《閩東大學生》,請介紹一下創辦這份刊物的情況。

郭海鷹:好的,這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我的家鄉在福建省寧德地區,就是現在的寧德市,位於福建東部沿海,俗稱“閩東”。寧德的南面是福州,北面是溫州,相比周邊城市,當時這裡經濟比較落后,好像是處在一個沿海經濟發展的斷裂帶上。作為閩東學子,我們感到很焦灼,急切希望有一個了解家鄉情況、為家鄉建設建言獻策的渠道。

因此,在1988年、1989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和當時在北大讀書的中學同學林忠就去代表駐地,找到時任寧德地區行署專員陳增光和閩東籍省領導,向他們匯報了自己的想法。得到陳增光專員的鼓勵和支持后,我們共同發起創辦了校園刊物《閩東大學生》,這是閩東籍大學生了解家鄉、宣傳家鄉、智力支鄉的平台。

採訪組:聽說您在1989年暑假以《閩東大學生》記者的身份返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並採訪到了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請您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

郭海鷹:1989年暑假,我回到家鄉寧德地區福安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聽說年僅36歲的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是經歷過“文革”磨煉的“老三屆”“老知青”,帶著對家鄉建設的關心和同時期大學生的困惑,我就想代表《閩東大學生》去採訪習書記。1989年7月4日晚上9點多,我和同伴林忠同學在寧德地委大院宿舍區,經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習書記的家,並鼓起勇氣敲門。為我們開門的是著名歌唱家彭麗媛老師。面對“不速之客”的深夜造訪,習書記非但沒有生氣,沒有擺“官架子”,反而是熱情接待,問了我和林忠的身份和來意,約我們次日上午到他辦公室深聊。

第二天上午,習書記在辦公室接待了我們,和我們聊了兩個多小時。習書記談起閩東的人才問題,談到閩東建設和閩東的希望,還同我們暢談了中國的改革和民主建設,談電視劇《新星》與李向南的原型,談他的個人經歷和人生體會,還送給我們一本《福建論壇》雜志。

告別時,習書記拍拍我的肩膀,誠摯地對我們說:“日后碰見閩東籍大學生,請代我問他們好!”親切的話語,至今縈繞。數日之后,習書記還給我們寄來了180余字的《寄語閩東大學生》。

拜訪習書記前,我和林忠同學准備了一個相機,裝上一個新膠卷,但可能是因為太緊張了,膠卷沒有裝好,很遺憾沒有留下照片。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為什麼送給你們一本《福建論壇》雜志?

郭海鷹:當時我們請教習書記對閩東鄉鎮企業改革的看法,他起身到書架上取下一本雜志,說:“我在這期《福建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系》的文章,詳細表述了我對閩東經濟發展的看法,就送給你們吧!”

採訪組:這180余字的《寄語閩東大學生》的內容您還記得嗎?

郭海鷹:根據此次採訪,我們擬寫了《閩東的希望——習近平同志談閩東建設》,並刊登在1989年8月印制的《閩東大學生》上,后面附上了習書記180余字的寄語,內容是這樣的:

寄語閩東大學生:

在祖國各地學習的閩東大學生,是270萬閩東人民的驕傲。你們在知識的園地裡,辛勤耕耘,使閩東父老鄉親感到欣慰。閩東改革、開放需要大批朝氣蓬勃、開拓進取的青年知識分子,祖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需要一代新人。你們肩負著振興閩東、振興中華的重任,我殷切希望你們珍惜美好時光,安心學習,學有所成,早日參加建設,造福桑梓,為社會主義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應有的貢獻。

習近平

習書記對閩東大學生的寄語刊發后,在閩東大學生中產生了強烈反響,大家都說家鄉的地委書記給我們在校大學生寄語,這在以前都沒聽說過。

習書記不僅關心在祖國各地學習的閩東籍大學生,而且非常關心在閩東讀書的大學生。寧德師范學院(當時校名叫“寧德師專”)是閩東的最高學府,習書記多次到學校看望師生,幫助師生解決困難,1989年10月他還專門到學校給師生作了一場形勢政策報告。

寧德師范學院圖書館副館長郭正武曾向我們回憶過聆聽習書記報告的情景。他說,報告會在寧德師專竹棚館舉行,臨時用桌子拼了一個主席台,師生們自帶凳子來聽報告,擠滿了整個禮堂。習書記的報告視野開闊,信息量大,把深刻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大家聽后感到耳目一新,很受教育。習書記在報告中談到青年學生要注意從歷史中汲取營養,樹立民族自尊心,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要正確認識我們的國情和面臨的困難,積極投身到改革、建設的洪流中,在實踐中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有意義的人生價值。郭正武老師說,習書記在報告中講到的中美兩國國情的比較令他印象特別深刻。

採訪組:您剛才講到習近平同志在辦公室與你們談到閩東的人才問題,能否介紹一下你們談論的主要內容?

