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人民戰“疫”黨旗飄揚

不分行業不分地域 義無反顧迎難而上

抗疫一線的青春力量

2020年02月26日12:43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抗疫一線的青春力量

圖為在湖北省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新冠肺炎重症病區,青年醫護人員們進入重症隔離病房前的合影。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江蘇省南通市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檢測人員一直處於24小時“戰斗”狀態。圖為“90后”檢測員季霄雷(后)和他的妻子郭陳取出標本准備放入傳遞窗。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今年29歲的華雨辰是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鋼花小學的音樂老師,看到青山區團委招募志願者后立刻報名。圖為華雨辰在武漢二七大橋配合交警檢測來往車輛上人員的體溫。(資料圖片)

2月23日清晨6時30分,湖北省武漢市協和江北醫院消化內科住院醫師夏思思停止了心跳,將生命定格在29歲的年華。

此前一個多月的1月15日,夏思思所在科室一名70多歲的老人病情加重,CT顯示肺部出現異常。當天,夏思思剛下夜班,交接班后准備回家,臨時接到任務便改變行程,折回醫院參與救治,並協調專家會診、檢查。隨后幾天,因擔心老人病情,夏思思主動留在病房。

盡管做了防護,但沒想到還是被感染了。1月19日,夏思思突然發起高燒,經檢查發現肺部CT磨玻璃影改變,便在所在醫院接受隔離治療。2月7日凌晨,夏思思病情突然加重,呼吸、心跳驟停,醫院連夜組織搶救,命雖然保住,人卻一直處於昏迷狀態。16天后,這位曾與同為醫生的丈夫商量病好后一起上一線的年輕姑娘,經搶救無效離世。

疫情中,無數年輕人以生命守護生命,用青春力量架起希望橋梁。在嚴峻的疫情面前,他們勇敢地站了出來,不分行業,不分地域,義無反顧,迎難而上。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一群年輕戰士用自己的行動,書寫出“最美逆行”的青春故事,綻放出無怨無悔的青春光芒。

“當然想家,但這裡更需要我”

戰役打響,分秒必爭。在這次戰“疫”中,許許多多年輕的白衣戰士沖鋒在前,與病魔較量,堅守在救護患者生命安全的最前線,以血肉之軀支撐起患者托付生命的希望。

“病毒我不怕你,你快給我走開!”1月29日,余琳歡在日記裡這樣寫道。25歲的她以寫日記的形式,為自己即將踏上的征程打氣加油。從這天起,她有了一個全新的身份——浙江支援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醫療隊隊員。

入院后,余琳歡與另外兩名護士一起照顧40多名患者。定時巡視病房、觀察生命體征、上藥抽血補液……連續十幾天的工作下來,余琳歡雖感到疲憊,但已是心中有底、手下不慌。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戴著兩層手套,也能快速摸到靜脈抽血﹔穿上厚重的防護服,也不影響倒水送飯。”

2月14日,余琳歡護理的2名患者治愈出院,燦爛的笑容浮現在她的臉上。她高興地說:“特別開心,這是我們團隊戰斗的成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余琳歡感到不少患者越來越積極樂觀。“前兩天給一位大叔送藥,他突然說了句:‘你們都來了十幾天了,想家吧?等疫情過去,再來武漢,我給你們當導游。’”余琳歡鼻子一酸,卻仍面露微笑:“當然想家,但這裡更需要我!”

“年輕,就不怕苦和累”

爭分奪秒不僅是醫務工作者的專屬,更是一位位建設者的座右銘。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在短短十余天拔地而起,多家方艙醫院在短時間內被改建成功、開始收治患者。“中國速度”的成就,凝聚著千千萬萬年輕建設者的辛勞與汗水。

2月16日,是23歲的郭童在火神山醫院堅守的第23天。作為中建三局武漢綠地中心機電項目部的一名專業工程師,郭童在年夜飯飯桌上得知建設項目后,便主動“請戰”。次日,他成為了火神山醫院建設大軍中的一員。

火神山醫院建設期間,郭童負責3500平方米給排水專業的現場施工管理。日行3萬步以上,蹲在工地旁吃飯,每天休息時間不足4小時……這是他工作的日常。

工程正式交付后,郭童主動選擇留下來,加入醫院后期維保工作團隊。他與另外兩名同事一起,分值白夜班,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負責醫院的8號樓、護士站,以及9000平方米范圍內的給排水和通風的維保工作。與醫護人員一樣,郭童也要身著厚重的防護服進入醫院,檢查負壓值是否正常。這樣的工作,他每天至少要做三遍,確保空氣不泄漏。

問及選擇留守的原因,郭童笑了笑回答:“總得有人上,那就年輕人來吧。年輕,就不怕苦和累。”

“疫情不散,我們不見”

聞令即動,向險而行。年輕的臂膀,“警察藍”的身影,在舉國戰“疫”中,用汗水筑起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用熱血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錚錚誓言。

