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綠色治理,這些城市這樣做)

長沙:以城護水以水潤城

2020年05月08日09:0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長沙:以城護水以水潤城

這個五一假期,來到橘子洲頭,漫步在靜謐的林蔭道,憑欄眺望湘江,成為很多湖南長沙市民的選擇。

污染少了、河道暢了、水質好了、景色美了……在具有“山水洲城”獨特風貌的長沙,水早已嵌入這座城市的靈魂。

長沙市位於湘江下游、洞庭湖尾閭,水系發達,河網密布。近年來,長沙將水生態文明建設與推進產業轉型、增進民生福祉、建設品質長沙結合起來,突出“山水洲城”特色,走出了一條南方丘陵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子。

圭塘河“逆襲”:昔日“龍須溝”今日“風景線”

初夏時節,走在圭塘河二期生態景觀公園,各類植被相映成趣,市民漫步河邊親水棧道,如在畫中徜徉。

圭塘河全長28.3公裡,流域面積125平方公裡,是瀏陽河匯入湘江前的最后一條支流,也是長沙市中心城區最長的城市內河。在許多老長沙的印象中,兒時的圭塘河,不僅清澈宜人,還是捕魚捉蝦的好去處。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沿岸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直排入河,圭塘河成了“龍須溝”,多處水質長期為劣V類。

為還星城兒女一河碧水,近年來,長沙以“河長制”為抓手治理河流,雨花區創新探索“6+治河模式”,全力推動圭塘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拆違控違、引水工程、生態景觀建設等“組合拳”,讓圭塘河實現了提升水質和改善濱水環境的有機結合,昔日“龍須溝”變為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風景線”。

“圭塘河的治理其實面臨過不少困境,但通過不斷理順工作思路,精准治河,有效解決了困擾我們多年的問題。”參與圭塘河治理工作的雨花國資經營集團監事會主席鄧友告訴記者。

如何圍繞一河清水做文章,造福一方百姓?圭塘河岸濱水公園是答案之一。濱水公園於2014年開工建設,形成了河湖連通、濕地淨化等自然呼吸的水生態系統,疏林草地、花海長廊等精致景觀系統,逐漸成為“城市綠肺”和“天然氧吧”。其中,長沙首個海綿城市示范公園——圭塘河井塘城市“雙修”與海綿建設示范公園項目也於2018年啟動建設。該項目集河道整治、地下及地下水處理系統、海綿城市建設、生態景觀、生態產業五大工程於一體,營造更為生態、動人的濱水風景。

圭塘河是長沙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也是長沙市堅持治理與保護相結合,提升水質量,改善人居水環境的縮影。近年來,長沙市堅持保水從增綠抓起,完成江河水岸灘地綠化769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2萬公頃,並對主要支流源頭封山育林,每年增加500萬立方米涵養水源。同時,開展高污企業退出專項整治,先后否決涉水污染項目460個,退出各類污染隱患企業398家,從源頭控制高污染高耗水項目進入。

小微水體治理: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長沙市水資源豐富,除了湘江、瀏陽河等大江大河外,還有數目龐大且流動性較差的溝渠塘壩。這些小微水體也被稱為江河湖庫的“毛細血管”,規模雖小,但數量龐大,水資源的污染給長沙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2017年,長沙在全市范圍內推行“河長制”,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體系,管水治水到村進組入戶,巧用各種創新方法,打通小微水體整治的“最后一公裡”。

其中,生態修復的方法頗具代表性。記者在長沙市望城區靖港鎮復勝村看到,當地對農村生活污水淨化處理后,通過小型濕地過濾、生態草溝修復、雨水徑流區域改造等,建立各種水體的緩沖帶,達到污染攔截、滯留、淨化等作用。

同時,當地還結合大眾垸水系連通工程,加速水體流動,並將湖泊河道打造成大型濕地,開展水體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恢復,使水質達標排放至湘江。