郭海鷹:我們當時談到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人才問題。習書記說:“現在的情況是越貧困的地方,人才越缺,絕對數少。在山區,一個縣沒有幾個助工,地區經貿委甚至連一個專業的翻譯都沒有。一方面,高校的專業設置有問題,有些專業偏多,來了不對口,造成人才既短缺又過剩的畸形現象。另一方面,體制也有問題。由於實行財政包干,有些單位不想要人,想要人的單位又因為編制凍結要不到人。”

習書記接著說:“‘孔雀東南飛’在目前是不可逆轉的,因為貧困地區待遇遠不如東部。我從廈門調到閩東,職務高了半級,工資少了四十。而且即使少拿幾十塊錢,人們也想過城市生活。因為城市的各種社會福利、公共設施及子女教育比鄉村、貧困地區要好得多。閩東要實現到2000年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教育問題。經濟不發達,絕不能成為不辦教育的理由,現實的途徑是培養實用人才,急用先辦,搞職業培訓、職業教育,建立人才的動態平衡,招聘人才到閩東,但不強求他們扎根閩東。”

採訪組:您剛才說習近平同志向你們談到“閩東的希望”,請回憶一下相關內容。

郭海鷹:我們問:“閩東的希望何在?”

習書記說:“那要看你們對閩東的‘希望’是什麼了。經濟發展需要長期目標和近期規劃的相互結合。既要避免近期難以實施的遠期目標超前化,又要防止把近期規劃簡單化。我去年到閩東,聽到三大熱門話題:修建福溫鐵路,開發三都澳,建設中心城市。這都是動輒上億投資的項目,有賴於國家全局性的宏觀決策,在目前治理整頓的形勢下顯然不可能進行。目前的重點應是通過內涵擴大再生產,搞好挖潛,因為現有工業生產能力由於能源、人才等原因還有三分之一未開足。同時,必須保持相當的發展速度。閩東的農、林、水電潛力極為可觀,水電隻開發了5%,水電是基礎產業,效益又好,所以,先有錢,先辦電。有了資金不要搞撒胡椒粉,要側重投入經濟較發達地區,特別是福溫線一帶。我們設想以賽岐為中心增長點,沿路向山區梯級推進。對原料充足、銷路好的主導產業要實行傾斜政策。扶貧資金要先扶持鄉村經濟實體,增強其造血功能。隻有這樣,才能使較少的錢在短期內產出最大的效益,而后通過較發達地區帶動貧困地區,主導產業帶動其他相關產業。”

採訪組:聽說您還溝通協調促成了北京大學福建籍學生1990年暑期組團回到家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郭海鷹:借著《閩東大學生》的成功之勢,1990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們拜會了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提出創辦《福建大學生》的想法並得到題詞祝賀。畢業前夕,我拜訪了當時九十高齡的冰心先生,先生欣然為家鄉學子創辦的報紙題寫了刊名,同意擔任顧問並題詞——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弗為。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1990年上半年,部分在北京大學讀書的福建籍學生就托我幫助聯系,打算暑期組團返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1990年7月,習近平同志剛從寧德調任福州市委書記。當他獲悉北京大學福建籍學生暑期返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專門指示市裡相關部門做好安排。

1990年7月31日,實踐團結束了在福州市的社會實踐活動。當天晚上,上任不久的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專程看望實踐團成員並與大家親切座談。當年北大社會實踐團骨干成員之一黃誌同學,現為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當時,我已從人大畢業回到福州工作,因此參加了當天晚上的座談會。

