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2020年04月30日09: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平時工作忙,很多想做的調研都抽不出時間去完成”“春節時間寬裕,剛好利用回鄉團聚的機會多聽聽青年的聲音”“回鄉調研提供了一個靜心思考的‘反芻’時間,一些平日工作中的困惑,跳出來看,可以有新的答案”……提到春節回鄉調研,團中央直屬機關的許多年輕干部表示,利用節假日深入基層,自己擬定題目,自主開展調研,既能增長見識、掌握情況,提升政治能力和工作本領,又能將調研成果應用到工作中,通過對具體問題的深入思考研究更好地推動工作,確實可以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按照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要求,團中央直屬機關黨委在春節假期期間部署開展回鄉調研活動,組織直屬機關試點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的年輕干部利用返鄉探親的機會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研。經過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評審,團中央直屬機關黨委獲得中央和國家機關2020年春節回鄉調研優秀組織獎,共有5件調研成果分別獲得一、二等獎。
積極部署 准備充分:不打無准備之仗
調研,不是臨場發揮,更不能走過場,要切切實實讓機關青年干部深入基層、接地氣、聽青聲。
為了確保回鄉調研取得實效,春節前,團中央直屬機關的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組長們聚在一起,交流以往調研經驗,共同探討開展2020年回鄉調研相關問題。
各個學習小組也分別組織年輕干部,研究調研題目、形式和分工。“春節回鄉調研會佔用不少的假期休息時間,起初我們有些擔心,拿不准年輕干部參與的積極性到底如何。但從大家討論調研方向的那一刻起,追求真理的熱情就立馬被點燃了,大家爭先恐后地說想法、談步驟。我想這就是理想主義者該有的樣子吧。”團中央宣傳部團支部書記吳笛說。
回鄉調研前,團中央宣傳部傳播處、共青團中央新媒體中心幾位年輕人就抽空湊在一起,開碰頭會。大家一起聚焦青年網絡參與關注點,討論具有可行性、對實際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的調研選題。
“放假前我們開會討論了好幾次,做好了各自的任務分工,假期通過線上交流進行溝通和及時調整”。《新媒體時代下青少年春節期間網絡參與的特征及提升青少年正能量網絡參與的對策建議》主題調研負責人任曉蓉說,從一開始,大家的目標就很明確,因此調研過程中分工合作推進也比較順利。
宋志浩是團中央宣傳部團支部一員,基於平時工作內容,他和同事們將調研目光聚焦在大中學生新媒體使用方面。
團中央宣傳部團支部19名年輕干部,利用2020年春節假期,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大中學生新媒體使用狀況進行調研分析。
“大中學生是我國網絡生活的重要參與人群,也是新媒體平台中最活躍的群體。”宋志浩和同事感受到,了解這些青年對網絡和新媒體的接觸頻率、依賴程度以及使用感受,是做好青年工作必須關注的問題。
微信群“頭腦風暴”、按照青年語言對問卷進行趣味提升設計……真正開始調研之前,大家也沒少花心思做准備。
宋志浩負責問卷設計,他還記得,將第一版問卷發到群裡的時候,就有同事直言不諱:“這個問卷需要修改,體現不出做青年工作的水平。”經過幾輪討論與修改,大家最終確定以專題方式呈現問卷,提出團隊最想要了解的、最有針對性的問題。
他也坦言,在調研過程中,感受到本領恐慌。不論是針對調研問卷設計、分析過程中相關調研方法的運用,還是青年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掌握得都還不夠。“直接與青年對話的機會很少,深度訪談后發現對青年的很多問題,自己並不真正了解。隻有養成調查研究的好習慣,才能真正了解青年,才能真正成為青年友。”
在春節回鄉調研之前,從選題到問卷設計,不少調研者已經提前做足了功課,不打無准備之仗,才能確保調研真正貼近主題,調研過程充分、調研結果更准確。
扎實推進 廣泛調研:結合實際及時調整
前期部署井然有序,一些年輕干部原本計劃在調研期間或深入開展實地調研,或與青少年面對面交流。
但是春節期間恰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團中央機關黨委及時調整活動開展方式,要求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礎上,通過電話、網絡新媒體等渠道開展調研,並結合疫情防控形勢適當調整調研主題。
雖然調研計劃需要改變,甚至調研主題需要調整,但團中央年輕干部的參與熱情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大家紛紛想方設法優化調研方案,確保調研效果。
中央團校的鄭倫告訴記者,“盡管由於疫情原因沒法進行面對面的走訪和調研,但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的諸位成員通過與家人聊天、廣泛閱讀、搜集資料等方式,對於抗疫戰役中、脫貧攻堅中共青團和廣大青年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總結,確實很有收獲。”
