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人民戰“疫”黨旗飄揚

一個黨委書記的“火線”擔當——記第七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揚州隊領隊、蘇北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徐道亮

2020年03月02日11:28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一個黨委書記的“火線”擔當

“江蘇的白衣天使們,你們是我的救命恩人。等疫情過去了,一定要到江蘇去感謝你們!”2月28日,武漢市第一醫院5位重症患者康復出院,年齡最大的已年屆古稀。

武漢市第一醫院,第七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的“主陣地”。2月13日晚江蘇醫療隊到達以來,全隊接管的200多名患者(其中重症佔到八成以上)迄今“零死亡”。第七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揚州隊領隊、蘇北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徐道亮說:“我們把臨時黨支部建在‘火線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這支英雄的隊伍戰疫必勝!”

如果征求意見“肯定我上”

2月13日凌晨接到通知,當天上午9點就要上報蘇北人民醫院出征武漢人員名單——徐道亮想都沒想就向揚州市衛健委表態:這是一支龐大的隊伍,執行的不是一般性的任務。誰來領隊?如果征求意見的話“肯定我上”!

徐道亮早有准備。早在大年初四,蘇北人民醫院就接通知要派出兩醫兩護一名院感共5人,參加第二批江蘇援武漢“省隊”。隨著疫情發展,年初六那天,醫院管理層又進行了研判:這一次,可能不是簡單派幾個人出去,可能后續還要大規模組隊。當時就在全院發出了倡議。令人感動的是,全院2700多名職工,有1200多人主動報名。

“在報名人選當中,我們根據重症、呼吸、感染,還有心臟方面的醫生護士配比需求,預留本地疫情防控醫護力量,形成了10人、20人、30人……規模不等的梯隊,隻要一聲令下,隨時就能出發。”徐道亮說,第七批援武漢醫療隊共705人,由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鼓樓醫院、徐州市、揚州市醫療隊四家組建。人員間彼此不熟悉,要迅速形成“戰斗力”,肯定會涉及大量協調協同工作,作為有著36年黨齡的老黨員,自己就是“揚州隊”領隊的最佳人選。

“揚州隊”中有40名蘇北人民醫院的同志,其中呼吸科主任醫師李允模今年已經56歲了。考慮到年齡問題,他並不在醫院最初擬定的幾個“梯隊”名單裡。可當天下夜班時他聽到通知后,堅決表態要求出征。考慮到團隊要有老中青搭配,最終將其納入了名單。“當時我就下了決心,等打贏了仗,必須把他們整整齊齊帶回來,一個都不能少。”徐道亮說。

2月13日中午1時,揚泰機場,“揚州隊”集結完畢。目標:“前線”戰場上重症患者人數最多的武漢市第一醫院。“我們要整建制接管一個病區,去了就是‘挑重擔’的。”徐道亮說。

“火線上”更要有黨支部

挑重擔,打大仗,必須謀定而后動。

第七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抵達當天,晚上9點,一場特殊而簡短的會議在駐地賓館召開,達成兩項重要成果:一是8家參援醫院聯合成立“隊委會”,組建醫療、護理、院感、防護、物資、宣傳等六個工作小組,確保指揮暢通,協作有序﹔二是經統計匯總,全隊有60名黨員,迅速成立臨時黨支部,強調黨員要沖鋒在前,發揮“火線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搭建起‘前線’指揮系統,就要戰前總動員。”徐道亮說,按照規定,醫護人員進入武漢的醫院后必須相互間隔離,就不能聚在一起開會了。這場會議雖然簡短,但定了方向、穩了“軍心”,為接下來要打的這場硬仗挂出了“作戰圖”。

2月14日,醫療隊已摩拳擦掌,但原定的培訓人員因故沒到。徐道亮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請該院前期援武漢的“院感”專家、蘇北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科副科長喬繼紅和重症醫學科主任鄭瑞祥來給大家培訓。“院感”即“醫院感染管理科”,主要的工作就是對醫院感染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控制。但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院感”范圍已不僅在醫院,還在廣大醫護人員的住地,甚至上下班的途中。從“院感”角度看,風險點無處不在。隻要一人感染,就可能“全軍覆沒”。