我參加了這次座談,並根據現場記錄撰寫了《習近平與北大人交心談往》,擬經習書記同意后刊發在《福建大學生》。於是,我就將這份手寫稿寄給了習書記。習書記收到后親筆修改並批示:“已閱,可退郭海鷹同學。習近平,10.27”。福州市委辦公廳還蓋了批轉章。

2013年6月19日下午,在習近平同志考察中國人民大學一周年之際,學校隆重舉行了“學理論、走基層、長才干”師生座談會。會上,我把珍藏多年的習近平同志親筆批閱的手寫稿《習近平與北大人交心談往》,以及自己在校主編並刊載了當年在閩採訪活動的校園刊物《閩東大學生》和《福建大學生》捐贈給了中國人民大學檔案館。

採訪組:您與習近平同志的這兩次座談交流,對您的人生和職業發展有什麼影響?

郭海鷹:習近平同志1989年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時,與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的兩名同學暢談了一個上午﹔1990年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30多名同學座談了一個晚上。這兩次座談交流,我都親身經歷。習近平同志對大學生的關注、關心、關愛令人敬佩和感動,這兩次座談是我終生難忘的大課,對我的人生態度和職業選擇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1990年7月,我畢業回到福建,在省畢業生就業指導暨人才交流機構工作。剛入社會,遇到一些困惑,我就寫信向習書記作了匯報。1991年,在福州市高校畢業生招聘會上,習書記走過我單位展台時見到我,馬上停步回頭對我說:“你的來信我都看過了,找時間我們聊聊。”1992年,我已調到當時剛剛組建的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擔任秘書工作,在省市領導出席汽車合資項目談判活動時,我又遇到了習書記,他詢問了我的情況,並鼓勵我在企業多磨煉、多學習,說這有助於年輕人成長。

我先后在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本部的多個崗位工作過,還到省委黨校脫產學習了一年,也挂職擔任過貧困鄉鎮領導、重點國企工廠領導和合資企業負責人。2000年,我作為國有股東代表到東南汽車工作。東南汽車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支持創建並給予大力關心支持的最大的海峽兩岸合資汽車生產企業。2009年,我從福建調回到母校中國人民大學工作。多個基層崗位的磨煉使我增強了團結、服務、效率和創新意識。習書記當年對我的諄諄教誨,我一直銘記在心,受益終生。

從1991年到2009年,我在福建汽車行業工作18年,有幸見証了福建汽車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快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福建汽車人的逐夢之旅中,習近平同志與福建汽車有著特別的情緣,他每每在關鍵時刻作出十分關鍵的決策。

採訪組:能否具體談談習近平同志在推動福建汽車工業發展方面的情況。

郭海鷹:閩台合作初期,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親自推動閩台合作東南汽車城落戶福州,並圈定了東南汽車廠址。東南汽車項目選址時,當時福州有幾個縣市爭著要上。1995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有兩個縣委書記同時跑到習書記的住處匯報工作,爭取項目落戶。最終是習書記拍板將項目放在閩侯縣青口鎮,這裡距離福州市區30多公裡,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1999年9月26日,東南汽車建成投產,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出席慶典儀式,圓了“福建汽車夢”。

東南汽車是迄今為止兩岸合作的最大汽車廠,並帶動台灣地區數十家配套零部件企業落戶周邊,成為兩岸產業、經濟融合的成功典型。目前,青口鎮已發展成為以產業化帶動城市化的“產城融合”新型城鎮化典型。

2000年6月21日,習省長考察了東南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和協力廠及省汽車銷售公司華夏汽車城后,在省汽車集團八樓會議室召開現場辦公會,聽取了省汽車集團董事長凌玉章的工作匯報,對福建汽車工業結構調整及“十五”發展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進行了認真研究。習省長對閩台汽車合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作出加強國際合作、聯合重組福廈汽車、給予福汽集團特殊政策等指示,拉開了福廈汽車聯合、全省“一盤棋”發展的序幕。會議決定,“十五”期間省汽車集團實行利潤全留,繳納的所得稅和增值稅屬地方的25%部分形成的財力,由省財政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安排給省汽車集團,用於汽車項目的投入。2001年10月福廈汽車完成聯合重組,2002年9月習省長親自赴京匯報爭取,2003年3月東南菱帥轎車下線上市,圓了“福建轎車夢”。

2002年6月13日,習省長主持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重點討論研究與戴姆勒合作生產商用車等福建汽車“十五”期間重點發展項目,並就下一步工作的推進進行部署。2002年7月,福建省政府正式向原國家計委報送福建奔馳汽車立項報告,“福建汽車強省夢”從此啟動。

2010年9月4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回到他曾工作過17年的福建,特地安排時間視察了福建奔馳汽車公司。在視察過程中,習近平同志回憶說:“當時我們為這事協調了好多次。”足見他對福建汽車產業發展的關切之情。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一貫重視基層工作,在寧德工作時還建立了“四下基層”制度。作為一名寧德人,您是否聽說過習近平同志下基層的故事?