在調研大中學生新媒體使用狀況過程中,正值疫情防控緊張關頭,來自湖北的挂職干部趙勇,始終堅持停班不停工。
趙勇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訪談,調研組其他18名成員也都“就地取材”,與自家親戚和身邊學生進行“雲端交流”,了解他們對網絡新媒體的接觸頻率、依賴程度和使用感受,為調研訪談提供了詳實鮮活的青年反饋。
團中央宣傳部團支部專題調研組在對數據作相關性分析和對比研究后,結合萬余字的深度訪談報告,發現了諸多有趣的結論。比如當代大中學生開始習慣“網絡生存”,有人說“沒有飯吃、沒有水喝尚可硬撐幾天,但沒有網絡的生活度日如年”,青少年的網絡表達意願逐步顯現,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和實施者,引導他們爭做“中國青年好網民”已成為不時之需。
宋志浩表示,由這些調研結果,可一覽大中學生新媒體使用的概況,對於增強青年工作的直覺和嗅覺、加強青少年網絡行為引導大有助益。
受疫情影響,學校、幼兒園延遲開學,孩子們經歷了一個漫長而特殊的假期。團中央辦公廳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年輕干部敏銳地意識到,幼兒教育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已經成為特殊居家環境下很多家長需要重新審視的新課題。
辦公廳年輕干部立足身邊人和事,通過電話、微信等溝通形式,對有關問題和現象進行了認真調研,深入了解了疫情期間居家教育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折射出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議。
著眼於將認識成果應用於具體實踐,一些年輕干部結合實際開展了積極的探索。比如辦公廳青年干部湯杰堅持每天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講新聞,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堅持跟進解讀新聞事件,引導孩子理性看待有關困難、真誠致敬平凡英雄、逐步感受制度優勢。他把這些“為孩子寫、一篇1000字,為孩子講、一次10分鐘”的稿子,定期整理發表在“認真做爸爸”微信公眾號上,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廣泛歡迎。
“我在網上看到很多消息,看到大家都去支援武漢的時候我也很激動:武漢加油!可是,我們樓下有湖北的鄰居,我又很怕他們回來。我是不是一個口是心非的壞人?”
“我媽媽是護士,現在去醫院值班了,我在家特別擔心她會不會感染,很害怕。很理解她但是又免不了擔心,我知道爸爸也很擔心,所以我也不敢和他說。老師,我該怎樣做?”疫情發生以來,維護青少年權益部第一時間統籌調度全團資源,部署開展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特別行動,針對孩子的困惑、心結,耐心細致地進行心理疏導。
維護青少年權益部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原本計劃在春節期間圍繞“鄉村振興中的青年參與和發展”開展回鄉調研。節前,他們已經做好了專題分解、群體選擇、地域分組等調研計劃。然而,疫情來勢洶洶,小組成員有的中止回家行程,有的取消出行計劃,有的提前返京待命,調研行動一時難以開展。
“疫情當前,我們的調研主題也要及時調整。”調研組織者、部門團支部書記許一葦在“益小青春節回鄉調研”微信群中發起視頻會議。經過集體討論,他們結合自身參與的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特別行動,將調研主題聚焦到疫情期間青少年心理健康上,從發現、觀察、評估的視角出發,廣泛收集整理各地12355青少年服務台戰“疫”一手資料,從中辨析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務的現狀與未來,還協助選編后台接收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案例,出版了《新冠肺炎防控青少年心理咨詢百問百答——來自12355的聲音》,向各地青少年免費贈閱。
在他們提交的《新冠肺炎疫情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特別行動“雲調研”手記》中,不僅有許多反映疫情之下青少年心理困擾的問題咨詢,各地12355青少年服務台踴躍響應積極作為的圖片,還有服務台專家和志願者們的諸多愛心案例故事。
通過此次12355青少年心理特別援助行動“雲調研”,維護青少年權益部青年理論學習小組成員認識到,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幫助青少年及家長科學應對,減輕心理干擾及可能造成的心理傷害,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方面。但是,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務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根據這些“雲端”數據和信息分析,調研小組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務提出建設性意見。
