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干部論壇

劉寧: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青海貢獻

2020年04月01日09:57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青海貢獻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時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青海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發展定位,高度凝練了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政治要求和實現路徑。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持續深化“三個最大”的省情認識,深刻把握蘊含其中的哲學意蘊和精神內涵,舉全省之力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譜寫好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青海篇章。

“三個最大”辯証統一、內涵豐富

“三個最大”重要論斷是一個辯証統一、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價值是根本,責任是保障,潛力是動能。“三個最大”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確立了青海發展的價值觀、責任觀和潛力觀。

價值源於需要、重在體現。青海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態產品輸出供給地,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17處,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5%左右﹔既是“三江之源”,也是哺育河西走廊的三大內陸河發源地,每年向下游輸送近620億立方米的江源活水﹔濕地總面積814.36萬公頃,居全國首位,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據估算,全省生態資源價值總量18.4萬億元,每年的生態服務價值7300億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海最大價值在生態的重要論斷,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是謀劃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前提和基礎,是做好青海一切工作的底線和支撐。青海必須站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創造更高生態產品價值,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責任源於使命、重在擔當。青海生態環境敏感而脆弱,維系著全國乃至亞洲水生態安全命脈,是亞洲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啟動區,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具有全球意義,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維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海最大責任在生態的重要論斷,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是青海義不容辭又容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青海必須站在講政治的高度,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勇於擔當歷史使命,切實增強不抓生態是失職、抓不好生態也是失職的責任感,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奮發有為的銳氣,扎扎實實保護生態環境,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推進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斷邁上新台階。

潛力源於現實、重在挖掘。青海擁有世界上最大面積的高寒濕地、高寒草原、灌叢森林等生態系統,水風光熱資源豐沛,生態和資源優勢突出﹔氣候涼爽宜人,日平均最低、最高溫度僅為-1℃和15℃,是世界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氣候和地理優勢明顯﹔聯疆絡藏、民族多樣、文化多元、宗教發育,文化和區位優勢獨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海最大潛力在生態的重要論斷,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良好的生態是青海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的先天優勢。我們既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也不能守著綠水青山坐吃山空,必須統籌地上資源開發和地下資源保護,加快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促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三個最大”貴在實踐、重在行動

“三個最大”是青海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建設地球美好家園的具體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不斷增強。

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深刻認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把生態保護優先作為立省之要,出台“中華水塔”保護行動綱要,開展“極地保護”青海工作,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網絡監測體系,協同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加快構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識。

加快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在三江源和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基礎上,率先開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不斷實現生態價值的保值增值。成功舉辦首屆國家公園論壇,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價值引領的《西寧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給予我們巨大鼓舞和鞭策。發布首份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完成三江源國家公園國際評估工作,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全部完成,基本具備正式設立條件。

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實施三江源二期、祁連山等重點生態工程,著力推進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退牧還草等專項工程,持續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農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達6%以上,長江、瀾滄江干流水質穩定在Ⅰ類,黃河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湟水河出省斷面Ⅳ類水質達標率100%。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累計完成營造林1242萬畝,涵蓋水面、濕地、林草的藍綠空間佔比超過70%,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5%,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國家公園、清潔能源、綠色有機農畜產品、高原美麗城鎮、民族團結進步“五個示范省”建設為載體,以生態、循環、數字、飛地“四種經濟形態”為引領的經濟轉型發展新格局。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2776萬千瓦,“綠電15日”再創全清潔能源供電世界紀錄。布局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和根鏡像服務器,籌建先進儲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青藏高原數據災備中心等大數據項目。114萬畝農作物化肥、農藥用量分別減少24.4%、21.3%,旅游總收入連續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得益彰。

著力促進綠色惠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導生態功能區的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生態畜牧業、林業經濟等特色產業,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光伏扶貧、生態扶貧、旅游扶貧項目,當地牧民群眾放下牧鞭轉產創業,走向了保護生態和綠色發展奔小康的新征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全面探索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制度,“一戶一崗”設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12.6萬個,牧民群眾加入生態管護隊伍,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中嘗到了更多甜頭。

“三個最大”路徑清晰、任重道遠

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廣、任務重、難度大。我們將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以促進生態價值保值增值為根本,以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為保障,以建立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為支撐,不斷激發生態活力、挖掘生態潛力、釋放生態紅利。

夯實生態基礎,不斷實現生態價值保值增值。突出生態的重要性、環保的前置性、治理的先導性,緊緊扭住國家公園省建設這個關鍵之舉,保護“中華水塔”,當好“地球衛士”,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美麗中國增色添彩。加快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在優化功能布局、構建管理體制、強化資金保障、實行科學管護、實現共建共享等五個方面先行探索,構建特色鮮明的國家公園集群,實現全省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地科學設置、有效整合,在全國率先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及勘界定標,初步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業務體系,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和評估結果的定期發布制度,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使國土空間得到優化和有效保護,生態功能保持穩定,國家生態安全格局更加完善。統籌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扎實推進三江源二期、環青海湖二期等重點生態工程,提早謀劃三江源三期工程規劃,持續抓好木裡等礦區生態恢復工作,繼續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提速行動,積極推動引黃濟寧項目落地,守護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末端治理和源頭防控相並重,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碧水和淨土保衛戰,落實河湖長工作職責,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深化青海湖、湟水河等水生態修復與治理,高標准完成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及污染防治各項攻堅任務,穩步提升空氣、水、土壤質量,讓山青水綠、河清湖晏成為青海的鮮明標識。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爭取中央加大對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投入、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補助、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推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碳排放權、排污權、用水權等交易,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挖掘生態潛力,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堅持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統籌推進“五個示范省”建設,強化“四種經濟形態”引領,深入挖掘生態潛力和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通道,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深入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重大要求。以新能源規模化開發為重點,以100%清潔能源使用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智能電網建設為保障,建成“青電入豫”工程和兩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提高清潔能源就地消納比重,打造清潔能源建設、使用和輸出全鏈條示范省。鞏固提升特色農牧產業優勢。依托高原淨土、日照充沛、氣候冷涼干燥、病虫害少、種質優良的草原農田比較優勢,建設青稞產業園,率先在全國實現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健全和完善覆蓋飼養種植、加工生產、運送保鮮等全過程的產業鏈條,整體打造“生態青海、綠色農牧”區域品牌。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持續構建“八大綠色產業技術體系”,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推進有色冶金、化工、建材、輕工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和清潔生產產業,謀劃和推動產業鏈數字化改造,建立資源節約、循環發展長效機制,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文旅產業創新發展。優化旅游資源空間布局,構建生態旅游產品體系,突出項目帶動,提升服務品質,不斷延展“生態+”效益。立足豐富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優勢,實施青繡品牌提升“八個一”工程,做精做強唐卡、藏毯、昆侖玉、藏式家具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將文旅軟實力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彰顯青海擔當,堅決扛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責任。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檢驗是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重要標尺,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落實主體責任。嚴格實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完善領導干部任期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責任制、問責制和離任審計制,建立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縱橫貫通”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責任體系。嚴格督察考核。全面做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省級督察督辦,切實解決個別地方和部門工作推諉、措施不力等問題。完善領導班子及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加快建立權威高效、專司督政的環境監察體系,實施“綠色政績”考核,在生態環保問題上實行“一票否決”。改進工作作風。持續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切實加強和深化作風建設,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全力完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各項任務,用新時代畫筆雕琢青海這塊大美璞玉。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刻把握“三個最大”,奮力推進“一優兩高”,努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走在全國前列,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