“當天下著大雪,因為不能開中央空調,醫院裡特別冷。下午2:30病區正式開放,當天就收治64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58名是重症。”徐道亮清楚記得,2月15日剛進入病區時,樓層空蕩蕩。武漢第一醫院方面留下了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對接,但接管流程有條不紊、忙而不亂,正是得益於臨時黨支部這個“指揮系統”。

每天晚上8點,准時召開視頻例會,各小組報告當日治療情況、院感防護、物資保障等關鍵信息﹔遇到復雜病例,8家醫院互相提供技術和設備支持……半個月下來,第七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交出了醫護人員零感染、重症病人零死亡、累計9例康復出院的成績單。

“報名時,大家可能都是熱血沸騰,但真正打起仗來,特別是打攻堅戰、持久戰,拼的就是意志和毅力,底氣就是醫者初心和信仰。”徐道亮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揚州隊164人中,除了現有60名黨員,又有90名醫護人員遞交入黨申請書,他們要經歷“火線”淬煉,接受實戰考驗。

這裡就是我們“江蘇醫院”

“不要覺得這是在武漢第一醫院,病區就是我們‘江蘇醫院’!”這是徐道亮反復說的一句話。

將異鄉當故鄉、把病人當親人,這已成為“揚州隊”上下一致的自覺行動。上周,一名患者上呼吸機后病情穩定,但到了下午4點多,體征情況突然惡化。當時,中共黨員、揚大附院急診科醫師冷峻嶺和蘇北人民醫院的吳曉燕剛剛出艙,脫下防護服准備換班,聽到消息后立即又穿上防護服沖進ICU,一起協力幫患者翻身做俯臥位通氣治療。經過緊急搶救,終於化險為夷。這件事,上了當天的央視《新聞直播間》。

“平時用一倍的力氣,這要用十倍!醫護人員就是泡在汗水裡、泡在防護服裡工作。”徐道亮說,像插拔管這樣的常規操作,因為鏡片起霧,醫護人員隻能透過好幾層鏡片側面的一小片相對清晰區域來看病人,還要精確找准位置進行操作。四小時一班輪下來,人人都精疲力竭。這樣的工作強度下,醫療隊仍然堅持“白天看病、晚上議病”,遇到復雜病例時,還會通過“互聯網醫院”與后方專家進行“雲會診”。目的隻有一個,盡最大可能去救治每一位患者。

在武漢第一醫院,江蘇大夫“很拼”,江蘇的護士同樣“給力”。受疫情影響,武漢當地醫院普遍缺工人。清掃垃圾、拖運設備甚至給病人喂飯這些苦活累活,江蘇護士都搶著干。“這些揚州姑娘很多是90后甚至95后,在家肯定都是‘慣寶寶’,肯為我們這麼吃苦,真了不起!”一名當地患者忍不住夸贊。

作為領隊,徐道亮考慮的要更多。最初幾天,他觀察到不少醫護人員水土不服,一日三餐基本吃泡面,有的還出現拉肚子情況。他立即向后方報告,在揚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首批“揚州大廚”迅速抵達武漢,讓醫療隊吃上了“家鄉菜”﹔為了解決隊員的后顧之憂,他建立了前線考評制度,從醫療質量、服務、個人防護、院感等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考核結果移交醫護人員后方單位,作為獎勵激勵依據﹔長期作戰后醫護人員心理進入“疲憊期”,他立即打通遠程心理輔導渠道,設計“心理健康評估樣卷”精准施策……“揚州隊”隊員都說:“有徐隊長在,我們隻管放開手腳去打仗!”

“火線上,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徐道亮說,當下,“武漢保衛戰”已經打到了“最吃緊”也“最吃勁”的關鍵階段,能否實現全勝目標,就看“中流砥柱”!

(記者 黃建偉 王世停 王 拓 王子杰)

(責編:呂騰龍、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