郭海鷹:習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創立了“四下基層”的工作制度,還有許多關心基層、服務基層、幫助基層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就連他離開寧德時的工作交接都是冒雨在基層調研的過程中完成的,他最牽挂的就是基層的干部群眾。

我聽得最多的是習書記“三進下黨”的故事,尤其對他第一次到下黨鄉調研時的兩張照片印象深刻。下黨鄉是寧德九縣中四個特困鄉之一,人稱“五無鄉鎮”(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由於交通閉塞,這裡幾乎與世隔絕,鄉民們甚至害怕家裡的豬仔養肥了運不出去,賣不了錢。

1989年6月,時任下黨鄉黨委書記楊弈周(大家親切地稱呼他“老楊”)在參加寧德地委工作會議時站起來“放炮”:對貧困地區,上級要關心,要扶貧。老楊的話“辣味十足”,一下子就引起了習書記的注意。他詳細詢問情況后,當場表示一定要去一趟下黨。不到一個月,習書記就帶上相關委辦局的同志,到下黨鄉現場辦公。

第一張照片記錄了習書記一行在下黨鄉走山路的情形。那是1989年的一個夏日,他們清晨6點從縣城出發,約上午9點車開到山下就沒路了,然后步行十幾華裡山路,約11點多走到下黨鄉。一路上老楊拿著一把柴刀在前面開路,大家手持竹竿沿著荊棘叢生的山脊小道而行。走在前面戴著草帽、肩搭毛巾、汗透衣背的高個子就是習書記。下黨之行,習書記來回步行4個半小時,聽說腳底都磨出了血泡。“披荊斬棘,跋山涉水”“異常艱苦,異常難忘”是習近平同志后來回憶起下黨鄉時的真切感受。

“‘地府’來了,‘地府’來了!”一路上,老百姓奔走相告,異常驚喜,因為他是“到過這裡的最大的官”。當地老百姓管地委書記叫“地府”,也就是知府的意思。沿途,當地老百姓自發地送來祛暑茶,一桶一桶地遞給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喝。習書記到下黨時已經渾身濕透了,當地干部在村口的廊橋上拉起一塊塑料布圍了個小圈,他在裡面拿了一桶水,從頭到腳沖下去,然后換了衣服,就到廊橋對面的小學校召開現場辦公會。

第二張照片記錄了習書記在小學校召開現場辦公會的情景。當時下黨鄉沒有辦公用房,連鄉黨委辦公室都設在一個改造過的牛圈裡,這座牆面凹凸不平、連門都沒有的土夯學校已是當時“頂級”的會場了。大家將兩張課桌拼成了主席台,上面鋪了一條從鄉親家借來的花床單,臨時寫的“會場”二字格外醒目。

工作人員安排老楊在台下的匯報席上匯報,習書記與陳增光專員兩人坐在主席台上。但習書記對老楊說:“你坐中間,我們兩個坐在邊上,聽你講。”老楊不肯,認為這樣不妥。習書記就講:“我們要尊重基層同志,你就放心大膽地坐在當中,講給我們聽。”在習書記的一再堅持下,老楊坐到主席台中間的位置,但是很緊張,手有些發抖,汗珠順著臉頰滑落下來,他一邊匯報,一邊不停地擦汗。習書記見狀,趕忙安慰道:“沒關系,老楊,不要緊張,慢慢講。”老楊這才放下心來。

說起來很有意思,聽說“地府”來了,鄉裡的工作人員原計劃買幾瓶罐頭給台上的領導吃,但找遍了全鄉隻找到一瓶菠蘿罐頭。開會時,工作人員把這瓶罐頭放在了習書記的面前。這在當時是非常稀罕的東西,很多鄉親可能從來都沒嘗過。但是,放在自己面前的這瓶罐頭,習書記始終沒有打開。

