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06日13:58
“早上8點,到實驗室,撰寫實驗規范和流程﹔10點,開始分子克隆﹔17點,培養細胞﹔晚上,至0點,整理一天的數據。”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健康院)年輕科研人員葉賢苗,在工作日記上記下了她的一天。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在廣州健康院,有一群人,他們集中精力進行科研攻關,擔負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防疫重任,為遏制疫情蔓延提供科技支撐。“在這個特殊時期,實驗室就是我們與疫情戰斗的戰場。”葉賢苗說。
實驗室裡攻堅克難
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與葉賢苗一樣,來自5個黨支部的29名黨員加入了廣州健康院成立的新冠肺炎疫情應急科技攻關臨時黨支部,在應急科技攻關戰斗中沖上了最前線。
廣州健康院研究員陳捷凱長期從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從臨床醫生的描述中,陳捷凱直觀地感受到了疫情的嚴重性,也敏銳地察覺到抗擊疫情的科研攻關是一項生死攸關的重任。
1月23日,除夕的前一天,陳捷凱開始查閱相關文獻。大年初一起,他便帶著研究組的科研人員,從疫苗研究、動物模型方向著手,開始了一系列科技攻關工作。
除了發揮自身專長、完成科技攻關任務外,陳捷凱還積極舉薦更合適的專家開展聯合攻關。“這次研究工作,集體利益是至高無上的。這次疫情面前,臨床與科研形成了良好的戰斗伙伴關系,大家都很珍惜這種不計利益、不講單位功勞分配、隻想著怎麼去戰勝疾病的經歷。”陳捷凱說。
這支抗擊疫情的科技攻關隊伍中,還有不少年輕的面孔。
年輕科研人員胡培宇、劉興龍在接到應急攻關任務后,趕緊設計實驗方案。他們所在的項目組,大家基本初二、初三就已回歸工作崗位。“這段時間,實驗室天天燈火通明。”劉興龍說。
博士后李平超接到任務后,從老家山東菏澤趕回,深夜才到達研究院。通過健康安全檢查后,第二天早上6點多,李平超就回到實驗室處理樣品。由於他所在的研究小組攻關任務主要是構建疫苗和篩選抗體,實驗周期長,等他忙完一天的工作,已是深夜。
實驗室外勠力同心
疫情期間,實驗室外亦是爭分奪秒。后勤支撐,為科研攻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
年前,廣州健康院的某課題組從北京訂購了用於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攻關課題的一批實驗小鼠,但由於物流停止原因遲遲未到。直到2月11日17點左右,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才接到消息:“實驗小鼠將在夜裡12時左右到達。”
為趕在機場下班前順利提取到實驗小鼠,實驗動物中心的張二軍提前到達機場等待。凌晨2點38分,實驗動物全部裝車﹔凌晨3點,在廣州健康院門口,車輛消毒、人員消毒、測量體溫﹔凌晨4點28分,實驗小鼠已被妥善安置進實驗室。
為了保障科技攻關工作,應急科技攻關臨時黨支部還在微信上成立了各種工作群,明確每個人的工作分工。“我們這些天為了做好研究院的防疫防控,保障科技攻關順利進行,經常在微信工作群上討論到深夜。”職工張桂成說。因為堅守在防控第一線,張桂成連爺爺去世前最后一面也沒見到。
實驗室外的系統支持,讓整日在實驗室裡忙碌的陳捷凱感慨:“我們的臨時黨支部在物資供應、臨床溝通和人力調配方面做了許多重要、細致的工作,讓我們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研究上。臨時黨支部裡的管理支撐人員,也積極響應我們攻關的需求,承擔了大量資料收集、信息收集分享、聯系合作的工作。”
防疫一線的“戰斗堡壘”
大疫之下,廣州健康院成立了兩個功能性的臨時黨支部——應急科技攻關臨時黨支部和應急防控臨時黨支部。《廣州健康院黨委關於發揮兩個作用的工作方案》《新冠肺炎疫情應急防控臨時黨支部工作方案》《應急科技攻關臨時黨支部發揮兩個作用工作方案》……一份份工作方案迅速出爐。
科研攻關,必須全力以赴。應急科技攻關臨時黨支部組織起有前期基礎的優勢力量及時開展攻關,討論攻關方案,啟動藥物研發等多個科技應急攻關項目。此外,該黨支部協助組織研究院優勢力量進行應急科技攻關,做好攻關組與醫院及其他合作單位的銜接及協調,盡可能幫助科研人員解決遇到的問題。
守護安全,必須妥當細致。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應急防控臨時黨支部根據疫情發展形勢,對研究院防控工作中的預判與綜合協調、數據統計與匯總、防控措施落實、應急物資條件保障等進行明確分工,形成了條狀業務垂直聯系、橫向部門由責任研究員負責的工作責任分工機制。
兩個臨時黨支部的成立,激勵著參與防疫抗疫的每位成員,筑牢了防疫一線的“戰斗堡壘”。
“我們不是醫務人員,無法在第一線與病毒搏斗,但我們在這場戰役中肩負著科學家的使命——迅速認識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研究可能的治療方法,推進藥物、疫苗和其他治療方法的研發。”這是廣州健康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心聲。
如今,廣州健康院的科研人員仍在竭盡全力開展科技攻關,與病毒賽跑、與時間賽跑。(本報記者 倪思潔 通訊員 黃博純)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專題 |
· 人民戰“疫”黨旗飄揚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