治理小微水體,除了注重“水”,長沙市還在“岸”上苦下功夫。

在距離復勝村不遠的湘江村,該地自2018年起,便開始推廣“三池一地”,重點推廣農戶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其中,三級化糞池主要解決廁所黑水,隔油池主要解決廚房污水,堆漚池主要解決日常生活濕垃圾,人工濕地則主要解決農村生活灰水和化糞池、隔油池的尾水。

2019年,長沙市政府將推進小微水體管護納入民生實事之一,實現了小微水體管護全覆蓋並建成了20個小微水體示范片區。

長沙市在大力治理河湖環境,給居民帶來美麗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在望城區盤龍嶺村,當地採用了“荷蝦種養結合”的綠色生態模式。水中有龍蝦,小龍蝦攝食有害昆虫,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通過自然的方法控制雜草和病虫害,治理污染。水面有荷花,池塘裡種植荷花等水生景觀植物,將池塘打造成一處水岸新景。

龍蝦養殖的經濟效益同樣可觀。盤龍嶺村成立了村土地專業合作社,由傳統的分散養殖變為現代化規模種養,並與長沙當地著名餐飲集團對接,達成龍蝦供銷協議。在此模式下,當地集體經濟收入已由2016年的4萬余元增長到2019年的27萬余元,2019年全村各貧困戶分紅均在5000元以上。

后湖“轉身”:從“生態興”到“文明興”

岳麓山下,湘江之濱,一片近600畝的水域環繞著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三所高校,被稱作后湖。

過去一段時間,岳麓山腳下三所高校不斷發展,后湖片區卻逐漸成為大學城裡的城中村。高校學生公寓和居民區的生活污水直排后湖,湖水一點點發臭﹔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直接傾倒湖裡,水域一年年縮小。

2015年,一場生態攻堅戰打響。

首先,向違章建筑宣戰。為了全面斬斷污染源,長沙岳麓區鐵腕拆除后湖周邊違章建筑60余萬平方米。食品加工廠、廢品回收站等600多家企業、門店隨之關停。

水環境是重中之重,“長治久清”成為整治目標。“由於淤泥過深,傳統的清淤設備進場施工難度大。”工程負責人介紹,直至2017年底總共清理外運了60余萬立方米淤泥,才徹底根除后湖長年累月淤積的污染物。同時,后湖周圍建起截污管道,將周邊污水全面截流至岳麓污水處理廠。

如何力保一湖活水?整治工程一方面在后湖內部鋪設循環管道,加速流動循環,另一方面將附近靳江的河水引入后湖,確保枯水季節的水位和水質。2018年6月,后湖完成全面注水,一湖碧水呈現在人們眼前。

同時,長沙拉通湖大路、麻園路等7條市政道路,對348棟民居實施有機改造,城中村變成了湖湘韻味與現代元素交融的后湖新村。

與生態品質一道改觀的是后湖的產業方向。在長沙,后湖片區因“藝術培訓”而出名,卻也因產業品質低、規模小、業態混雜而頗受詬病。環湖而立的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與岳麓區結成“環后湖區校聯盟”共同助力藝術園崛起。綜合整治后開園的后湖藝術園定位於“大文創”“大科創”,致力打造創意設計小鎮、藝術小鎮、科創夢想小鎮。

在后湖藝術園的規劃圖上,用不同的顏色將這片區域一分為三——科技創新區、文化創意區、水環境整治區。其中,科技創新區打造岳麓·中建智慧谷,將依托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的優勢資源,為大學科技城“產學研”轉化提供空間和載體。文化創意區,則採取“名家+名室+名企”模式,利用高校資源打造創意設計、藝術、科創夢想等特色小鎮,重點引進教育培訓、藝術設計、文化創意、藝術創作等四大類企業。

湖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朱訓德說:“生態興則文明興,青山綠水和文化脈絡間的這片土地充滿著活力,對創作、對藝術家的成長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同時對大學科技城10萬大學生、對700萬長沙人來說,這裡也是一個文化大花園。”(本報記者 龍軍)

(責編:王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