調研期間,像這樣的團隊、個人並不少。此次春節回鄉調研活動中,團中央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基層建設部、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央團校、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等7家部門、單位共提交調研報告34篇。
調研成果上報團中央書記處后,團中央書記處主要負責同志逐篇進行審改,對回鄉調研活動成果表示肯定,並批示要求長期堅持下去。
認真分析 深入思考:調研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工作
調研不能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通過調研更好地促進工作。
疫情期間,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聯合總社未來網團隊、中少成長青年理論學習小組,開展了一系列幫助少年兒童了解疫情、做好身心防護的宣傳教育工作。
而這些工作的基礎,就是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和中少成長中心的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合作開展的“知心姐姐和你在一起︱知心調查:新冠肺炎知多少”線上問卷微調查。
實際上,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青年理論學習小組、中少成長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的成員,為了真正讓調研落到實處,春節期間不僅調整了回鄉調研內容,還將調研成果及時運用到疫情期間本職工作的開展。
調研團隊成員劉歡介紹,最初確定的主題需要面對面進行深度訪談。受疫情影響,大家也想過將調研改為線上進行。為此,他們也開展過試調研。劉歡就找到身邊親戚家的小孩線上調研,結果發現孩子們並不能集中注意力配合完成調研。於是,團隊成員討論,索性調整調研方案,聚焦疫情,解決少年兒童當下的真問題。
林竹韻是中心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組長,負責策劃和組織這次調研。她介紹,問卷調查以《知心姐姐》雜志的小讀者為主要調查對象,在1月28日至2月12日,共回收問卷622份,覆蓋北京、廣州、武漢等一線城市,同時,針對部分二三線城市也進行了調研。
通過分析,調研組成員意識到,在面對疫情時,大部分少年兒童的心理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恐懼心理。
為了更好地幫助少年兒童普及相關疫情知識,緩解恐懼心理,調研小組聯合《知心姐姐》雜志、“知心姐姐團隊”微信公眾號、“小知心”微信公眾號,從1月28日開始,假期不休,連續作業,開展了不少有針對性的探索。
“新冠肺炎是什麼?”“防疫自護怎麼做?”“寫給孩子的防疫繪本微視頻”……繪畫、文本、錄音、視頻等各種形式的科普類、技能類、心理疏導類、少年生活類的新媒體作品很快推出,為少年兒童緩解心理恐慌給出知心姐姐的解決方案。
調研團隊成員劉歡有個感受,這次調研從寫問卷、做調研,大家對整個過程都非常重視,推進也很順利。
抗疫初期,捐贈物資調配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引發了社會公眾對官辦慈善組織的質疑。面對這一現象,官辦慈善組織在社會公眾心中的公信力究竟如何,產生了怎樣的社會影響?今后如何能重拾社會公眾的信任?對此,中央團校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教研部張叢叢認為,這是亟待了解和解決的現實課題。她查閱相關報道、了解網絡輿論,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對周圍學生、醫生、公務員、工程師、記者、公益組織從業者、企業員工、家庭主婦等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11名親友進行了深度訪談。
作為中央團校的一名青年教師,青年干部成長是張叢叢所在部門重點研究的領域之一。她覺得,此次回鄉調研,是將日常的理論學習付諸實踐,向實踐學習,以提高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過程。“未來要繼續加強理論學習,同時腳踏實地注重調查研究,在學思踐悟中體現青年擔當。”張叢叢說。
“熟悉的環境、熟悉的語言、熟悉的風俗,回鄉調研讓我們更從容地從稀鬆平常的現象中,發現背后的別有洞天。”“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探索是相輔相成的,是互相促進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會不斷加強對於經典理論和總書記系列講話的深入學習,也繼續將調研規范化、系統化。”對於這次回鄉調研,團中央直屬機關的年輕干部們都有自己深刻的感悟和體會。
團中央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團中央直屬機關將進一步發揮好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的作用,組織年輕干部不斷加強理論學習,認真思考領悟,深入調查研究,努力提升學習實效,切實增強政治能力,提高工作水平。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