突然,門口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引起了他的注意,原來是一位老奶奶好奇,正在門口探頭探腦地“旁聽”會議。習書記趕忙對工作人員說,“把這瓶罐頭拿給老人家吃吧”,然后將罐頭送給這位老人,自己則換上村裡的祛暑茶。

會上,習書記將現場反映的問題當即交辦給地、縣各部門負責人,讓大家限時想辦法解決。在第二天的現場辦公會上,習書記說:“下黨鄉的情況大家也看到了,水電照明、公路建設和辦公場所等方面都亟待解決,咱們要幫助下黨鄉的老百姓破解‘燃眉之急’啊,每個部門能拿多少錢,大家表表態吧,咱現場就定下來。”據說那次下黨鄉累計籌集了72萬元,這在當年無疑是一筆“巨款”,相當於現在的5000多萬元!有個部門領導說了句極其形象的話:“習書記啊,我們把口袋裡的毛都拔出來啦!”

在習書記的關心下,下黨鄉於1991年就實現了公路通車,水電站也投入了使用。更加難得的是,那位當年在地委大會上站起來“放炮”的鄉黨委書記楊奕周,也成為習書記一位非常要好的基層朋友。習書記多次把他請到家裡交談,后來老楊生病時,習書記還給他寄過藥呢。老楊不幸過世后,習書記還對他的孩子的就業等問題給予了幫助。

採訪組:《擺脫貧困》這本書集中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的理念、創見和方法,您一定讀過這本書吧?請談談您印象最深的內容。

郭海鷹:好的。帶領閩東人民擺脫貧困,是習書記主政寧德時的一條工作主線。作為一個寧德人,我深深地體會到,這非常符合寧德當時的實際,符合寧德百姓的期盼。

寧德的特點是“老、少、邊、島、弱”,這裡是革命老區,是全國最大的畬族人口聚居地,海岸線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島嶼佔全省的三分之一,經濟在全省九個地區排名倒數第一。幫助群眾擺脫貧困是當時亟須解決的主要問題。

《擺脫貧困》這本書就擺在我辦公室的書櫃裡,我讀過好幾遍,印象最深的是習書記提出的“弱鳥先飛”論和“滴水穿石”論。我認為,這“兩論”體現了習書記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和辯証發展的方法論。

習書記到寧德后,首先對閩東九縣進行了調查,提出了“弱鳥先飛”論,三個月后寫下了《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也就是《擺脫貧困》一書收錄的第一篇文章。習書記在這篇文章中對“弱鳥先飛”論進行了系統闡述。

習書記用“弱鳥”比喻貧困的閩東,提出寧德干部群眾要解放思想,破除觀念“貧困”,樹立“先飛”意識和“先飛”欲望,掌握“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的辯証法。首先,要樹立“先飛”的志向,要求干部樹立終生廉潔、終生為民的鴻鵠之志,“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實現“扶搖直上”。其次,要煉就“先飛”的本領,農業上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工業上要處理好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同時抓好脫貧工作和民族工作,讓“弱鳥”羽翼逐漸豐滿。第三,要煉就“先飛”的藝術,通過擴大開放、打造軟環境等,實現“飛洋過海”。

關於“滴水穿石”論,習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以“滴水穿石的啟示”為題進行了闡述。他贊美“水滴”敢字當頭、義無反顧的精神,目標一致、矢志不移的品質,前仆后繼、甘於為總體成功犧牲的風格,勉勵干部群眾要立足實際,胸懷長遠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實干,要有鍥而不舍的韌勁和至死不渝的精神。

習書記用“弱鳥先飛”和“滴水穿石”兩個生動比喻,回答了當時的寧德應以怎樣的理念、方式和精神狀態推動發展的重大問題,為寧德經濟社會發展明確了“任務書”、繪制了“路線圖”,要求大家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准備。

習書記的這兩個理論,使寧德干部群眾增強了自信,解放了思想,鼓舞了干勁,統一了認識,讓大家知道“干什麼”和“怎麼干”,從而匯聚成為推動寧德“飛”起來的強大力量,成為閩東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新時期的“閩東之光”。

(責編:王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