馮代迪和孟思雨是一對“90后”異地雙警夫妻。二人的工作地點分處關中平原的東西兩端,一個在秦嶺首,一個在渭河尾,平日裡隻有周末和假日才能相聚。

1月26日農歷正月初二,他們幾乎同時收到了提前返崗的通知。“君在秦嶺,我居渭水﹔疫情不散,我們不見”,這是馮代迪上車后才發給孟思雨的告別語。

在陝西省千陽縣210省道的省際防疫檢查站,馮代迪和戰友們每天24小時堅守,對從這裡進出陝西的所有車輛,逐輛排查登記,逐人測量體溫……日均上百輛的查控任務,馮代迪和戰友們往往一站就是一天。

“感謝您的配合,祝您平安。”這或許是馮代迪每天說得最多的話。語句簡單,卻飽含真情。三餐沒有規律,生活黑白顛倒,有時值完一個通宵下了崗,馮代迪還要正常出警。“嘴不停、腳不停、手不停”,成為了馮代迪這段日子的真實寫照。

在350公裡外的陝西省華陰市,孟思雨則是“一肩挑兩擔”。原本在機關負責宣傳工作的她,主動請纓到一線執勤崗,一邊與同事一起開展疫情查控,一邊挖掘記錄戰友們的抗疫故事。白天在崗執勤,晚上熬夜寫稿,是孟思雨這些天的工作“標配”。她用鏡頭留住戰友執勤的動人瞬間,用文字記下來自一線的感人故事。

“有什麼困難你們盡管提,社區一定做好保障”

疫情防控,城鄉基層社區是第一道防線。年輕的社區工作者們在基層社區這方天地,亦是腳步堅實,步履不停。

唐瑩雅是一名“90后”,在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奧體社區擔任網格管理員。2月1日下午,她接到社區住戶田剛(化名)的電話,想要送些降壓藥和生活用品給住在另一小區的父母。

“我來幫您買,送上門。”於是,唐瑩雅穿上“黨員志願服務”紅馬甲,帶上田剛放在小區門口的生活用品,趕去買藥,再將生活用品和藥品送到田剛父母小區的門崗。

唐瑩雅為什麼要為素不相識的兩位老人做這些事呢?原來,1月26日晚,不久前與從武漢出發的父母一同到國外旅游的田剛夫婦回到了小區。因他們屬於疫情防控重點對象,唐瑩雅得知消息不到半小時后,就與社區黨委書記高建明一起敲響了田剛家的門。

“一步也不能出門嗎?吃穿用品都沒怎麼准備呢!”“有什麼困難你們盡管提,社區一定做好保障!”說完,唐瑩雅便將居家醫學觀察報告書交給了田剛,又開始測量體溫、給樓道消毒……做完相應工作,已是晚上11點多。

此后,唐瑩雅堅持為田剛家購買蔬菜等必需品,直到田剛夫婦居家醫學觀察到期。“祝賀回歸正常生活!”“多謝你們,這段時間可麻煩你們不少!”雙方說完,相視而笑。

他們奮進在抗疫路上

心緒為癘疫而牽動,熱血因英雄而沸騰。戰“疫”關頭,象牙塔中的青年,不須人人赴楚,但能人人向國。

“1,2,3,4,5。”海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學生舒為利索地數出5隻口罩,放進消毒袋並系緊,認真貼上地址標簽。而后,他拿出一瓶醫用酒精,貼好相應標簽,又開始下一輪分配工作。

1月29日晚,放假在家的舒為瀏覽安徽省績溪縣人民政府微信官方平台新聞時,看著當時愈加危急的疫情形勢,就在平台上留了言:您好,我是一名中共黨員,海南大學在讀研究生,想為這次疫情做點事情,進行武漢人員排查工作也可以。同時,他還在平台上留下了聯系方式。接到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來電后,舒為在2月初加入到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

在績溪縣防疫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舒為每天都要完成800隻口罩和200瓶醫用酒精的分配工作。分配好的物資會由專人領取,分發給當地居民。早上7點出發,下午6點回家,到家后開始給捐贈物資者寫感謝信,很多時候直到凌晨1點多才能休息。

舒為所在的小組有5個人,他們要在1周時間內,完成近28000隻口罩和7000瓶醫用酒精的分配工作。舒為的親人有時也勸他早點回家休息,但舒為總是笑著回答:“工作不累,心裡很踏實。”

“不是不害怕,只是年輕人應該多擔點責任。”這是舒為的心聲,也是無數年輕人的承諾。

“逆行”的隊伍中,還有許許多多的身影:來自湖南長沙27歲的鄭能量加入武漢抗疫公益志願者聯盟123志願車隊,冒著隨時可能被感染的風險,義務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90后”攝影記者張武軍在1月28日接到採訪任務后毫不遲疑,第二天便帶上所有拍攝設備趕赴武漢﹔19歲的大一學生余森樂,和哥哥一起報名成為志願者,到上海郊區一家口罩廠義務上班﹔29歲的張禹從正月初一開始,開放已經停業2天的自家酒店,一個人負責所有工作,免費為醫護人員提供住宿和服務﹔還有主動請戰馳援武漢的“90后”高鐵司機李政,用漫畫為武漢鼓勁加油的天津青年漫畫創作者陳雨婷……毅然決然的行動背后,彰顯著青年的責任與擔當。(記者 付筱菁)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